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氣象服務首席段麗(黃德利攝)
中國天氣網訊 伴隨天氣逐漸寒冷,黃河又將進入封河期。今年黃河凌汛期來水量大、氣溫偏低,預計部分河段封河時間將早於常年。為此,中國天氣網專訪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氣象服務首席段麗,解析今年凌汛形勢及防禦措施。
今年黃河凌汛期來水量大 內蒙古段已出現流凌
據內蒙古氣象專報顯示,今年汛期以來,黃河流域上遊降水量比常年偏多23%,其中黃河內蒙古境內偏多19%(烏海)~136%(五原),沿河水庫及河槽蓄水普遍偏多、水位偏高,導致凌汛期來水量大。
受冷空氣影響,11月以來,內蒙古區內黃河流域平均氣溫在0.2~零下2.8℃之間,較常年同期平均氣溫明顯偏低1.5~3.3℃,比去年同期偏低3.7~6.8℃,包頭以下段氣溫偏低更明顯。
受上述因素影響,黃河內蒙古段已出現流凌。據氣象監測數據顯示,11月16日包頭段開始出現流凌(冰塊和河水一起流動)現象,流凌密度達20%;呼和浩特市託縣段11月17日開始流凌,流凌密度達20%~30%,水流緩慢,邊緣有2米左右已凍結。烏海段,巴彥淖爾段和呼市清水河段目前尚未出現流凌。而寧夏區沿黃河各氣象站5日滑動平均氣溫在-2.3~0.1℃之間,目前還沒有達到形成流凌的基本氣象條件。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預計,今冬黃河內蒙古段平均氣溫與常年值相比略低,尤其是11月和12月氣溫偏低明顯。預計今年黃河封河日期較常年早5天左右,三湖河段(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三湖河到包頭段)首封時間約在11月下旬後期,封河到達磴口(三盛公攔河閘)的時間約在12月上旬中期,烏海段封河時間在12月底至明年1月上旬初。
冬春季易發生凌汛 危害不容忽視
段麗介紹,在我國冬春季節都易發生凌汛。「凌汛,俗稱冰排,是水中的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河水中的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阻塞河水正常下洩,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汛或凌洪」。凌汛主要發生在每年的初冬封河期和春季開河期。
「產生凌汛的自然條件主要取決於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河道形態及天氣條件。我國北方的大河,如黃河、黑龍江、松花江,都易發生凌汛。尤其是黃河。」段麗說。
黃河所處緯度較高,河道每年都存在冬季結冰封河,春季解凍開河的現象。每年的封河開河期,冰水齊下,冰凌壅塞,水位上漲,極易形成凌汛洪水。此外,黃河寧夏-內蒙古段河道呈南北走向,河水自南向北流。上下遊河段緯度相差3℃多,冬春平均氣溫相差4℃左右。上遊河道封凍晚,開河早,結冰較薄;下段河道封河早、開河晚,結冰厚。形成封河期下遊河道已經結冰,而上遊河水仍在下瀉,和開河期下遊河道尚未完全開河,而上遊河水仍在下瀉的不正常狀況。造成凌汛洪水。
段麗介紹,在封凍期,冰塞易形成洪水危害,且多發生在急坡變緩和水庫的回水末端,持續時間較長,逐步抬高水位,對工程設施及人類有較大的危害。在解凍期,冰壩易引起洪水危害,常發生在流向由南向北的緯度差較大的河段,形成速度快,冰壩形成後,冰壩上遊水位驟漲,堤防潰決,洪水泛濫成災。
嚴防封河流凌堆積 確保凌汛期安全度汛
段麗表示,目前,對於凌汛危害採取了多種有力措施,主要有防、蓄、分、排四種。防就是組織防凌汛隊伍,防守大堤,抗禦凌洪,一旦發現險情,立即進行搶護,確保大堤安全;蓄就是把上遊來水蓄起來,使下遊在解凍前來水小,河槽蓄水少,不致於造成水位急劇上升,產生災害;分就是利用沿黃河的分洪工程和洪閘,分洩凌水,減輕大堤的壓力;排就是在容易形成卡冰的狹窄河段,炸碎冰蓋,打通河道,使上遊來冰順利下排。在冰壩形成,且威脅堤防安全時,及時炸毀冰壩。
鑑於今年黃河上遊降水多、凌汛期來水量大,加之今年冬季冷空氣活動較頻繁,專家建議沿黃各級防凌部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凌情監測及各項應對措施,嚴防封河開河期流凌堆積引起漫堤,確保凌汛期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