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管系統進行高保護性單細胞操作

2020-11-30 科學網

通過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管系統進行高保護性單細胞操作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1:51:25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雋佶課題組開發出了用於高保護性單細胞操作的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管。相關論文於2020年11月26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管混合系統,該系統可以在可忽略的細胞損傷下以高時空解析度實現單細胞操作。這一策略克服了長期以來利用納米管對單細胞進行研究的障礙,因為既往研究中總是會用到高電壓(約1000 mV)或有機溶劑,而這些都會對靶細胞產生不可避免的幹擾和損傷。光觸發系統提供了一種無電壓、無侵入式的單細胞注射方法,使得細胞保持了較高的存活率(約90%)。

此外,光碟機動注射能夠實現劑量精確可控的單細胞藥物遞送。為了驗證這一概念,研究人員發現通過這一方法注射到特定細胞中的阿黴素致死劑量明顯降低,這意味著這一光敏水凝膠納米管系統可以作為一種潛在的細胞精準治療策略。

據了解,使用納米管進行單細胞原位操作為闡明細胞內部過程提供了可能性,並可能有助於提高治療效率和精度。

附:英文原文

Title: High‐preservation Single‐cell Operation through a Photo‐responsive Hydrogel‐Nanopipette System

Author: Zi-Yuan Li, Ying-Ya Liu, Yuan-Jie Li, Wenhui Wang, Yanyan Song, Junji Zhang, He Tian

Issue&Volume: 26 November 2020

Abstract: Single‐cell and  in situ  cell‐based operation with nanopipette approach offers a possibility to elucidate the intracellular processes and may aid the improvement of therapy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We present here a photo‐responsive hydrogel‐nanopipette hybrid system that can achieve single‐cell operation with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and negligible cell‐damage. This strategy overcomes long‐time obstacles in nanopipette single‐cell studies as high electric potential (~1000 mV) or organic solvent is always used during operations, which would inevitably impose disturbance and damage to targeted cells. The light‐triggered system promotes a potential‐free, non‐invasive single‐cell injection, resulting in a well‐retained cell viability (90% survival rate). Moreover, the photo‐driven injection enables a precisely dose‐controllable single‐cell drug delivery. As a proof‐of‐concept, significantly reduced lethal doses of doxorubicin (163‐217 fg/cell) are demonstrated in corresponding cell lines, indicating a potential precision cell therapy strategy based on the photo‐responsive hydrogel‐nanopipette system.

DOI: 10.1002/anie.202013011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3011

相關焦點

  • 田禾院士《德國應化》光響應水凝膠納米移液器用於高度保存單細胞
    在過去的十年中,關鍵技術的蓬勃興起,例如微流控「晶片實驗室」平臺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已將單細胞研究從最初的細胞概況「快照」發展為最新的動態單活細胞操作,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它們的多樣化應用在生物技術領域。其中,納米移液器技術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單細胞研究策略,它提供了一種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有效原位單細胞操作平臺,該平臺將保留細胞微環境,而不是常規細胞裂解。納米移液管的內腔為貨物裝載提供了狹窄的空間。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複合水凝膠|納米|水凝膠|納米...
    從納米到宏觀尺度的複雜組織特異性生理學,結合動態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刺激,啟發了具有刺激響應特性的複雜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系統的設計。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結合,擴大了它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通過簡單靈活的選擇不同類別的納米材料/水凝膠,或調節納米顆粒-水凝膠的物化相互作用,可以獲得大大超出傳統水凝膠的性能。
  • 移液管和移液槍比較!
    單把移液管跟移液槍放那裡比,是沒有哪個準、哪個不準的講法。(當然是指經檢定符合精度要求的移液管),只不過移液槍的刻度在連續可調時往往要優於移液管。不可否認的是,移液槍除了與移液管一樣存在操作誤差外,還存在儀器內部存在的一個誤差,而且據悉後者引起溶液配製不準導致後續結果不準的現象在實驗室內會經常發生。
  • 移液管、吸量管、內容量移液管的區別(5)
    移液管使用注意事項1.移液管(吸量管)不應在烘箱中烘乾。  2.移液管(吸量管)不能移取太熱或太冷的溶液。
  • 移液管、吸量管、內容量移液管都有啥區別?
    一般在吸液後要用溶劑衝洗移液管內壁,所以內容量移液管的刻度所標示的體積要比常用的「外容量」式的略小。4、用移液管或吸量管移取溶液前,用濾紙將尖端內外的水吸去,然後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2-3次,以確保所移取溶液濃度不變。
  • 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
    1.檢查儀器檢查移液管的管口和尖嘴有無破損,若有破損則不能使用;2.洗淨儀器先用自來水淋洗後,用鉻酸洗滌液浸泡,操作方法如下:用右手拿移液管或吸量管上端合適位置,食指靠近管上口,中指和無名指張開握住移液管外側,拇指在中指和無名指中間位置握在移液管內側,小指自然放鬆;左手拿洗耳球,持握拳式,將吸耳球握在掌中,尖口向下,握緊吸耳球,排出球內空氣,將吸耳球尖口插入或緊接在移液管
  • AFM:刺激響應性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
    從納米到宏觀尺度的複雜組織特異性生理學,結合動態生物物理/生物化學刺激,啟發了具有刺激響應特性的複雜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系統的設計。水凝膠和納米顆粒結合,擴大了它們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範圍。通過簡單靈活的選擇不同類別的納米材料/水凝膠,或調節納米顆粒-水凝膠的物化相互作用,可以獲得大大超出傳統水凝膠的性能。
  • 移液管、吸量管、內容量移液管的區別(1)
    很多人說,帶刻度的叫吸量管,不帶刻度有玻璃肚的叫移液管,是這樣嗎?我們都知道,要求準確地移取一定體積的溶液時,可用各種不同容量的移液管。常用的移液管有1OmL,25mL,和50mL等。移液管的中間為一膨大的球部,上下均為較細的管頸,上端還刻有一根標線。在一定的溫度下,移液管的標線至下端出口間的容量是一定的。
  • 移液管與吸量管的使用
    使用移液管或吸量管移取溶液的方法是:(1) 洗滌。使用前移液管和吸量管都要洗滌,直至內壁不掛水珠為止。方法與洗滌滴定管一樣,先用洗液洗,再用自來水衝洗,最後用蒸餾水洗滌乾淨。(2) 潤洗。為保證移取溶液時溶液濃度保持不變,應使用濾紙將管口內外水珠吸去,再用被移溶液潤洗三次,置換移液管或吸量管內壁的水分。潤洗後的溶液應該棄去。(3) 吸取溶液。吸取溶液時,用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拿在管子的刻度上方,插入溶液中,左手用吸耳球將溶液吸入管中(預先捏扁,排除空氣)。
  • 東京大學《自然·通訊》納米片和水組成可重構網絡機械適應水凝膠
    他們開發了一種由無機納米片(14%(重量))和水(86%(重量))組成的水凝膠,該凝膠經歷了熱誘導的內部結構和機械彈性的可逆和突變(23倍)。在室溫下,水中的納米片彼此靜電排斥並自組裝成具有相互限制的遷移率的長周期層狀結構,從而形成物理水凝膠。在加熱至55 度以上時,通過競爭範德華吸引力來克服靜電排斥,納米片重新排列成另一個水凝膠的互連3D網絡。
  • 《材料今天物理》水凝膠與軟機器人
    軟機器人具有多種優勢,包括順從性和安全性,它們有助於與人進行無縫交互。為了促進該領域的進步,需要符合標準的材料。水凝膠具有出色的特性,包括高拉伸性,透明性,離子傳導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有望成為軟機器人的順應材料。此外,水凝膠基於對刺激的獨特響應性,為軟機器人提供了創新的功能。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J.-Y.
  • 移液管和刻度吸管的區別
    移液管使用詳細說明圖解來啦!(此篇是對上篇的補充,彌補昨天犯得錯誤)1. 移液管即胖肚吸管,單標線吸管。常用的移液管有1ml、2ml、5ml、10ml、15ml、25ml和50ml等規格(特製另說),是定量試驗中必備量器。2.
  • 技術 移液管的正確使用
    常用的移液管有5,10,25,和50mL等規格(而通常又把具有刻度的直形玻璃管稱為吸量管。常用的吸量管有1,2,5,和10mL等規格),移液管和吸量管所移取的體積通常可準確到0.01mL。移液管的使用主要分為三部分: 1.清洗移液管先用自來水淋洗,後用鉻酸洗滌液浸泡,操作方法如下:用右手拿移液管或吸量管上端合適位置,食指靠近管上口,中指和無名指張開握住移液管外側,拇指在中指和無名指中間位置握在移液管內側,小指自然放鬆;左手拿吸耳球,持握拳式,將吸耳球握在掌中,尖口向下,握緊吸耳球,排出球內空氣,將吸耳球尖口插入或緊接在移液管
  • 光響應性光子水凝膠使原位操作和細胞支架剛度監測成為可能
    為解決這一問題,東南大學杜鑫副研究員和顧忠澤教授團隊通過將結構顏色特性引入光可重構水凝膠,結合兩個不同的光子特性,可以用紫外線調節水凝膠的剛度,並通過可見範圍內水凝膠的反射變化研究剛度的變化。由於光的獨特特性,可以時空控制水凝膠的機械調節。與目前的方法相比,該方法是非侵入性的,並且在類似性能下速度更快。
  • 移液管PK移液器!實驗告訴你哪個更精確
    從公式中可以知道Kt值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水的密度。 其次,從測量方法上來看,移液管與移液器標定體積的方式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標稱精度一致,真實操作蒸餾水以外的液體時精度表現是否完全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知道移液管和移液器的結構與吸液原理的差異。
  • 新型體溫響應智能水凝膠產品通過臨床試驗前研究
    在863計劃「再生醫學前沿技術與應用研究」重點項目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對引導組織再生的新型體溫響應智能水凝膠進行了系列研究,並取得重要進展。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楊惠林教授領銜下的研究團隊採用可體內植入的聚乳酸(PLA)和聚乙二醇(PEG),設計並構建具有體溫響應的可注射生物材料系統,聚外消旋丙交酯-聚乙二醇-聚外消旋丙交酯(PDLLA-PEG-PDLLA)水凝膠(圖1)。
  •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1. 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標記、準確度等級、刻度標線位置等。使用移液管前,應先用鉻酸洗液潤洗,以除去管內壁的油汙。洗淨後的移液管內壁應不掛水珠。移取溶液前,應先用濾紙將移液管末端內外的水吸乾,然後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管壁2~3次,以確保所移取溶液的濃度不變。 2. 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將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淺或太深,一般為10~20 mm處,太淺會產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內弄髒溶液,太深又會在管外沾附溶液過多。
  • 帝國理工學院《ACS Nano》幹細胞與水凝膠相互作用納米級分子定量
    迄今為止,尚無研究證明水凝膠中RGD的濃度如何影響單個細胞表面受體的表達。11月,帝國理工學院Molly Steven教授團隊通過關聯宏觀和納米尺度的單細胞界面定量技術研究了人類間充質幹細胞(hMSCs)和RGD功能化的聚(乙二醇)水凝膠之間的相互作用。
  • 新加坡通過「自下而上」的分子工程研發水凝膠分子傳感器
    通過將分子水平的識別事件轉化為宏觀變化,這種水凝膠材料可以放大檢測響應,有時可以以非常低的濃度檢測分析物。另外,這些變化中的一些(例如,凝膠膨脹)可以與敏感的電子設備耦合,以進一步增強分析物檢測的靈敏度。例如,可以使用光學傳感器檢測凝膠體積的變化,該光學傳感器對光透射,折射或衍射的變化做出響應;壓電傳感器和微懸臂梁,可檢測膨脹後的壓力或質量變化;或可以檢測凝膠電場變化的場效應電晶體(FET)。
  • 水凝膠納米粒子的相變驅動熱電池
    響應於溫度差而在電極之間提供的氧化還原物質的平衡電位的間隙在每個電極上引起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導致熱電轉換。為了獲得更好的熱電轉換效率,科學家們廣泛研究了使用具有較大表面積的碳納米管電極,引入電解質中分子之間的主客體相互作用以及添加帶塗層的多孔分離膜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