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在黃土關鍵帶深剖面土壤含水量的電阻率反演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3 光明網

  土壤水分是地球關鍵帶中的重要變量,影響著降水入滲與再分配、土壤侵蝕、徑流產生、植物生長及相關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增強(如,極端乾旱和種植外來植物種等),深層土壤水分參與地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頻率和幅度愈加突出,甚至影響著地球關鍵帶地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演替方向。因此,準確、高效的測定深層土壤水分的數量、儲量與時空動態特徵是深化這一科學認知的必要條件。當前,深層土壤水分的數據獲取技術與方法仍然面臨嚴峻挑戰,是地球關鍵帶土壤水文過程研究亟需拓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王雲強團隊,採用高密度電法儀(ERT)對黃土關鍵帶不同立地條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質地等)的53個剖面進行ERT掃描(圖1),結合69個中子管的土壤含水量(SWC)同步原位觀測,獲得2769對電阻率(ER)和SWC數據集,定量研究了ER和SWC的相互關係,構建了ER與SWC的最優模型,並進一步探討了ERT反演黃土關鍵帶深層土壤水分的敏感性與不確定性。

  研究發現:(1)在不同立地條件下,ER與SWC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係,且ER在不同的土地利用(農地、林地和草地)、土壤質地(粉粘壤土和粉壤土)及土壤深度(0-1m和1m以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林地(165.1 Ω m)>草地(111.7 Ω m)>農地(30.2 Ω m)(圖2);粉壤土(99.1 Ω m)> 粉粘壤土(74.4 Ω m);淺層(122.7 Ω m)> 深層(86.0 Ω m)。(2)通過1000次隨機抽樣,結合8種不同的模型方程,根據決定係數和均方根誤差確定了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最優模型(p<0.01),誤差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圖3)。(3)ERT反演SWC的不確定性和敏感性表明,基於黃土關鍵帶野外實測數據所建模型的不確定性較低,且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在預測黃土關鍵帶土壤含水量方面具有較高精度和穩健性,適用於我國黃土高原和世界上其他黃土地區。

  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XDB4002020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722106、41971045、41807020)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圖1 黃土關鍵帶典型剖面的電阻率掃描結果:(a)電阻率(b)解析度(c)相對靈敏度(d)平滑靈敏度。黑線表示模型解析度指數為10,大於10說明結果可靠

圖2 黃土關鍵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電阻率頻率分布

  圖3 基於不同數據集的電阻率與土壤含水量的最優回歸模型的殘差分布。Alldata,所有樣本數據;SiLo,粉壤土樣本數據;SiClLo,粉粘壤土樣本數據;SD ≤ 100,0 - 1 m的樣本數據;SD > 100,1 m以下樣本數據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2020-03-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釗課題組博士生馮立,以黃土垂直節理的表現形態為對象,自西向東分別在甘肅黑方臺臺塬、甘肅董志塬、陝北洛川塬以及關中涇陽南塬地區開展了詳細的野外調查,並以洛川塬早、中、晚更新世黃土為例,開展了微細觀尺度三維CT和電鏡SEM
  • 地球環境所在陸相129I初始值研究中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球環境所在陸相129I初始值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6-21 地球環境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團隊對黃土高原西峰和洛川兩個經典剖面對碘同位素進行了分析,獲得了約70 m的碘同位素深度分布特徵。
  •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地質地球所揭示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特徵 2015-02-02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環境磁學作為重要的研究手段,成為反演黃土古氣候信息的有力武器。然而,如何正確解譯黃土磁學參數的環境意義以及磁性與環境信息的耦合關係是否一成不變都是該領域最基本和最難解決的問題。
  • 「勘探」超深電磁數據的三維反演
    EarthStar超深電磁(EM)工具的探查範圍為100英尺至150英尺,對其測量數據進行三維反演,可表徵出各方向上儲層的複雜性,從而能夠提前制定三維的井位決策與後續井的鑽井計劃。EarthStar超深電阻率測井服務是一種隨鑽測井技術,通過一維反演,可幫助作業者繪製距井筒200英尺的儲層與流體邊界,其測量深度是目前行業產品的兩倍多。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等職。 20世紀50年代以來,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很多科學工作正向全球環境變化的方向發展。地球科學界與生命科學界共同組織了龐大的國際合作研究。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科學聯合會組織的「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即IGBP,又稱「全球變化研究」,這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 鮮水河斷裂帶基礎地質調查新進展:發現破解地震機制的主滑動帶
    鮮水河斷裂帶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中國大陸內部地震活動性最強的左行走滑活動斷裂帶,自1725年以來已發生8次7級以上破壞性強震,並且未來發生強震的概率較高,該斷層已引起國內外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的高度關注。斷裂主滑動帶(Principal Slip Zone,簡稱PSZ)是地震作用的直接產物,保留有地震時形成的新鮮物質。
  • 西南民大突破地球關鍵帶區域類型研究
    本報訊(記者 江芸涵)近日,西南民族大學在地球關鍵帶區域類型方面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地球關鍵帶研究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在2001年提出的21世紀地球系統科學前沿方向。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國第一所核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福生教授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資助下,採用地質、地球物理探測和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開展相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並對深部有利成礦區進行定位預測與鑽探勘查。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
  • 北天山山麓黃土來源研究獲進展
    儘管國內外學者在中亞黃土的年代學與古氣候重建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該區黃土的來源仍存在較大爭議,有待進一步探索。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亞黃土研究組聯合福建師範大學、伊朗荷姆茲甘大學、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定量恢復中亞北天山黃土的物質來源,明確山麓衝洪積物、沙漠與黃土三者之間的成因聯繫,剖析黃土物源研究在中亞地區古氣候演化指標解譯方面的科學意義。
  • 地球物理勘探簡介
    ,簡稱物探,是以地下巖體的物理性質的差異為基礎,通過探測地表或地下地球物理場,分析其變化規律,來確定被探測地質體在地下賦存的空間範圍(大小、形狀、埋深等)和物理性質,達到尋找礦產資源或解決水文、工程、環境問題為目的的一類探測方法。
  •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應用鋰同位素研究二疊紀末生命滅絕事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和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肖益林教授團隊和沈延安教授團隊在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事件的過程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劉東生院士:揭開黃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例如,帕林諾夫認為黃土是洪積形成的,張伯聲教授認為黃土是湖相沉積的產物,楊傑先生認為黃土是河流衝擊形成的,一些蘇聯學者認為黃土是石灰巖風化後殘積形成的。
  • 中子水分僅測量土壤含水量,的隨機誤差,瞬時剖面法計算誤差分析
    影響瞬時剖面法計算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中子水分僅測量士壤含水量的隨機誤差圖5.48表示11月2日~11月30日期間用ZFP方法計算入滲補給量絕對誤差值過程線其規律性比較明顯,計算入滲補給量絕對誤差值總是在零基準線的一定範圍內上下隨機擺動,由表522還可以看出,計算日入滲補給量的相對誤差變化範圍很大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其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一代高通量數字PCR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自2016年立項以來,自主開發了低成本界面振動乳化(Interfacial Emulsification)技術(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745-750;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3171-3177),完成了一體化全自動數字PCR原理樣機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 揭開黃土高原形成之謎,平息170多年黃土成因之爭 | 劉東生院士與「新風成說」
    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黃土區。而關於黃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無數地質工作者在研究黃土的道路上無法逾越的問題。在劉東生提出「新風成說」之前,已經有多種關於黃土成因的學說。
  • 動物所在隨機環境中演化博弈的進化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動物所在隨機環境中演化博弈的進化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7-10-09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堅守初心,雕刻歷史 |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全球變化研究團隊
    近年來,圍繞環境示蹤和放射性核素年代學兩個主題,周衛健領導的加速器質譜實驗室在黃土10Be示蹤地磁場變化、14C定量監測城市化石源碳排放、129I核環境安全監測以及14C、10Be/26Al、129I等多核素測年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基於黃土10Be沉積過程的複雜性,中國黃土10Be示蹤地磁場變化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突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