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衛生部通報目前共有4人接種甲流疫苗後死亡。通報指出,其中3人死亡和疫苗無關,另一死因還在調查。
人們對疫苗還有不信任,源於對疫苗不了解。它究竟和病毒是什麼關係?它是如何發揮效用的?為什麼會有副作用?儘管這些問題被人問過無數遍,但所有的答案都被太多專業術語包裹著,讓人不敢親近也不得要領。
本版稿件以事實和數據來為甲流疫苗正本清源,同時帶你進入一個微觀世界,感受我們體內的疫苗如何工作。
核心提示
這是種全球性的疑慮
美國法國都出現接種率低的現象
「又是一個問疫苗的。」張清平(化名)掛了電話後說道。身為國家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他的意見自然成為親友們衡量是否接種疫苗的某種標準。
對接種疫苗有疑慮的人,並不只是張清平的親友們,這種顧慮是全球性的。
法國政府專門成立了1080個接種中心,但民眾對接種甲流疫苗的熱情並不高:願意接種疫苗的人數從今年6月份的六成下降到了9月份的四成,而願意接種的醫護人員僅佔26%。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美國醫護人員身上,在341家醫院中,接種率七成以上的醫院僅佔37%,拒絕接種的醫護人員大多擔心甲流疫苗會引發副作用。
在中國,醫護人員屬於第一批接種疫苗的人群。到上月中旬,北京市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不到20%的醫護人員接種了疫苗。院長吳海濤說:「這是個新疫苗,究竟安全性如何,都不了解。」
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低,不只是全球性的,還是歷史性的。
在1968年到1974年之間,美國接種流感疫苗人數最多的時候發生在1968年流感暴發期間,但也只有10.7%的人接受了注射。1975年,加利福尼亞的許多疫苗都壞在了倉庫裡。
國內一流行病專家說,人們一般都願意靠自身免疫力來制服流感。
不是一個新疫苗
流感疫苗就像月餅,每年製作工藝相同,今年只是餡不同
黃建始是個願意給老百姓講道理的人,而且能夠講得有趣生動。他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流行病學教授。他發現太多專家用太多專業術語在講解疫苗生產原理和過程,「毒株」、「滅活」、「裂解」等詞語,最後只會讓公眾聽得一頭霧水。
疫苗其實是用毒株殘破的肢體製成的。
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像是個球,球上布滿觸角,它們是血凝素蛋白質(H1)和神經氨酸酶(N1)。而這些H1和N1蛋白質是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的,我們稱它們為抗原。
製作疫苗,就是先將病毒殺死,將它分裂,再收集起那些觸角H1和N1,也包括一些其他無害的蛋白質,這就構成疫苗的主要組成部分。
當這些無害的觸角H1和N1注射到人們體內,免疫系統便會發起攻擊,將它們吞噬。從此以後,人體開始認識這一新病毒。當真正的病毒侵入人體後,就會很快被人體消滅。
「其實所有流感病毒的疫苗都是這樣生產的。」黃建始說,這種工藝已用了四五十年,用這種工藝製造的流感疫苗已經接種了幾億人。流感病毒年年變,所以流感疫苗每年都要重新做,有時用甲型H2N2,有時用甲型H3N2,而這次用的是新甲型H1N1。
「打個比喻,疫苗就像月餅,製作工藝早就設計好了,只不過今年做的月餅餡不同。所以,疫苗製作工藝應該沒太大問題,不是個完全創新的東西。」黃建始說。
「超速」研製疑雲
疫苗企業解釋,主要是改變檢定流程,縮短近一半時間
這款疫苗在短暫的82天內便「超速」研製成功,也讓不少人存疑。
「主要原因是,企業與國家相關部門之間的程序無縫對接。」北京科興企業發展部宣傳主管劉沛誠說,這也改變了疫苗檢定流程。
以前,疫苗生產出來,企業自檢合格後,再送到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檢定。「這次實行了平行檢定。」劉沛誠解釋說,即企業自檢與中檢所檢定同時進行,這樣大概節省了35個工作日,縮短了近一半時間。
在劉沛誠看來,生產工藝既然是成熟的,那麼生產過程中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疫苗質量就有保證,而生產工序中的每一步都有相關嚴格標準和抽查檢定。
國家疾控中心科技處處長董小平表示,國家對於疫苗質量的檢定標準是參照歐盟和美國兩個標準來制定的,在DNA、蛋白殘留及純度等方面的標準甚至比歐盟和美國高。
不良反應萬分之一
對比世衛組織的統計數字,沒有超常
當疫苗大面積推廣之際,接種者的絲毫反應,都會牽動那些不接種的觀望者的心。他們陸續看到、聽到周圍有人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症狀,身體反應主要有發熱、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衛生部12月1日通報4人接種疫苗後死亡,令觀望者疑慮更深。
衛生部專家說,那3例只是偶合死亡,和疫苗無關。國內一流行病學專家說,偶合死亡就是說,不注射疫苗也會出現死亡。世界上任何一種疫苗接種後都會出現偶合死亡。
截至11月30日,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700餘萬人注射了甲流疫苗。出現疑似接種異常反應的有2867例,約佔總數的萬分之一。「所有藥品都不能排除有副作用的可能。」國家疾控中心科技處處長董小平說。
而對比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疫苗不良反應並沒有超常。世衛組織11月19日表示,目前全球接種者已超過6500萬,出現41例死亡,他們的死因與接種疫苗「沒有直接聯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梁曉峰表示:「甲流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基本在可控範圍內。」
解放軍總醫院的劉剛說,那些危及生命的嚴重不良反應比例不到十萬分之一,「比中500萬彩票的機率還小。」
接種也為保護社會
就醫者少,醫院壓力也就小
甲流第二波日漸洶湧,公眾注射疫苗意識也在逐步增強。郭林豔有些不堪重負。這名北京市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健科的醫生,每天要接種400多人。
國家疾控中心科技處處長董小平認為,注射疫苗除了對個人能起到保護外,對公眾、公共衛生也有好處。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預防所副所長盧莉認可這種說法,「免疫人群多了,就醫的人就少了,能緩解醫院的壓力。」
北京衛生局疾控處處長趙濤說,現在接種者中老年人不多,如果重點人群的免疫接種率不能超過50%,將很難在12月中下旬流感病毒肆虐高峰到來前,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關新聞
衛生部通報:九成以上流感是甲流
衛生部昨天通報我國甲型H1N1流感疫情,目前我國91%的流感患者是甲流,與前一周相比有所上升。
據衛生部通報,上周(11月23日至11月29日),境內31個省份報告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12500例,住院治療3765例,死亡74人。
疫苗副作用之謎
在人類與傳染病奮戰的數百年裡,疫苗是一個驍勇善戰的防身武器:與其等到被感染之後治療,不如提前建築堅固圍牆,將病毒隔離於人體之外。
長了眼睛的病毒
子彈——靶位。這種對應關係,同樣可以形容病毒和受體。
甲流病毒也不例外,它的表面長滿疙瘩或觸角,這些疙瘩或觸角就是它所攜帶的子彈。進入人體呼吸道之後,它們會分散開來,各自尋找合適的靶位——人體各個細胞表面的小孔,即蛋白受體。每一個疙瘩似乎都有一雙眼睛,能準確分辨出各自的受體,鑽進小孔,與細胞結合。
「這就好比鑰匙和鑰匙孔的關係。」中國疾控中心張國民博士說。
而病毒身上的某些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會誘發人體產生免疫反應,被人體免疫攻擊。這些物質又稱為抗原。
我們的身體對待抗原似乎從不留情:任何抗原進入身體後,免疫機體都會對其攻擊,隨後留下記憶,我們稱之為「身體產生了抗體」。這樣,免疫系統可以狙擊下次相同疾病的襲擊。
所以,為得到抗體,我們必須先生病,比如高熱、寒戰、頭疼、乏力,這是免疫系統在攻擊病毒。然後才能擁有抗體。
疫苗改變了這一定律。
病毒碎片構成疫苗
疫苗是能產生自動免疫、預防疫病的生物製劑,它就像個召喚者,能動員我們的免疫系統對疾病產生應答。
「把病毒的疙瘩裂解成大小不同的片段,歸類處理,找出最適合的一部分,比如甲流病毒中的H1和N1,因為它們能引起免疫系統攻擊。」張博士說。
所以,即使H1是極小的碎片,被注射到人體之中,人體的免疫系統還是會把它辨識為病毒,同樣產生抗體。但同時由於僅僅是「病毒的一個小碎片」,而且已經被滅活和裂解,H1根本不具有活性和繁殖的能力,所以也無法讓人類的身體感染病毒。
當甲流真正來襲時,由於有抗體的存在,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更快更及時地作出反應。
副作用之謎
如果說人體是一座城池,那麼免疫系統是阻礙病毒進攻的第一道防線。
而巡城查視的任務落到免疫系統中的樹突細胞的身上,這些人體內的特殊白細胞擔負起哨兵的重任,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發它們的反應。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抗原)一旦入侵人體,遭遇的將會是樹突細胞無情的攻擊和吞噬。
微生物被切碎,並且被作為戰利品「呈交」給身體。
接下來,「哨兵們」會把後續的處理任務移交給人體內的白細胞——它們才是抵抗入侵者的中堅力量。而另一種物質——酶,扮演了白細胞的得力幹將的角色。因為有抗原的識別,人體會釋放一些酶從而影響到整個身體。它能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殺傷性白細胞隨之從血液中釋放出來。這好比酶將城池的圍牆破開了一個出口,白細胞作為急先鋒大舉向前,意欲殲滅敵人。而酶的這些行為,就會導致人體的一些部位腫脹、變紅以及發熱。
而疫苗進入人體,同樣會經歷與病毒類似的經歷,導致相似的後果發生。這就是疫苗副作用產生的源頭。
同時還需注意的是,疫苗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入一些其他成分,比如雞蛋中的卵清蛋白、滅活劑等,這些雜質含量越高,引發副作用的機率也會更大。比如說,雞胚是製造疫苗的毒株成長的搖籃,疫苗製成之後,就應避免給對雞蛋過敏的人接種。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觀察到的這些副作用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影響,風波過後,人體城池更加固若金湯。
本版稿件均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