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神經網絡感知器的雙足行走機器人

2020-12-06 電子產品世界

1引言

人作為雙足行走生物,是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人能夠不自覺地保持身體的直立性和平衡性,不論是在靜止不動還是在行走過程中。一旦失去平衡,人就會產生相應的動作,使身體保持平衡。例如,在靜止時,當人的重心偏向一側時,就會不自覺地向該側跨出一腳,以使重心位置落於支撐面內。這裡,支撐面定義為兩腳之間的面積以及兩腳的面積。當重心落於支撐面內時,就不會傾倒。再如,在行走過程中,人的重心不斷向前移動,超出了兩腳尖的位置,迫使人向前邁出腳,這樣才使人的行走成為可能,使人的行走自然流暢。因此,控制機器人重心的位置及重心位置的速度,是機器人保持穩定及產生有效步態的關鍵。本文就是控制機器人的重心位置,使其落於支撐面內,從而達到了機器人穩定性控制的目的。機器人的重心可以由安裝在機器人腳底的力傳感器測知。當重心偏向一側,這一側的傳感器輸出偏大,相反的一側的力傳感器等於零,或趨近於零。本文用感知器來感知機器人重心位置的變化,當重心超出支撐面時,系統將發出動作指令,使機器人保持穩定。

本文採用的神經網絡感知器(Perception)是最簡單的人工神經網絡,它是F??Rosenblatt於1958年提出的具有自學習能力的感知器。在這種人工神經網絡中,記憶的信息存儲在連接權上,外部刺激通過連接通道自動激活相應的神經元,以達到自動識別的目的。感知器模型如圖1所示,通常由感知層S(Sensory)、連接層A(Association)和反應層構成R(Response)。

2 人工神經元感知器的學習算法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訓練網絡:

(1)初始化S層至連接層(A層)的連接權矩陣

中的各個元素及A層各單元的閥值賦予[-1,+1]之間的隨機值,一般情況下vij=1θj=0i=1,2,Λ,pj=1,2,Λ,n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固定不變。
A層至輸出層(R層)的連接權矩陣

中的各個元素及??S層各單元的閥值θ=[θ1θ2Λθq]賦予[-1,+1]之間的隨機值。
(2)訓練隨機選取一輸入、輸出模式對(Sk,Yk),這裡k=1,2,Λ,m時,網絡進行以下步驟的訓練。

第一步,計算連接層各單元的輸出

第二步,以連接層的輸出作為輸入層的各單元的輸入計算輸出層的實際輸出

在學習過程中,當所有的m個樣本模式對都提供給網絡學習一遍後,還需從頭再繼續提供給網絡學習。直到達到最大學習次數,以防止發散或無限震蕩,或者滿足誤差限。

3 計算機控制系統

機器人重心位置是由腳底的力傳感器測定的。當某一側的傳感器輸出值趨於零或小於預定的值時,說明重心已經偏向相反的另一側,機器人處於危險狀態。這時機器人就應該產生一定的動作,向另一側跨出一腳,以使機器人的重心位於支撐面內。整個控制系統如圖2所示

其中,y(t)是傳感器輸出向量,為模擬量,經採樣、A/D轉換後為人工神經網絡感知器的輸入向量y(kt)。

本文取感知器的輸入層單元與輸出層單元的個數相同。感知器經過訓練好以後,系統將時實監控機器人的重心位置,當重心偏向某側,相反側的力傳感器的輸入小於設定的安全值時,神經網絡相應於該側的輸出為1,其餘均為0,系統將根據神經網絡的輸出,做出相應的動作指令;當傳感器的輸入均大於設定安全值時,神經網絡的輸出均為0,系統不產生任何動作指令。

4 仿真

本文假設在機器人的腳底安裝有力傳感器,左腳的後部、左部和前部各一個,右腳的前部、右部和後部各一個。依次編號為pi,i=1,2,Λ 6,構成輸入向量

P=[p1,p2,p3,p4,p5,p6]T

假設機器人的重是100??kgf,當機器人的腳底的傳感器輸出為2kgf,即認為機器人處於危險狀態。設神經網絡感知器的輸入為

對應的理想輸出為

即認為力傳感器的輸出為2kgf時機器人處於危險狀態,傳感器的輸出為3kgf時,認為機器人處於安全狀態。連接權值和閥值的初始值分別是

經過n=1335次迭貸,輸出達到期望值。連接權值和閥值分別為

5 結論

本文就雙足行走機器人穩定性控制提出了一種新的控制方法,它是建立在人工神經網絡感知器上。試驗表明,該方法簡單易行。


相關焦點

  • 用Python實現多層感知器神經網絡
    我將介紹在Python中創建多層感知器(MLP)神經網絡的基本知識。感知器是神經網絡的基本組成部分。感知器的輸入函數是權重,偏差和輸入數據的線性組合。具體來說:in_j = weight input + bias.(in_j =權重輸入+偏差)。在每個感知器上,我們都可以指定一個激活函數g。
  • 看看國內雙足仿人機器人有哪些
    在運動能力方面,Walker機器人具備全方向自由行走、穩健爬坡以及平穩上下樓梯能力,擴展了其在室內的運動能力。此外,Walker機器人採用了優必選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基於三維視覺的定位導航系統——U-SLAM,在雙足機器人自主運動的過程中,其不僅可以實時定位、路徑規劃與動態避障等,領先的防抖算法還能有效的解決由本體運動引起的視覺抖動問題。
  • 初探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 —— 感知器
    【IT168 技術】人工神經網絡的第一個裡程碑是感知機perceptron, 這個名字其實有點誤導, 因為它根本上是做決策的。 一個感知機其實是對神經元最基本概念的模擬 ,都未必有多少網絡概念,他就是一個自動做決策的機器。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至此,關於人工神經網絡的相關研究進入了熱潮。 自憶阻器被用作電子突觸器件以來,由於憶阻器中離子的遷移十分類似於神經突觸中神經遞質的擴散過程,於是利用憶阻器來模擬神經網絡中的突觸成為一大趨勢,被廣泛運用在神經網絡中存儲突觸權值。大量的實驗證明,用憶阻器來模擬神經網絡中的突觸將會有很大的前景優勢。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至此,關於人工神經網絡的相關研究進入了熱潮。自憶阻器被用作電子突觸器件以來,由於憶阻器中離子的遷移十分類似於神經突觸中神經遞質的擴散過程,於是利用憶阻器來模擬神經網絡中的突觸成為一大趨勢,被廣泛運用在神經網絡中存儲突觸權值。大量的實驗證明,用憶阻器來模擬神經網絡中的突觸將會有很大的前景優勢。
  • 無處不在的人工神經網絡:機器人擁有意識的關鍵
    與此同時,關於「機器人是否會有意識」的話題也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一部分人認為未來的機器人將會擁有自我意識,還有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說到「意識」的問題,人類之所以有意識,關鍵還是在於「生物大腦」存在。以此作比,機器人要想有意識,就得先有一個「大腦」,也就是所謂的「人工神經網絡」。
  • 本田雙足行走機器人ASIMO :變得「更像人」
    本田的雙足行走機器人ASIMO又上了一層樓:它機智聰明、手腳靈活,可根據周圍的情況採取恰當的行動。看上去就像人一樣完成各種動作,未來實用化的可能性進一步擴大。    這是在機場的一個場景。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實習生 何青怡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
  • 人工智慧(58)–多層感知器
    今天我們重點探討一下多層感知器MLP。感知器(Perceptron)是ANN人工神經網絡(請參見人工智慧(25))的一個概念,由Frank Rosenblatt於1950s第一次引入。MLP多層感知器是一種前向結構的ANN人工神經網絡, 多層感知器(MLP)能夠處理非線性可分離的問題。
  • 神經網絡:高深莫測又妙趣橫生的完整歷史
    自上個世紀以來,神經網絡和人工智慧一直是熱門話題。在流行文化電影中,人工智慧機器人風靡全球,吸引著大量獵奇之士。 神經網絡的靈感來源於生物神經元是一種受編程範式啟發的模型,它使深度學習模型能夠在複雜的觀測數據集上有效地學習和訓練。
  • 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智能時代
    原標題:神經擬態晶片可讓機器人擁有觸感,感知比人類快1000倍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實習生 何青怡機器人如果也能像人一樣能用皮膚去觸摸世界,並能通過晶片給出計算和反應,會是什麼樣?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利用英特爾神經擬態晶片Loihi開發了一種人造皮膚,能夠讓機器人以比人類感覺神經系統快1000倍的速度檢測觸覺,還可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識別物體的形狀、質地和硬度。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新近一期的《機器人技術:科學與系統》雜誌上。
  • 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發展歷程及重要特性
    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先鋒麥卡洛克和皮茨曾於1943年提出一種叫做「似腦機器(mindlike machine)」的思想,這種機器可由基於生物神經元特性的互連模型來製造,這就是神經學網絡的概念。他們構造了一個表示大腦基本組成部分的神經元模型,對邏輯作業系統表現出通用性。
  • 疫情中大放異彩的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僅僅60年歷史,你信嗎
    1943年,心理學家麥克洛奇和數理邏輯學家皮茲,提出了神經網絡模型,即著名的M-P模型。以麥克洛奇和皮茲為鼻祖,基於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研究,被稱為「連接主義」,也叫仿生學派或心理學派。1969年,達特茅斯會議發起人之一馬文·明斯基,出版了頗有影響的《感知器》一書,從數學上剖析了神經網絡的局限性,指出感知器不能解決高階謂詞問題。由於其在人工智慧的學術地位,該觀點大大影響了神經網絡的研究,加之當時符號主義研究風生水起,使得當時人們幾乎放棄了連接主義。
  • 神經網絡初學者指南:基於Scikit-Learn的Python模塊
    ,其最新版本現在已經內置支持神經網絡模型。| 神經網絡神經網絡是一個試圖模仿自然生物神經網絡的學習模式的機器學習框架。 生物神經網絡具有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神經元帶有接受輸入信號的樹突,然後基於這些輸入,它們通過軸突向另一個神經元產生輸出信號。 我們將嘗試通過使用人工神經網絡(ANN)來模擬這個過程,我們現在將其稱為神經網絡。 創建神經網絡的過程從最基本的形式單個感知器開始。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的?
    引言:雖然人類已經發現了很多種類的恐龍化石,而且對這個物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關於恐龍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原因等待我們去探索,例如恐龍的行走方式。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肉食性恐龍都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這是為什麼呢?
  • 中科院在基於憶阻器構建人工感受神經系統方面取得進展
    智能化社會需要高效智能的信息感知系統對感知到的巨量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處理和決策,並對重複無意義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過濾。因此,基於生物感受神經系統的功能特性構建具備生物現實性的高效智能信息感知系統將成為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 基於英文字母識別的三種人工神經網絡的設計方案
    代寫論文 它是理論化的人腦神經網絡的數學模型,是基於模仿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種信息處理系統。因其自組織、自學習能力以及具有信息的分布式存儲和並行處理,信息存儲與處理的合一等特點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已經發展了上百種人工神經網絡。 一般來說,人工神經網絡從結構上可分為兩種:前向網絡和反饋網絡。
  • ANYbotics公司研發輪足複合式移動機器人
    這種輪足複合式移動機器人結合了輪式機器人在平坦路面上的高效率,和足式機器人在崎嶇路面上的越野能力。穿著輪滑鞋的人和輪子驅動的機器人之間有一個關鍵的區別,如果設計得當,機器人可以對輪子施加控制,其細微的差別是人類永遠無法比擬的。我們已經在波士頓動力公司的兩輪人形機器人 Handle 上看到了這一點,儘管到目前為止,Handle 似乎還沒有充分利用它的這雙有腿的潛力。
  • 科學家為能行走的ANYmal四足機器人增加實用的新輪子
    據外媒報導,能行走的四足機器人可能擅長爬過障礙物,但對於在光滑的地面上行駛,輪子還是更有效率。這就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為他們現有的ANYmal四足機器人增加了動力輪子的原因。不過,如果只是簡單地沿著走廊或人行道移動的情況下機器人只是用輪子滾動,那麼它的電池電量將大大減少。新的原型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為機器人的每隻腳裝上四個裝有輪轂電機的輪子。
  • 波士頓動力命運顛簸,國內腳足機器人發展得怎麼樣了?
    有趣的是,與波士頓動力因再次被賣而陷入爭議相比,中國本土的腳足機器人領域,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產品和融資的進展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同時一些商業化嘗試逐漸浮現。中國本土腳足機器人發展幾何?腳足機器人可分為單足、雙足、四足和多足,中國本土的腳足機器人研究,主要集中在雙足和四足。在關節驅動方案上,普遍採用電機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