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溫度通過熱電偶就可以測量。常用的鉑銠、鎳鉻、銅鎳等熱電偶從-50-1600℃均可連續測量,某些特殊熱電偶最低可測到-269℃(如金鐵鎳鉻)、最高可達2800℃(如鎢、錸)。
兩種不同導體(或半導體)形成閉合迴路,在不同溫度下,由於接觸點、長導體兩端會因為不同溫度而產生熱電效應,從而出現電勢差。這個電勢差可以反推溫度。根據熱電動勢與溫度的函數關係,製成熱電偶分度表;分度表是自由端溫度在0℃時的條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熱電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但是,碳化矽生長溫度較高,一般都是通過紅外探測。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的物體,都會因自身的原子、分子運動而輻射。通過探測輻射的波長及強度,可以反推對應的物體表面的溫度。再者可以做出表面溫度分布圖。
考慮最簡單的黑體輻射,熱平衡狀態下,紅外區域的直接使用經典的黑體輻射理論可以解釋:
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波長可以測得不同的光強。
當然,準確的還是量子理論的,不但可以解釋紅外區,還可以解釋紫外區和X射線區的光譜:
當頻率趨於0或者溫度趨於∞,就簡化成經典的公式了。
自然界中存在的實際物體,幾乎都不是黑體。所有實際物體的輻射量除依賴於輻射波長及物體的溫度之外,還與構成物體的材料種類、製備方法、熱過程、表面狀態、環境條件等因素有關。因此,為使黑體輻射定律適用於所有實際物體,必須引入一個與材料性質及表面狀態有關的比例係數,即發射率。該係數表示實際物體的熱輻射與黑體輻射的接近程度,其值在零和小於1的數值之間。根據輻射定律,只要知道了材料的發射率,就知道了任何物體的紅外輻射特性。
選用測溫儀,要注意輻射路徑的吸收。因為可以測的範圍很廣,所以可以針對不同的吸收情況,選擇合適的波長。在高溫區,測量金屬材料的最佳波長是近紅外,可選用0.8~1.0um。其他溫區可選用1.6μm、2.2μm、3.9μm。在低溫測量應用中,通常用Ge或Si材料作為窗口,不透可見光,人眼不能通過窗口觀察目標。如操作員需要通過窗口目標,應採用既透紅外輻射又透過可見光的光學材料,如應採用既透紅外輻射又透過可見光的光學材料,如ZnSe或BaF2等作為窗口材料。
紅外測溫儀必須經過標定才能使它正確地顯示出被測目標的溫度。一般的紅外測溫的校準周期是一年,建議選用腔形,發射率達到0.995的黑體爐,才能準確的校準紅外測溫儀。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 紅外線測溫儀
費曼物理學講義 第41章 布朗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