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大腦被動手腳後,「冬眠」了一周,該技術能否讓人類冬眠?
自然動物在生存方面的選擇權並不多,季節變化時它們必須做出應對措施,否則可能因不適應變化而喪命。例如冬天來臨之前,許多動物會提前儲備好食物,或者狠狠地吃一頓,然後回到自己的窩裡安靜地沉睡以度過嚴酷的冬天。很早之前就有科學家發現動物冬眠的特點,體溫降低、代謝速率降低,這些意味著動物的衰老在冬天會變慢。
如果人類也能冬眠的話,那麼太空人徵服更遠宇宙的可能性會更大。根據環球科學網的報導,國外一研究團隊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指出可以通過調節老鼠大腦中某個特殊部位,使其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並能維持一個星期。該研究成果發表之後立即得到了太空領域的關注,因為它為人類實現長途太空旅行提供了可能性。
老鼠是如何進入冬眠狀態的?
實際上,在這項最新研究出來之前,就已經有日本的科研團隊在老鼠身上發現了可以控制其睡眠狀態的部位,那就是下丘腦的一個神經迴路。而這次研究則更加準確地將調節老鼠睡眠狀態的部位定位在Q神經元上。
實驗數據表明,當研究人員通過化學手段觸發老鼠大腦中的Q神經元後,它的體溫出現逐漸降低的現象,而且體內代謝速率也不斷下降,最終這兩個參數都維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老鼠似乎進入了冬眠狀態。
在老鼠身上得到的發現,是否能應用在人類身上?
對於這項研究,太空領域的科學家們最關心的是:從老鼠身上得到的發現是否也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表示,目前尚未在人類大腦中發現與老鼠Q神經元一樣或相似的神經元,因此還不能證明人類也可以進入冬眠狀態。
根據研究人員的介紹,在實驗過程中老鼠先是進入了「麻木狀態」,然後再進入「冬眠狀態」。處於麻木狀態時,老鼠的心率和體溫明顯降低,這樣的現象如果發生在人類身上,會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因此如何讓人類效仿老鼠那樣進入冬眠狀態,是一個充滿挑戰的課題。
要實現長途太空旅行,人類需要解決什麼?
長途太空旅行是人類要去到系外類地行星必須面對的問題,但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身體狀況,幾乎實現不了長途太空旅行。但現在實現不了,不代表未來實現不了,更何況人類文明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人類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筆者認為,如果想要實現長途太空旅行,必須延緩太空人的老化速度、提高飛船的飛行速度以及減少宇宙輻射的影響。上文講到的研究可能有助於對延緩太空人老化的研究,而提高飛行器的速度則需要人類突破技術瓶頸,發展新的功能和推進方式。
參考資料:
環球科學網文章《實驗老鼠能長時間冬眠,人類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