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58)–多層感知器

2020-12-06 極客網FromGeek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有關算法內容,請參見公眾號「科技優化生活」之前相關文章。人工智慧之機器學習主要有三大類:1)分類;2)回歸;3)聚類。今天我們重點探討一下多層感知器MLP。

感知器(Perceptron)是ANN人工神經網絡(請參見人工智慧(25))的一個概念,由Frank Rosenblatt於1950s第一次引入。

單層感知器(Single Layer Perceptron)是最簡單的ANN人工神經網絡。它包含輸入層和輸出層,而輸入層和輸出層是直接相連的。單層感知器僅能處理線性問題,不能處理非線性問題。今天想要跟大家探討的是MLP多層感知器。

MLP多層感知器是一種前向結構的ANN人工神經網絡, 多層感知器(MLP)能夠處理非線性可分離的問題。

MLP概念:

MLP多層感知器(Multi-layerPerceptron)是一種前向結構人工神經網絡ANN,映射一組輸入向量到一組輸出向量。MLP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有向圖,由多個節點層組成,每一層全連接到下一層。除了輸入節點,每個節點都是一個帶有非線性激活函數的神經元。使用BP反向傳播算法的監督學習方法來訓練MLP。MLP是感知器的推廣,克服了感知器不能對線性不可分數據進行識別的弱點

相對於單層感知器,MLP多層感知器輸出端從一個變到了多個;輸入端和輸出端之間也不光只有一層,現在又兩層:輸出層和隱藏層。

基於反向傳播學習的是典型的前饋網絡, 其信息處理方向從輸入層到各隱層再到輸出層,逐層進行。隱層實現對輸入空間的非線性映射,輸出層實現線性分類,非線性映射方式和線性判別函數可以同時學習

MLP激活函數

MLP可使用任何形式的激活函數,譬如階梯函數或邏輯乙形函數(logistic sigmoid function),但為了使用反向傳播算法進行有效學習,激活函數必須限制為可微函數。由於具有良好可微性,很多乙形函數,尤其是雙曲正切函數(Hyperbolictangent)及邏輯乙形函數,被採用為激活函數。

激活函數的作用是將非線性引入神經元的輸出。因為大多數現實世界的數據都是非線性的,希望神經元能夠學習非線性的函數表示,所以這種應用至關重要

MLP原理:

前饋神經網絡是最先發明也是最簡單的人工神經網絡。它包含了安排在多個層中的多個神經元。相鄰層的節點有連接或者邊(edge)。所有的連接都配有權重。

一個前饋神經網絡可以包含三種節點:

1)輸入節點(Input Nodes):也稱為輸入層,輸入節點從外部世界提供信息,。在輸入節點中,不進行任何的計算,僅向隱藏節點傳遞信息。

2)隱藏節點(Hidden Nodes):隱藏節點和外部世界沒有直接聯繫。這些節點進行計算,並將信息從輸入節點傳遞到輸出節點。隱藏節點也稱為隱藏層。儘管一個前饋神經網絡只有一個輸入層和一個輸出層,但網絡裡可以沒有也可以有多個隱藏層。

3)輸出節點(Output Nodes):輸出節點也稱為輸出層,負責計算,並從網絡向外部世界傳遞信息。

在前饋網絡中,信息只單向移動——從輸入層開始前向移動,然後通過隱藏層,再到輸出層。在網絡中沒有循環或迴路。

MLP多層感知器就是前饋神經網絡的一個例子,除了一個輸入層和一個輸出層以外,至少包含有一個隱藏層。單層感知器只能學習線性函數,而多層感知器也可以學習非線性函數。

MLP訓練過程:

一般採用BP反向傳播算法來訓練MPL多層感知器。採用BP反向傳播算法就像從錯誤中學習。監督者在人工神經網絡犯錯誤時進行糾正。MLP包含多層節點;輸入層,中間隱藏層和輸出層。相鄰層節點的連接都有配有權重。學習的目的是為這些邊緣分配正確的權重。通過輸入向量,這些權重可以決定輸出向量。在監督學習中,訓練集是已標註的。這意味著對於一些給定的輸入,能夠知道期望的輸出(標註)。

MLP訓練過程大致如下:

1)所有邊的權重隨機分配;

2)前向傳播:利用訓練集中所有樣本的輸入特徵,作為輸入層,對於所有訓練數據集中的輸入,人工神經網絡都被激活,然後經過前向傳播,得到輸出值。

3)反向傳播:利用輸出值和樣本值計算總誤差,再利用反向傳播來更新權重。

4)重複2)~3), 直到輸出誤差低於制定的標準。

上述過程結束後,就得到了一個學習過的MLP網絡,該網絡被認為是可以接受新輸入的。

MLP優點:

1)高度的並行處理;

2)高度的非線性全局作用;

3)良好的容錯性;

4)具有聯想記憶功能;

5)非常強的自適應、自學習功能。

MLP缺點:

1)網絡的隱含節點個數選取非常難;

2)停止閾值、學習率、動量常數需要採用」trial-and-error」法,極其耗時;

3)學習速度慢;

4)容易陷入局部極值;

5)學習可能會不夠充分。

MLP應用:

MLP在80年代的時候曾是相當流行的機器學習方法,擁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譬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等,但自90年代以來,MLP遇到來自更為簡單的支持向量機的強勁競爭。近來,由於深層學習的成功,MLP又重新得到了關注。

常被MLP用來進行學習的反向傳播算法,在模式識別的領域中算是標準監督學習算法,並在計算神經學及並行分布式處理領域中,持續成為被研究的課題。MLP已被證明是一種通用的函數近似方法,可以被用來擬合複雜的函數,或解決分類問題。

結語:

MLP多層感知器是一種前向結構的ANN人工神經網絡, 它能夠處理非線性可分離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為了實現MLP多層感知器,會用到BP反向傳播算法。MLP可使用任何形式的激活函數,但為了使用反向傳播算法進行有效學習,激活函數必須限制為可微函數。MLP算法應用範圍較廣,擴展性也強,可應用於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等領域。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

相關焦點

  • 多層感知器的機器學習之討論
    多層感知器機器的學習過程是用反向傳播誤差算法(backpropagation),來迭代調整網絡參數,這個算法由最小二乘法導出,使得輸入樣本的標記與對應的輸出節點類別判斷的平均誤差最小。通過多次迭代的實驗,準確率可以達到預期的精度。
  • 用Python實現多層感知器神經網絡
    我將介紹在Python中創建多層感知器(MLP)神經網絡的基本知識。感知器是神經網絡的基本組成部分。感知器的輸入函數是權重,偏差和輸入數據的線性組合。具體來說:in_j = weight input + bias.(in_j =權重輸入+偏差)。在每個感知器上,我們都可以指定一個激活函數g。
  • 初探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 —— 感知器
    不應將單層感知器和單個神經元相混淆。如圖所示的網絡就是一個單層感知器,因為它只由一層構成。對於多維問題,必須採用多層感知器。 表示單層感知器非常簡單。由於輸入和權值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因此計算輸出是很容易的。
  • 人工智慧迎感知智能爆發階段
    報告稱,基於計算與記憶力的人工智慧已大規模應用,目前感知智能正迎來爆發階段。       人工智慧(AI)如何模擬人類智能?微軟亞洲研究院由低到高,將人類智能分為計算與記憶力、感知、認知、創造力、智慧五大層級,而人工智慧將逐步從最底層開始對人類智能進行模擬。報告認為,在最底層的記憶力和計算層面,計算機已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助手。而下一層面,即感知層面,是當下人工智慧發展聚焦的主要層面。
  • 感知器及其在Python中的實現
    什麼是感知器?類似地,感知器具有許多輸入(通常稱為特徵),這些輸入被饋送到產生一個二元輸出的線性單元中。因此,感知器可用於解決二元分類問題,其中樣本將被識別為屬於預定義的兩個類之一。算法感知器原理圖由於感知器是二元類器(0/1),我們可以將它們的計算定義如下
  • 人工智慧系列(六) 深度學習中的神經網絡
    原力君在系列的第五篇《人工智慧系列(五) 深度學習簡介》中提到深度學習可以看作是一種更高級的函數擬合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激活函數、代價函數、梯度下降、反向傳播是深度學習的幾個關鍵點;常見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結構有多層感知機、DNN、CNN、RNN等。
  • 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打造AI領域的「貝爾實驗室」
    人工智慧時代,得人才者,得未來。  作為國內專注於智能分析與決策的人工智慧企業,同盾科技於今年初正式設立人工智慧研究院,並以人工智慧研究院為核心載體,穩步推動人工智慧戰略的布局和實施。探索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基礎理論算法,進行計算機視覺,語音語言處理,聯邦學習等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深入研究,並將智能應用推向市場,力爭打造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貝爾實驗室」。  同盾人工智慧研究院由美國公立常春藤名校佛羅裡達大學的終身教授李曉林擔任院長,國際頂級語音專家吳建雄博士擔任副院長。
  • 未來人工智慧 開啟自我感知之後怎麼辦
    未來人工智慧當道開啟自我感知之後怎麼辦?·人工智慧缺少的是程序自動衍化     人工智慧的先驅條件是具有自我感知功能與邏輯性,在目前來看雖然沒有任何一臺計算機通過圖靈測試,但通過不斷累積的知識庫源與正在增長的邏輯性,終究會有一天觸發人工智慧的奇點,只要累加的數據足夠龐大,數據最終會產生自我衍化的狀態。
  • 人工智慧"簡史",闡述人類對自身探索的傑作
    ​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人類便開始探索人工智慧,即使初期的人工智慧,只是為了解決純粹的數學問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產生人工智慧呢?人工智慧到底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還是人類對自身的深度探索,或許2者都是。很多科學研究都是在無意間發現的,進而便一發不可收拾!
  •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之六:人工神經網絡
    這期繼續講人工智慧相關的知識!觀眾老爺請拿出喜歡的零食和飲料,放鬆心情隨小編一起走進智能化資訊時代!觀眾老爺是否還記得第一期的問題:我們人類是如何學習的?我們如何理解知識的?同樣信息在我們大腦中如何處理的?我們的文字和語言有什麼規律?我們看到的物體如何判斷的?我們對事物的關係如何理解的?我們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可以用模型去擬合呢?
  • Machine Learning: 一部氣勢恢宏的人工智慧發展史
    AlphaGo的勝利,無人駕駛的成功,模式識別的突破性進展,人工智慧的的飛速發展一次又一次地挑動著我們的神經。作為人工智慧的核心,機器學習也在人工智慧的大步發展中備受矚目,光輝無限。如今,機器學習的應用已遍及人工智慧的各個分支,如專家系統、自動推理、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智慧機器人等領域。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在神經形態計算的研究領域,類神經網絡與新型神經形態硬體是兩大基礎研究,在此研究基礎上,結合對生物大腦機制的愈加深入了解,最終實現人工智慧。 在類神經網絡方面,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神經網絡研究已經普遍存在於人工智慧領域。神經網絡,即以數學模型來模擬人腦神經元及突觸的結構,並結合多層次傳導來模擬神經元的互聯結構,現如今已大量應用於人工智慧。
  • 一種基於神經網絡感知器的雙足行走機器人
    本文用感知器來感知機器人重心位置的變化,當重心超出支撐面時,系統將發出動作指令,使機器人保持穩定。 本文採用的神經網絡感知器(Perception)是最簡單的人工神經網絡,它是F??Rosenblatt於1958年提出的具有自學習能力的感知器。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在神經形態計算的研究領域,類神經網絡與新型神經形態硬體是兩大基礎研究,在此研究基礎上,結合對生物大腦機制的愈加深入了解,最終實現人工智慧。在類神經網絡方面,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神經網絡研究已經普遍存在於人工智慧領域。神經網絡,即以數學模型來模擬人腦神經元及突觸的結構,並結合多層次傳導來模擬神經元的互聯結構,現如今已大量應用於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的另一方向:基於憶阻器的存算一體技術
    人工智慧無處不在,從雲端到我們手機端都有很多人工智慧。不同的人工智慧應用對晶片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數據中心、汽車無人駕駛要求算力特別高,而智能傳感網、物聯網和手機希望耗能低,追求高能效。不同應用對晶片的不同需求給了晶片領域很多機會。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甘肅省人民醫院 胸外一科(蘭州  730000)通信作者:苟雲久,Email:gouyunjiu@163.com關鍵詞:  肺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引用本文:楊寧,金大成,陳猛,王兵,賀曉陽,張斯淵,苟雲久.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 人工智慧與設計(1):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定義
    當時主要成就:人工神經網絡在30-50年代被提出,1951年Marvin Minsky製造出第一臺神經網絡機貝爾曼公式(增強學習雛形)被提出感知器(深度學習雛形)被提出搜索式推理被提出自然語言被提出首次提出人工智慧擁有模仿智能的特徵,懂得使用語言,懂得形成抽象概念並解決人類現存問題Arthur Samuel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開發的西洋棋程序
  • 基礎| 機器學習入門必備:如何用Python從頭實現感知器算法
    2016-11-07 機器之心選自machinelearningmastery機器之心編譯參與:Terrence L、武競、Xavier Massa感知器算法是最簡單的人工神經網絡形式之一。感知器是一個單神經元的模型,可以用於兩個類別的分類問題,也能為以後開發更大的神經網絡奠定基礎。
  • 2020,暢想人工智慧3D感知技術的未來
    這裡,商湯君繼續為大家分享人工智慧的精彩報導和技術展望,帶來一篇AI+3D技術的深度內容,一起來感受機器感知技術的快速演進和美好未來。本文作者系商湯科技移動智能事業群副總裁、智能終端業務CTO王子彬,商湯科技智能終端業務3D產品負責人李啟銘。如果說,AI的快速發展,讓機器初步具備了看懂平面世界的能力。
  • 思必馳龍夢竹:人工智慧從感知進入認知階段
    思必馳龍夢竹:人工智慧從感知進入認知階段   思必馳專注於人機互動中的自然語言交互技術,從這方面來看,2016年,作為人工智慧60周年,語音交互已經成為人機互動最天然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