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蜜科學家給基因取名波波維奇:以後還可能有鄧肯基因

2020-11-23 騰訊網

北京時間11月14日,據《聖安東尼奧快報》報導,一名是勇士球迷的女科學家,和她的合作夥伴發現了一種特性和馬刺主教練格雷格-波波維奇類似的基因,然後給這種基因取名波波維奇;這位女科學家還表示,她們還可能用一些馬刺球員的名字來給其他基因命名。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種可以加快人類對進化的理解的基因,這個項目的領導人伊萬傑琳-巴列裡尼給這個基因取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波波維奇。

「這個基因是一種轉錄因子,這意味著它通過調節其他基因的活性來控制促進耬鬥菜的發育。」巴列裡尼說,「所以我選擇了波波維奇這個名字,因為作為一名主教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波波維奇通過調節球員的活力來控制馬刺的發展。這個名字非常合適。」

巴列裡尼是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託分校的生物科學助理教授,她和合作者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她們的研究成果。對於外行來說,她們的研究成果和波波維奇的防守一樣難以攻破。

據《哈佛公報》報導,巴列裡尼是勇士的鐵桿球迷,也是凱爾特人的球迷,但是她尊重馬刺並欽佩波波維奇的帶隊能力,所以給這種基因取名波波維奇。

這一發現,還可能會幫助她們發現「蒂姆-鄧肯基因」、「託尼-帕克基因」或「馬努-吉諾比利基因」。

「如果我們發現在刺激發育中起作用的其他基因,」巴列裡尼說,「我們就可以用一些馬刺球員的名字來命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勇蜜科學家給基因命名波波維奇,老爺子曾被科比這樣評價
    近日,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巴勒裡尼博士和哈佛大學的埃琳娜·克萊默團隊,他們發現了決定花蜜產生的一種基因,並把這種基因命名為"波波維奇"。 當談到為何將基因命名為「波波維奇」時,巴勒裡尼坦言這種基因對於花產蜜的影響就像波波維奇對於馬刺一樣,
  • 如果詹姆斯和鄧肯同年參加選秀怎麼辦?波波維奇:依然選鄧肯
    鄧肯曾經告訴詹姆斯,「未來是你的」,其他的話可能都是假的,但這句話絕對是真的,詹姆斯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詹姆斯和鄧肯要是同一年參加選秀該選誰?這對誰都是一個難題,近日NBA著名教練格雷格·波波維奇回答了這個難題。
  • 生物學家發現一種基因對物種的「關鍵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幸運的是,在過去的幾百萬年中,有一組植物獲得了這種特性。帶有花蜜刺的耬鬥菜,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研究支持一項關鍵創新的遺傳變化。「該基因是一個轉錄因子,這意味著它可以通過調節其他基因的活性來控制耬鬥菜的花刺發育。」 巴列裡尼解釋說,「所以我之所以選擇波波維奇這個名字,是因為作為教練,波波維奇在某種意義上通過調節球員的活動,來控制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的發展。」耬鬥菜祖先的花刺進化似乎導致了該屬的迅速擴展。在過去的5到7百萬年中,大約有70個物種進化,而其無毛的姊妹屬只有4種。
  • 鄧肯害怕奧尼爾?呃,他是真的害怕鯊魚!
    可以說,那些體型和力量接合很好的NBA球員成就一般不會很差,這種球員就比如鄧肯,再比如巴克利——寫到這裡,突然想說一句,不要小瞧了庫裡,他的力量真不差。那麼鄧肯如果一對一對上奧尼爾會怎麼樣?這個其實真的很難說,因為你不可能把兩人拉出來一對一單挑,但說真的,鄧肯的實力卻是真的被很多球迷低估了。
  • 鄧肯親自出面,招募詹姆斯的第一波穩了!
    火箭隊是目前最有希望打敗勇士隊的勁旅,要是沒有保羅受傷,他們險些掀翻衛冕冠軍,詹姆斯來了以後可以無縫對接。但是考慮到火箭的薪資,顯然不太現實。而一直和詹姆斯在場下有非常好的交情的波波維奇,前些時候被爆出已經接觸詹姆斯,希望他加盟馬刺,共建王朝,不過詹姆斯方面目前還沒有回應。
  • 有些人體內存在特殊基因,可能無法善良
    一百多年前,美國就開始有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人的善惡與基因的關係。其中有遺傳專家發現了大多數罪犯的基因組中存在兩種特殊的基因,因此科學家初步論斷該基因的存在會導致人做出犯罪行為的機率更高。後來一位名為漢斯·布魯納的遺傳學家受託對一個家族的男性進行調查,試圖探究其家族頻繁出現男性罪犯的原因。
  • 現在的基因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為什麼不根據基因復活恐龍?
    一些腦洞大的人可能會想,現在的基因技術這麼發達,有沒有可能根據基因復活恐龍呢?確實,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圓滿完成。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進行基因的定向改造和定向轉移,從而改變生物的形狀。甚至是根據人類的意願設計出一個基因非常完美的人。但礙於社會倫理道德,基因完美的複製人一直沒有出現。但這並不代表基因技術不成熟。
  • 基因具有差異性?科學家:中國人與非洲人的基因有較大差異
    文/貓行圖/網絡 基因具有差異性?科學家:中國人與非洲人的基因有較大差異基因工程是現代科學技術當中,最為神秘莫測的一個領域。科學家們通過對體內基因的研究發現,地球各處的人類體內的基因,是具有很明顯的差異性的,中國人和非洲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震驚:人類基因數量可能比線蟲還少
    在20世紀60年代時,科學家就預測人類基因組至少含有200萬個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預測的數字越來越小。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人類基因組裡只有不到1.9萬編碼蛋白的基因,這一數字甚至比線蟲還要小。
  • 科學家發現人類80%的基因有可能被鎖死
    科學家發現人類80%的基因有可能被鎖死生命的繁殖和延續,靠的是遺傳因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基因物質。這種物質是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的、具有存儲遺傳信息功能的核苷酸序列,並在X和Y兩種染色體上各形成一條特定的排列方式。
  • 現在的基因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為什麼不根據基因復活恐龍呢?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基因技術和恐龍,探尋它們隱藏的奧秘吧。恐龍作為地球上遠古時期的生物,雖然已經滅絕了很久,但仍然活在科學家和恐龍迷的心中。從古至今,科學家們追尋恐龍足跡,探尋恐龍奧秘的腳步也從未停止過。但即使是這樣,恐龍被人們所知道的部分也只是冰山一角,它們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一樣神秘。
  • 飛天魔鬼和石佛明明是兩個極端,為何都是鄧肯的綽號呢?
    對於鄧肯,職業生涯有許多的外號,例如石佛鄧肯,大基本功先生,這都可以理解,因為在鄧肯的職業生涯之中,鄧肯的表現都是沉穩、大器,幫助馬刺隊奪取了五個總冠軍,是歷史第一大前鋒。但是有一個外號,如果只看鄧肯NBA的表現,絕對是無法理解的,那就是維克森林飛天魔鬼,飛天魔鬼,這是多麼大的讚頌,但是放到鄧肯身上就不能理解了,畢竟,這應該是科比、卡特等飛天遁地的超級巨星應該有的綽號。
  • 陳根:「定製嬰兒」以後,基因編輯怎麼樣了?
    因為高效、便捷、適用範圍廣,CRISPR技術的突破使得基因組編輯的發展進入快車道,這也讓全球科學家、醫生和患者感覺到了基因編輯發展的巨大可能。TALENs的可定製DNA結合特性還使得定製轉錄因子的設計能夠調節基因表達。
  • 你到底有多少基因?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數量引發爭議
    2.1萬餘個蛋白質編碼基因的總數和此前估測(認為這一數字在2萬左右)相比有大幅提高。   不過,很多遺傳學家仍不相信所有最新提出的基因都能經得起仔細推敲。   他們的批評強調了辨別新基因甚至定義一個基因的難度。   「20年來,人們一直致力於此項研究,但我們仍未獲得答案。」
  • 科學家如何操縱基因表達?| 基因的敲除和敲入
    NHEJ修複方式會產生突變,產生的突變對物種的進化有一定的貢獻。通常情況下,NHEJ的修複方式效率更高,更快,但是不精確,會引起基因序列的變化,影響基因功能。相反,HDR的修複方式效率較低,速度較慢,並且需要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同源序列,但是非常精確,不造成基因序列的變化,基因功能不變。
  • 熬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擁有這個「夜貓子」基因突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熬夜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有一些人遲遲不睡,可能是因為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睡眠時相延遲症候群(delayed sleep phase disorder)。
  • 基因編輯嬰兒「死灰復燃」?科學家開始編輯人類卵子中致聾基因
    GJB2 基因進行修復,找到讓聾人夫婦生下聽力正常孩子的可能方法。那麼他已就會成為繼賀以後世界上第二位基因編輯的嬰兒的科學家。這一舉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這項實驗將針對與賀相同的基因CCR5,但Rebrikov聲稱他的技術將帶來更大的益處,風險更小,在道德上更合理,為公眾所接受。
  • 美國科學家造出最簡單人造合成細胞:只含473個基因
    美國科學家24日宣布設計並製造出最簡單的人造合成細胞,其基因組是迄今已知最小的基因組,僅包含維持生命必需的基因。這被認為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將有助推進對生命奧秘的認知。 文特爾表示,要回答生命的基礎問題,唯一方法是獲得最簡單的基因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唯一方法可能是人工合成基因組
  • 科學家如何操縱基因表達?(上)
    基因的敲低、敲除和敲入為了研究某個基因的功能,科學家經常需要操縱某個基因的表達。常見的方法有兩種:降低該基因表達,或完全敲除該基因。這兩種方式操縱的位置,位於遺傳信息流的不同地點。DNA雙螺旋之父克裡克,早在上世紀就提出了關於遺傳信息的中心法則。
  • 考上哪所大學跟基因有關?還真有!
    那麼,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到底有什麼本領能夠考取高分?傳說中的「學霸」基因真的存在嗎?給小朋友進行「天賦檢測」到底靠不靠譜?以往科學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基因對於人類生理功能影響的研究上,但近年來基因測序技術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利用AI對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的相關研究也屢獲進展,於是不少科學家也嘗試在社會科學領域引入基於大數據的基因分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