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關鍵帶到底是什麼?

2021-01-13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關鍵帶實際上就是地表各個圈層相互作用的一個帶,「地表巖石—土壤—生物—水—大氣」相互作用帶被稱為地球關鍵帶,從傳統的地球化學來講,地球關鍵帶實際上是一個風化殼。關鍵帶中最主要的是風化成土的過程,它改變了我們所有的地形地貌,也決定了生態系統的運行與演化。

關鍵帶對生態環境的生存繁衍以及可持續發展相當重要,但是我們對它基礎的了解卻遠遠不夠,未來我們需要對關鍵帶研究,觀測和定量描述關鍵帶發生的一系列耦合過程,並且建立描述關鍵帶的一些物質循環類型模式,通過對關鍵帶的研究,提供大量的關鍵帶基礎的信息,建立一個豐富的數據系統,更定量、更科學地描述地表關鍵帶的一系列過程,以及這個過程所控制的物質循環,這些物質循環所控制的生態系統的演化。

關鍵帶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也是各種圈層相互作用的一個結果,它涉及到大量的學科研究,包括地球化學、水文學、生態學、土壤學、地理學、大氣化學等等。關鍵帶的研究促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滿足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促進了學科交叉研究和新興學科發展,提高了我國「大科學」綜合研究水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絡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相關焦點

  • 中美「地球關鍵帶科學」研討會召開
    地球關鍵帶是從地表植被到地下含水層底部的維繫生命和人類生存的地表區域。在全球人口增加、糧食短缺、環境惡化、土地利用等全球變化背景下,地球關鍵帶功能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傳統的生態觀測站、土壤觀測站等由於時空尺度等方面的限制,無法滿足地表關鍵帶研究的需求。
  • 「全球黑土地關鍵帶地質生態調查(BASGES)學術研討會」召開
    2015年2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鍾自然訪問美國地質調查局,與Suzette Kimball局長對話,重點討論了地球關鍵帶的研究,為黑土地調查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至此以後,瀋陽地質調查中心一方面從地球關鍵帶的視角全面開展黑土地關鍵帶地質生態調查,另一方面開始尋求全球有黑土地分布的國家和從事相關研究的頂尖科學家,共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
  •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燕山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觀測研究...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燕山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觀測研究站大氣環境監測設備採購項目3532 附件: 附件1 9040-招標公告.docx 附件2 9040-808-資源與環境學院-燕山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觀測研究站大氣環境監測設備採購項目
  • 西南民大突破地球關鍵帶區域類型研究
    本報訊(記者 江芸涵)近日,西南民族大學在地球關鍵帶區域類型方面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地球關鍵帶研究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2001年提出的21世紀地球系統科學前沿方向。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關鍵帶深剖面土壤含水量的電阻率反演方面取得進展
    土壤水分是地球關鍵帶中的重要變量,影響著降水入滲與再分配、土壤侵蝕、徑流產生、植物生長及相關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增強(如,極端乾旱和種植外來植物種等),深層土壤水分參與地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頻率和幅度愈加突出,甚至影響著地球關鍵帶地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演替方向。
  • 觀天地 | 天津大學召開「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
    2021年1月12日,天津大學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啟動暨建設方案諮詢研討會在衛津路校區科學圖書館一層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宜瑜,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傑、於貴瑞,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王克林,天津市科技局總工程師王鳳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站站長、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天津大學黨委常委
  • 地球最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是通往其他世界,還是其他的什麼?
    地球最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是通往其他世界,還是其他的什麼?但所有的宇宙天體中,我們研究地球應該是最容易的了,最近就有專家提出疑問,在地球的最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呢?是通往另一個世界還是地球的另一端呢?具體是怎麼回事?
  • 「宜居星球」「超級地球」到底是什麼?
    )我們說到,科學家們最近新發現的系外行星Kepler-1649c是一顆「宜居行星」,也是一顆「超級地球」,以至於一時間很多媒體稱之為「迄今為止和地球最像的一顆行星」[1,2]。Kepler-1649c上的假象圖。
  • 什麼是三維空間?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不是三維空間?
    而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維空間,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不是三維空間。什麼是三維空間說到三維空間,那咱們就要先得知道,是什麼組成了三維空間。下面咱們就來看一下,什麼是三維空間,三維空間是咱們現在人類日常所需要的長,寬,高所組成的空間,而在咱們平時說的三維空間中談到的三維其實說的是歐幾裡德空間。
  • 「流浪地球」的等離子發動機到底是什麼
    最近新上映的一部國產硬核科幻片「流浪地球」著實驚豔了不少觀眾。滿滿的科技十足,沒有打鬥的場面,取而代之的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人類的終極目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全人類,拯救的主要方式就是由大型的推進器把地球推走,從而離開太陽系逃出生天。
  • 地球一萬米以下到底有什麼?
    當人類開始踏上探索太空的步伐後,我們發現,原來沒有嫦娥與玉兔,當我們有能力潛入到最深的海溝之後,我們又發現,原來深水區只是一片死寂的世界,沒有龐大的深海怪獸,而現在,我們最難了解的反而是支撐我們的堅硬大地,在地表下一萬米到底有什麼呢?
  • 地球生病了?2020年天災如此頻繁,到底意味著什麼?
    導語:地球生病了?2020年天災如此頻繁,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什麼2020年天災頻繁出現,這是不是意味著什麼呢?雖然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有一千多萬種,但是生命力像地球這樣的真的是特別小。人類的出現為地球增添了生機和色彩。我們也用智慧為地球建設了許多美麗的風景。但是地球始終是屬於大自然的,如果我們不愛護大自然,那麼地球自然也會用一些行為來警醒我們人類。
  • 炸掉月球地球才會安全?美俄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麼?
    導語:炸掉月球地球才會安全?美俄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麼?地球半球之間白天與黑夜的差別在於太陽落下月亮升起,海水的潮漲潮落也受著月球的影響。人類在研究地球的同時,也在研究著與地球相鄰的月球,月球的神秘度不比地球低,從這麼多年各個國家一直進行著載人登月的研究就可以看出,地球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停止。在各國探索之初,載人登月的想法尚未提出之前,美俄科學家曾提出一個瘋狂的想法,那就是把月球炸掉。
  • 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NASA公布結果,原來這麼醜!
    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NASA公布結果,原來這麼醜!在太陽系當中,地球是唯一一顆具有生命的星球,也是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知道的唯一一顆擁有生命的星球。科學家們在尋找其他具有生命星球的同時,也在好奇地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進行觀測,這顆孕育了千萬條生命的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呢?真的像我們所了解的那樣是一個球體嗎?其實關於地球的形狀從古至今一直都有著非常大的爭議,科學家們也是爭論不休。
  • 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巴西超1100萬人認為:地球是扁平的!
    地球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巴西超1100萬人認為:地球是扁平的!9年義務教育的初中地理課本上告訴我們,地球是一個扁平的球體。從古至今真正的認識地球的形狀,這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然而在巴西,根據法新社的報導,超過1100多萬民眾認為地球並不是一個赤道略鼓的球體,而是扁平靜止的平面,他們認為曾經科學家們提出了地球是一個球體,不過是偽科學而已。在巴西地區,1100多萬人佔據了巴西總人口的7%,為什麼在巴西會有如此多的人認為地球是扁平的呢?
  • 地球上最怪異的地方,海水被一分為二,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地球上最怪異的地方,海水被一分為二,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很多自然景觀連科學家們都無法做出解釋,地球上最怪異的地方,海水被一分為二,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亞馬遜河是世界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河流,這條河的長度有6公裡,唯一特點是,這條河流不像地球上的其它河流一樣冰涼。這裡的河水非常熱,溫度高達91攝氏度,連科學家們都無法解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此高的溫度。很多網友都猜測,之所以溫度這麼高,是由於火山造成的,但經科學家證實,離這條河流最近的火山,也有著700公裡的路程。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應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地球科學部的請求,NASEM專門成立一個20人的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以線上和線下多種方式廣泛徵求意見,經過一年半時間,形成了一個170頁的地球科學十年發展規劃指導意見《時域中的地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球科學十年發展願景(2020-2030)》(《A Vision for NSF Earth Sciences 2020-2030: Earth in Time》)。這一個報告凝練出了未來十年美國地球科學需要優先關注的12個最緊迫的核心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