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的淤泥很厚,但是當時又不能放水清塘,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2020-12-04 小龍蝦曬太陽

其實魚塘淤泥太厚,最好是在入冬後的10~11月份,大部分魚類都進洞或者躲在淤泥裡面深處的時候放水幹塘捕魚,幹塘以後用挖機將淤泥刨去一部分。然後曬田半個月,讓淤泥充分暴氣,可以清除一部分有害病菌,同時有利於有利於降解氧化,生成無毒的氮磷元素,最後建議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劑來消毒殺菌。這樣可以達到改底淨水的目的。

但是如果是在平時的養殖過程中發現淤泥太厚導致水體有機物過剩,水體缺氧,水質汙染比較嚴重,這種情況下,又不方便放水幹塘的時候。

我提供一種思路,如下:

我們大家都知道,池塘裡的魚類按照水位來劃分,一般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層,其中水體上層的魚類主要包括鰱魚,鱅魚,它們主要吃浮遊生物。生活在水體中層的魚類主要包括草魚,鯿魚等食草性魚類。生活在水底的魚類主要包括鯽魚,鯽魚,泥鰍鱔魚以及螺螄,它們也吃水底淤泥裡面的有機物殘渣和顆粒物,客觀上有助於解決淤泥過厚的難題。將這些魚類一起混養,有多方面的好處。

究竟混養有哪些好處呢?如下:

1.循環利用:充分利用了池塘的空間,上中下都能夠養魚。既沒有浪費資源,又改善了環境。有一句俗話可以比較好的證明這種現象,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循環利用是最可靠的。

2.循環養殖:全面合理利用池塘的資源,尤其是將餌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比如鰱魚和鱅魚吃浮遊生物,草魚吃水草以後,剩下的餌料殘渣和排出的糞便,經過降解能夠變成肥料,培育出大量的浮遊生物,供鰱魚和鱅魚吃。這樣可以防止水質過肥,而底層的大量聚集的有機物,被泥鰍鱔魚以及螺螄和其他底層魚類消化掉,間接達到改底除淤的目的。

3,本質:本質上來說,這其實就是利用了魚塘裡的各種生物之間的循環利用的原理。如果將魚塘比作一個封閉的整體那麼這些魚蝦類甚至包括微生物,有機質裡面的病菌和寄生蟲都參與到了魚塘整體的生態循環中,微生物降解有機質和淤泥,底棲性的小在於和螺螄以有機質的殘留物為食,然後其他魚類吃小雜魚,食肉性魚類吃食草性魚類。最終形成良性閉環。

其實我們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小魚塘,這些小魚塘裡面就是投放了很多種不同的魚類,最後過年幹塘,依舊有很多魚獲。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另外我們一般不會刻意移栽水草,基本上都是種植一些蓮藕,冰球間隔三年抽乾水清一次塘口淤泥。

總結:

魚塘一般每年年底都要幹塘,根據實際情況,清理過厚的淤泥,一般在這個時候進行,平時的時候,如果需要改底淨水,就可以通過混養各種生活習性不同的魚類,來達到池塘動態的生態平衡。

相關焦點

  • 魚塘清出來的淤泥,直接當作有機肥施用作物不愛長,咋辦?
    村裡人都挖塘泥,利用淤泥的腐機質,配合稻草、麥秸,家畜糞便、草木灰等,拉到地頭,做堆肥。池塘邊、田野裡人們幹的熱火朝天,自製堆肥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在深秋季節,人們放水挖藕、抓魚,然後家家戶戶收集一堆堆塘泥,放在池塘周圍,等於清塘作用,待泥巴幹一些後,開始裝車拉到田間地頭,開始做堆肥。堆肥經歷過一個冬季自然腐熟之後,翌年春耕或者收完麥子,當做農家肥撒到田裡,增加土壤肥沃度,促進農作物豐產豐收。
  • 四步魚塘老化解決方案,讓魚塘保持完整,提高產量
    養殖戶都知道,魚塘挖掘後經過幾年的使用,都會出現坍塌、底部淤泥沉積、進水口和出水口堵塞等一些問題。雖然定期的魚塘維護必不可少,但是最重要還是每年在冬季所有養殖魚苗捕撈後進行一次整體的治理。讓我們的魚塘在第二年春季放養魚苗的時候煥然一新,具體辦法如下:一、清除池底部淤泥因為多數魚塘都是在土塊地質上進行外撅的額,經過一年的池塘水浸泡和雨水衝刷,導致很多坍塌的土塊沉入水底,產生淤泥,減少魚塘實際使用面積、每年冬季在魚捕淨後將池底過多過厚淤泥,清除一部分,保持10釐米即可,這樣保持魚塘的深度和水量。
  • 現在放水幹塘曬多久可以灑生石灰,然後過多久進水
    一般在放水消毒除雜工作中,把池塘得水基本上全部放幹,池塘底部留5公分左右的積水,然後就可以均勻的灑生石灰了。生石灰的用量大概是在每畝150斤左右,具體的要看每個池塘的淤泥多不多,淤泥內的雜魚多不多等。在池塘底部均勻的灑上生石灰後就開始讓太陽暴曬,一直曬到池底乾裂為止,讓池底曬出手指粗的裂縫。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再把池塘翻耕一遍暴曬,這樣的清雜消毒的效果會更好!
  • 魚塘淤泥種不了農作物,是什麼原因?
    今天我們來聊聊魚塘淤泥種不了農作物,到底是什麼原因?在農村生活的都知道,我們魚塘幹了,很多農民都覺得魚塘的淤泥很肥沃,想把一些淤泥挖到自己的田地開始種植一些農作物,可是往往不如人意,反而導致農作物的生長不好,有的農民卻覺得淤泥經常在水底,淤泥太過於溼,導致農作物不能夠生長起來,至於這個問題,我們也深入了解。
  • 魚塘青苔怎麼清除?這些方法很實用
    魚塘中的「青苔」,又稱「青泥苔」,是絲狀綠藻的總稱,特別是水綿、剛毛藻、水網、雙星藻、轉板藻等。青苔在魚塘中大量生長和繁殖時爭奪其他藻類生活空間,並消耗魚塘水中的養料,影響浮遊生物的繁殖,會使池水變瘦,溶氧偏低,影響魚的生長。當魚、蝦、蟹苗遊入「青苔」時,往往被亂絲纏死。所以,如果不清除魚塘中的青苔,不僅會影響水質,還會影響魚兒的正常的生長和繁殖,降低養殖效益。
  • 常年不清塘危害大,小龍蝦養殖戶要常用哪些清塘藥?
    所以從根本上講,想降低池塘發病率等,做好清塘第一步工作至關重要! 常年不清塘有什麼危害? 1、底質淤泥疏鬆,水草長不起來,溫度一高,沉水草全漂或腐爛!雖然不贊同大家種植沉水草,但新手建議種植那麼一點點沉水草,可以幫助你調控水質!
  • 養好魚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先清理好魚塘
    由於大量投餌,施肥以及魚類排洩物增多,養魚池用過後,池底積累了一層很厚的淤泥。以草魚為主,畝產過千斤的塘,每年的淤積厚度可20~30釐米。這層淤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分解時需要消耗大量氧氣,並產生很多有害質,破壞水質,毒害魚類。為了給魚造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必須把過多的淤泥清除掉。挖出的塘泥是農田很好的肥料。據聊城地區農林局水產科取樣分析,塘泥的肥效很高,幾乎相當於牛廄肥。
  • 釣海竿水庫水底醬層多淤泥厚,老師傅告訴你如何釣魚不空軍
    但是很多釣友在水庫都會經常遇到水庫的水底有著非常厚的淤泥醬層 !海竿爆炸鉤,一團餌料打下去以後魚兒吃不到,全部都陷入到淤泥裡了 ,許多釣友沒有考慮到這個原因,也有些隊友知道這個原因,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樣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水庫水底有醬層淤泥厚使用海竿如何作釣?
  • 魚苗下水之前,要這樣清理魚塘,魚會長得快少生病
    所以養殖戶在找到了合適的魚塘之後,千萬不能急著把魚苗放入水裡。必須要先對魚塘進行清理和消毒,完成以後才可以放入魚苗進行養殖。一般對於處理水體的方法有很多種,每一種都有利弊存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清理魚塘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用合適的方法對魚塘進行清理。如果魚塘面積不大,並且排水和加水都比較方便的話。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劉元旭、白佳麗、黃江林)11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候鳥把魚塘當「食堂」,養殖戶卻「惹不起」——天津七裏海溼地生態修復之後平添新煩惱,當地政府正在求解難題》的報導。 秋深冬起,木落霜飛。
  • 春天怎麼管理魚塘?這些管理要點很重要,養殖戶要清楚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吃魚,而且魚肉裡所含有的營養也非常豐富,因此養魚也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項目,不過想要在這方面賺到錢,必須要懂得管理上的要點,這樣才可以養出高品質的魚,同時也讓自己的利益達到最大化,但不同的季節所採用的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現在春天就要到來了,現在的溫度也在逐漸上升,那麼水溫都會有所提升,魚自然也會變得更加有活力,但在這個時候要怎麼去管理魚塘呢
  • 我有20畝魚塘荒廢了幾年,如今淤泥有一兩米深,怎麼辦?
    好傢夥,有20畝荒廢魚塘,現在有魚塘可是稀缺資源,有魚塘不用可真是浪費資源啊。看吧,如今荒廢多年,淤泥1米到兩米深,說明你當地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還說明你魚池周圍的魚池堤破壞嚴重,不然沒有這麼深的淤泥的。魚池與房子一樣,有人管才能有用,才能繼續創造收益。
  • 水乞丐(蜻蜓幼蟲)天天咬魚塘裡的金魚?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
    但是蜻蜓的幼蟲有些比較特殊的地方。我們都知道蜻蜓是益蟲,吃蟲子和蒼蠅。對任何魚都是沒有危害的,但是蜻蜓的幼蟲卻是個例外,蜻蜓的幼蟲也叫水乞丐,它屬於食肉性的生物,能夠吃蝌蚪和小魚以及蚊子蒼蠅的幼蟲,說它是乞丐的原因是因為蜻蜓幼蟲在長成成蟲的時間大概為一年,這一年的時間全部在水裡活動,討生活,所以像乞丐。
  • 養殖周期結束後什麼時候清塘最合適?清塘後多久可以放苗?
    我們一直講的,在開始新的一季養殖以前,一定要清塘!有一句非著名俗語這麼講:養殖不清塘,一年到頭也白忙!尤其是養一些肉食性魚類,清塘是非常重要的。那關於清塘產品的選擇,最推薦的還是生石灰。
  • 魚塘變食堂:國家保護動物吃光十幾萬斤魚,養殖戶卻「惹不起」
    「魚塘當時正在抽水撈『底魚』,水位越來越低露出底部不平整的灘涂時,它們就來了,半斤以下的『底魚』和低水位,剛好符合它們站在淺灘吃魚的習慣。」原本不懂鳥的馮義豹,已經摸清了它們的習性。為了解釋給養殖戶帶來了多大經濟損失,他算了筆帳,「一隻鳥一天要吃2到3斤魚,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多的時候來的鳥上千隻,我兩片魚塘一共損失了15萬斤魚,差不多損失了50萬元左右。」
  • 候鳥成「強盜」,魚塘變「食堂」,保魚還是護鳥?天津養殖戶誰都...
    「魚塘當時正在抽水撈『底魚』,水位越來越低露出底部不平整的灘涂時,它們就來了,半斤以下的『底魚』和低水位,剛好符合它們站在淺灘吃魚的習慣。」原本不懂鳥的馮義豹,已經摸清了它們的習性。為了解釋給養殖戶帶來了多大經濟損失,他算了筆帳,「一隻鳥一天要吃2到3斤魚,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多的時候來的鳥上千隻,我兩片魚塘一共損失了15萬斤魚,差不多損失了50萬元左右。」
  • 魚塘變「食堂」:國家保護動物吃光十幾萬斤魚,養殖戶損失百萬卻束...
    「魚塘當時正在抽水撈『底魚』,水位越來越低露出底部不平整的灘涂時,它們就來了,半斤以下的『底魚』和低水位,剛好符合它們站在淺灘吃魚的習慣。」原本不懂鳥的馮義豹,已經摸清了它們的習性。 為了解釋給養殖戶帶來了多大經濟損失,他算了筆帳,「一隻鳥一天要吃2到3斤魚,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多的時候來的鳥上千隻,我兩片魚塘一共損失了15萬斤魚,差不多損失了50萬元左右。」
  • 水庫放水露出水底,村民們都在水裡抓大魚,老漢卻從淤泥翻出大貨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下《水庫放水露出水底,村民們都在水裡抓大魚,老漢卻從淤泥翻出大貨》。老漢家所處的村莊今年就迎來了這麼個時刻,剛剛開春河裡的水位還沒上來,要趁著水位上漲之前將水庫的水放幹進行排淤。到了放水的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拿著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在水庫邊等待著。水底的淤泥剛剛露出水面,大家就迫不及待的跳了下去,跑到還有水的淺灘中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