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詳解疫苗生產原理和過程

2020-12-06 寧波晚報

  12月1日,衛生部通報目前共有4人接種甲流疫苗後死亡。通報指出,其中3人死亡和疫苗無關,另一死因還在調查。

  人們對疫苗還有不信任,源於對疫苗不了解。它究竟和病毒是什麼關係?它是如何發揮效用的?為什麼會有副作用?儘管這些問題被人問過無數遍,但所有的答案都被太多專業術語包裹著,讓人不敢親近也不得要領。

  本版稿件以事實和數據來為甲流疫苗正本清源,同時帶你進入一個微觀世界,感受我們體內的疫苗如何工作。

  核心提示

  這是種全球性的疑慮

  美國法國都出現接種率低的現象

  「又是一個問疫苗的。」張清平(化名)掛了電話後說道。身為國家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他的意見自然成為親友們衡量是否接種疫苗的某種標準。

  對接種疫苗有疑慮的人,並不只是張清平的親友們,這種顧慮是全球性的。

  法國政府專門成立了1080個接種中心,但民眾對接種甲流疫苗的熱情並不高:願意接種疫苗的人數從今年6月份的六成下降到了9月份的四成,而願意接種的醫護人員僅佔26%。

  這種現象也出現在美國醫護人員身上,在341家醫院中,接種率七成以上的醫院僅佔37%,拒絕接種的醫護人員大多擔心甲流疫苗會引發副作用。

  在中國,醫護人員屬於第一批接種疫苗的人群。到上月中旬,北京市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不到20%的醫護人員接種了疫苗。院長吳海濤說:「這是個新疫苗,究竟安全性如何,都不了解。」

  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低,不只是全球性的,還是歷史性的。

  在1968年到1974年之間,美國接種流感疫苗人數最多的時候發生在1968年流感暴發期間,但也只有10.7%的人接受了注射。1975年,加利福尼亞的許多疫苗都壞在了倉庫裡。

  國內一流行病專家說,人們一般都願意靠自身免疫力來制服流感。

  不是一個新疫苗

  流感疫苗就像月餅,每年製作工藝相同,今年只是餡不同

  黃建始是個願意給老百姓講道理的人,而且能夠講得有趣生動。他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流行病學教授。他發現太多專家用太多專業術語在講解疫苗生產原理和過程,「毒株」、「滅活」、「裂解」等詞語,最後只會讓公眾聽得一頭霧水。

  疫苗其實是用毒株殘破的肢體製成的。

  甲型H1N1流感病毒就像是個球,球上布滿觸角,它們是血凝素蛋白質(H1)和神經氨酸酶(N1)。而這些H1和N1蛋白質是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的,我們稱它們為抗原。

  製作疫苗,就是先將病毒殺死,將它分裂,再收集起那些觸角H1和N1,也包括一些其他無害的蛋白質,這就構成疫苗的主要組成部分。

  當這些無害的觸角H1和N1注射到人們體內,免疫系統便會發起攻擊,將它們吞噬。從此以後,人體開始認識這一新病毒。當真正的病毒侵入人體後,就會很快被人體消滅。

  「其實所有流感病毒的疫苗都是這樣生產的。」黃建始說,這種工藝已用了四五十年,用這種工藝製造的流感疫苗已經接種了幾億人。流感病毒年年變,所以流感疫苗每年都要重新做,有時用甲型H2N2,有時用甲型H3N2,而這次用的是新甲型H1N1。

  「打個比喻,疫苗就像月餅,製作工藝早就設計好了,只不過今年做的月餅餡不同。所以,疫苗製作工藝應該沒太大問題,不是個完全創新的東西。」黃建始說。

  「超速」研製疑雲

  疫苗企業解釋,主要是改變檢定流程,縮短近一半時間

  這款疫苗在短暫的82天內便「超速」研製成功,也讓不少人存疑。

  「主要原因是,企業與國家相關部門之間的程序無縫對接。」北京科興企業發展部宣傳主管劉沛誠說,這也改變了疫苗檢定流程。

  以前,疫苗生產出來,企業自檢合格後,再送到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檢定。「這次實行了平行檢定。」劉沛誠解釋說,即企業自檢與中檢所檢定同時進行,這樣大概節省了35個工作日,縮短了近一半時間。

  在劉沛誠看來,生產工藝既然是成熟的,那麼生產過程中只要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疫苗質量就有保證,而生產工序中的每一步都有相關嚴格標準和抽查檢定。

  國家疾控中心科技處處長董小平表示,國家對於疫苗質量的檢定標準是參照歐盟和美國兩個標準來制定的,在DNA、蛋白殘留及純度等方面的標準甚至比歐盟和美國高。

  不良反應萬分之一

  對比世衛組織的統計數字,沒有超常

  當疫苗大面積推廣之際,接種者的絲毫反應,都會牽動那些不接種的觀望者的心。他們陸續看到、聽到周圍有人出現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症狀,身體反應主要有發熱、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衛生部12月1日通報4人接種疫苗後死亡,令觀望者疑慮更深。

  衛生部專家說,那3例只是偶合死亡,和疫苗無關。國內一流行病學專家說,偶合死亡就是說,不注射疫苗也會出現死亡。世界上任何一種疫苗接種後都會出現偶合死亡。

  截至11月30日,來自衛生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已有2700餘萬人注射了甲流疫苗。出現疑似接種異常反應的有2867例,約佔總數的萬分之一。「所有藥品都不能排除有副作用的可能。」國家疾控中心科技處處長董小平說。

  而對比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中國疫苗不良反應並沒有超常。世衛組織11月19日表示,目前全球接種者已超過6500萬,出現41例死亡,他們的死因與接種疫苗「沒有直接聯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梁曉峰表示:「甲流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基本在可控範圍內。」 

  解放軍總醫院的劉剛說,那些危及生命的嚴重不良反應比例不到十萬分之一,「比中500萬彩票的機率還小。」

  接種也為保護社會

  就醫者少,醫院壓力也就小

  甲流第二波日漸洶湧,公眾注射疫苗意識也在逐步增強。郭林豔有些不堪重負。這名北京市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健科的醫生,每天要接種400多人。

  國家疾控中心科技處處長董小平認為,注射疫苗除了對個人能起到保護外,對公眾、公共衛生也有好處。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預防所副所長盧莉認可這種說法,「免疫人群多了,就醫的人就少了,能緩解醫院的壓力。」

  北京衛生局疾控處處長趙濤說,現在接種者中老年人不多,如果重點人群的免疫接種率不能超過50%,將很難在12月中下旬流感病毒肆虐高峰到來前,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關新聞

  衛生部通報:九成以上流感是甲流

  衛生部昨天通報我國甲型H1N1流感疫情,目前我國91%的流感患者是甲流,與前一周相比有所上升。

  據衛生部通報,上周(11月23日至11月29日),境內31個省份報告甲型H1N1流感確診病例12500例,住院治療3765例,死亡74人。

  疫苗副作用之謎

  在人類與傳染病奮戰的數百年裡,疫苗是一個驍勇善戰的防身武器:與其等到被感染之後治療,不如提前建築堅固圍牆,將病毒隔離於人體之外。

  長了眼睛的病毒

  子彈——靶位。這種對應關係,同樣可以形容病毒和受體。 

  甲流病毒也不例外,它的表面長滿疙瘩或觸角,這些疙瘩或觸角就是它所攜帶的子彈。進入人體呼吸道之後,它們會分散開來,各自尋找合適的靶位——人體各個細胞表面的小孔,即蛋白受體。每一個疙瘩似乎都有一雙眼睛,能準確分辨出各自的受體,鑽進小孔,與細胞結合。

  「這就好比鑰匙和鑰匙孔的關係。」中國疾控中心張國民博士說。

  而病毒身上的某些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會誘發人體產生免疫反應,被人體免疫攻擊。這些物質又稱為抗原。

  我們的身體對待抗原似乎從不留情:任何抗原進入身體後,免疫機體都會對其攻擊,隨後留下記憶,我們稱之為「身體產生了抗體」。這樣,免疫系統可以狙擊下次相同疾病的襲擊。

  所以,為得到抗體,我們必須先生病,比如高熱、寒戰、頭疼、乏力,這是免疫系統在攻擊病毒。然後才能擁有抗體。

  疫苗改變了這一定律。

  病毒碎片構成疫苗

  疫苗是能產生自動免疫、預防疫病的生物製劑,它就像個召喚者,能動員我們的免疫系統對疾病產生應答。

  「把病毒的疙瘩裂解成大小不同的片段,歸類處理,找出最適合的一部分,比如甲流病毒中的H1和N1,因為它們能引起免疫系統攻擊。」張博士說。

  所以,即使H1是極小的碎片,被注射到人體之中,人體的免疫系統還是會把它辨識為病毒,同樣產生抗體。但同時由於僅僅是「病毒的一個小碎片」,而且已經被滅活和裂解,H1根本不具有活性和繁殖的能力,所以也無法讓人類的身體感染病毒。

  當甲流真正來襲時,由於有抗體的存在,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更快更及時地作出反應。

  副作用之謎

  如果說人體是一座城池,那麼免疫系統是阻礙病毒進攻的第一道防線。

  而巡城查視的任務落到免疫系統中的樹突細胞的身上,這些人體內的特殊白細胞擔負起哨兵的重任,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引發它們的反應。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含抗原)一旦入侵人體,遭遇的將會是樹突細胞無情的攻擊和吞噬。

  微生物被切碎,並且被作為戰利品「呈交」給身體。

  接下來,「哨兵們」會把後續的處理任務移交給人體內的白細胞——它們才是抵抗入侵者的中堅力量。而另一種物質——酶,扮演了白細胞的得力幹將的角色。因為有抗原的識別,人體會釋放一些酶從而影響到整個身體。它能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殺傷性白細胞隨之從血液中釋放出來。這好比酶將城池的圍牆破開了一個出口,白細胞作為急先鋒大舉向前,意欲殲滅敵人。而酶的這些行為,就會導致人體的一些部位腫脹、變紅以及發熱。

  而疫苗進入人體,同樣會經歷與病毒類似的經歷,導致相似的後果發生。這就是疫苗副作用產生的源頭。

  同時還需注意的是,疫苗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入一些其他成分,比如雞蛋中的卵清蛋白、滅活劑等,這些雜質含量越高,引發副作用的機率也會更大。比如說,雞胚是製造疫苗的毒株成長的搖籃,疫苗製成之後,就應避免給對雞蛋過敏的人接種。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觀察到的這些副作用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影響,風波過後,人體城池更加固若金湯。

  本版稿件均據《新京報》

相關焦點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 疫苗仍是最安全途徑
    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
  •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詳解疫苗接種焦點問題:中國疫苗對變異毒株測試...
    ——新華社專訪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詳解疫苗接種焦點問題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去年12月15日以來,我國正式開展了重點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一個月來,在最新接種的人群中有無嚴重不良反應?兩針之間,間隔多久最有效?幾天能產生抗體?保護期如何?不同年齡接種效果是否有差異?
  • 科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苗的種類及優缺點詳解
    儘管生產安全有效的病毒滅活疫苗面臨挑戰,但病毒滅活疫苗的生產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生產程序也很完善且相對簡單。首先,滅活過程中,必須充分滅活所有病毒,且不過多改變病毒蛋白,使其誘導弱免疫應答。其次,滅活過程不能以導致免疫應答異常或改變、以及暴露於天然病毒後疾病增強的方式改變病毒蛋白。與所有疫苗一樣,必須嚴格檢測新病毒滅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 輝瑞新冠疫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批量生產和儲運環節挑戰依在
    一種疫苗的有效性只有在數百萬人接種後才能確定。但專家表示,初步數據表明此款疫苗的有效性應該很高。在疫苗批量生產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英國製藥工業協會新藥品和數據政策主任布萊恩·迪恩(Bryan Deane)解釋說,「在試管或培養皿中小規模運作良好的過程,在大規模生產時往往無法預測其結果。」
  •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 通過實踐證明:X射線探傷應用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先進的檢測手段為產品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使現場檢測從外觀目視提升到了內部探傷微觀檢測,使我公司的產品品質進人新的階段
  • 中央氣象臺專家詳解此次過程特點成因與影響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2月13日至16日,一次強寒潮天氣過程將自北向南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將出現大範圍雨雪和大風、強降溫天氣。此次天氣過程具有哪些特點,天氣背景是什麼,將對目前春運和農業等產生哪些影響?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為您解析。
  • 電感減震器工作原理,電感減震器工作原理詳解
    導讀:電感減震器工作原理,電感減震器工作原理詳解如果汽車失去了減震器是什麼滋味?那我們完全可以聯想到古代出行工具「馬車」帶來的別樣震感。汽車減震器是為了改善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和舒適性,對於需要經常跑崎嶇不平的山路的司機朋友來說,減震器就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了。
  • 光電傳感器三角測量原理詳解(BGS原理)
    我們在使用光電開關的時候,通常在使用手冊上會看到傳感器的工作原理為BGS,那麼BGS是什麼呢?它是依賴於什麼工作的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學習學習。即BGS原理的傳感器可以有效地抑制黑白色差(黑白漂移)。光電傳感器三角測量原理詳解BGS內部圖那麼什麼是黑白色差呢?
  • 新冠疫苗和HPV疫苗接種間隔應超兩周,但狂犬疫苗就不要考慮間隔了
    1月15日據媒體報導,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為了便於準確監測不良反應,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要分開接種,間隔至少兩周以上,包括HPV疫苗。但狂犬疫苗就不要考慮間隔了,接種狂犬疫苗更重要。延伸閱讀:新冠疫苗保護效力79.34%意味著什麼?一文讀懂!
  • 專家詳解霧霾天氣成因 PM10和PM2.5是首要汙染物
    > 專家詳解霧霾天氣成因
  • 輝瑞宣布新冠疫苗研製成功,和國產疫苗相比有哪些優劣?
    1、試驗過程7月份疫苗研發出來之後,輝瑞和BioNTech啟動了一項新冠病毒疫苗的後期臨床試驗。一半的人接種了疫苗,而另一半人則接種了鹽水安慰劑。然後,兩家公司等待人們生病,以確定疫苗是否提供任何保護。試驗結果是:4.4萬名參與者中,有94人得了新冠。
  • 專家詳解新冠疫苗15大疑問,總有一個是你最關心的
    2021年1月1日起,各地重點人群已陸續開始接種我國首批新冠病毒疫苗。但在接種之前,很多人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注意事項等仍存有不少疑問。 為此,《生命時報》記者採訪多位權威專家,就有關疫苗最受關注的一些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 解讀研發中的新冠疫苗及其生產工藝
    據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介紹,目前國內新冠疫苗攻關工作正沿著5條技術路線推進,即:滅活疫苗、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2]。本文擬介紹這5種新冠疫苗技術路線的原理、研究進展、特點及其生產工藝。
  • 疫苗工作原理
    Warren/AP Images)在人們翹首等待美國批准一種或數種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之際,有必要了解一下疫苗的作用。在動物試驗中,有數種抗新冠病毒候選疫苗顯示出有成功潛力。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以判斷這些疫苗是否同樣對人類安全有效。
  • 《科學》年度突破:「希望的疫苗」問世基因編輯治癒遺傳病
    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球已有162組針對新冠病毒的候選疫苗正在研發中,另有52組疫苗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儘管疫苗如何分配的問題尚無著落,許多專家學者也預測至2021年年中之前,全球的新冠疫苗都可能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但這一「飽和式救援」的初步結果仍然在疫情中讓人們看到了前方的曙光。「縱觀疫苗研發的過程,人們已經將之前需要幾年的工作壓縮到了幾個月,這已經是重大的勝利。"
  • 中國廠商獲全球首個DNA疫苗生產銷售權 年產將達1億劑
    艾棣維欣(蘇州)生物製藥有限公司與美國疫苗廠商Inovio周一宣布籤署協議,艾棣維欣將在中國生產和銷售Inovio的新冠候選疫苗,並獲得該疫苗在中國的專有權,預計2021年將在中國生產多達1億劑疫苗。艾棣維欣向Inovio首筆付款預計為300萬美元,一旦實現裡程碑,將支付1.08億美元,艾棣維欣還有權獲得該疫苗的銷售使用費。
  • 疫苗專家倒在抗疫路上
    疫苗專家倒在抗疫路上】平凡英雄因連續工作、過度勞累,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教授倒在了出差途中,最終搶救無效,於9月17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3周歲。趙振東教授是我國從事病原生物學和感染免疫學研究的知名專家,疫情伊始,他一邊投身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應用科研,一邊擔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技術支持小組組長,為5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生產建言獻策、保駕護航…黑白無休,但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累,卻總說應該再快一點。
  • 聚焦疫苗供業鏈|滅活疫苗生產用酶「胰蛋白酶」 重組胰酶下遊疫苗...
    從國內的胰酶下遊使用情況來看,目前在胰島素和疫苗的生產中,仍以進口的動物源性胰酶為主,另有一部分進口重組類胰酶,重組胰蛋白酶的市場佔比仍比較小。目前,上海雅心生物的大部分下遊客戶是胰島素生產企業,這主要是因為考慮到使用動物源性胰酶可能帶來的病毒汙染,如豬流感病毒、豬細小病毒等,因此相關監管部門鼓勵新報批的胰島素產品優先使用無動物源性的重組胰蛋白酶。
  • 我國新冠疫苗生產狀況如何?探訪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在包裝生產線上,這個燈檢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通過燈光照射和高速攝像機拍攝,可以檢測疫苗液體是否渾濁、有無異物,灌裝量是否符合標準、玻璃包裝有無劃痕等,效率是人工檢測的數十倍。目前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新冠滅活疫苗年產能達1.2億劑。而在這個車間的不遠處,一個嶄新的疫苗生產車間已經建設完畢,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和工藝驗證,投入使用後將能保障年10億劑的產能。
  • 專家詳解螢光定量PCR儀開展病毒檢測工作的原理和計量知識
    守護好新冠病毒檢測的「透明屋」專家詳解螢光定量PCR儀開展病毒檢測工作的原理和計量知識□ 本報記者 張文禮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由於核酸檢測試劑盒需要針對特定的病毒進行單獨研發生產,這就造成了在疫情前期確診病例較少、而後期確診病例直線上升。同時,要做到最終檢測確診病毒,就需要使用到實時螢光定量PCR儀,該設備能否檢測確診病毒的關鍵,其工作狀態如何,將直接影響病毒檢測的效率和精準度。記者了解到,螢光定量PCR儀作為確診新冠病毒的定量分析儀器,對新冠病毒的檢測確認至關重要,且病毒檢測對設備精度要求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