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雙足行走機器人ASIMO :變得「更像人」

2020-12-04 人民網財經頻道

    本田的雙足行走機器人ASIMO又上了一層樓:它機智聰明、手腳靈活,可根據周圍的情況採取恰當的行動。看上去就像人一樣完成各種動作,未來實用化的可能性進一步擴大。 

  這是在機場的一個場景。在自動售票機前,一名乘客因不清楚機器的操作方法而躊躇著,這時身後響起了一個聲音: 

  「您需要幫助嗎?」 

  說話的並不是機場工作人員,而是與兒童一般高的雙足行走機器人。機器人邊與乘客簡單交談,邊熟練地辦理售票手續。手續即將辦完時,另一臺相同型號的機器人穿過機場熙攘的人群走過來。 

  「需要幫您搬運託運行李嗎?」 

  乘客將行李箱交給說話的機器人,機器人就將行李搬運到了櫃檯。先前那臺機器人此時則辦完了售票手續,又開始用漢語和旁邊的中國客人交談。 

  這種情景的實現,或許已為時不遠:本田2011年底全面改進了雙足行走機器人ASIMO。此前,該機器人一直作為該公司的吉祥物出頭露面,而此次身體行動能力及智能水平大幅提高了的「升級款」,為實現諸如上述場景中的應用帶上了現實的色彩。 

    手握紙杯不會弄破 

  此次改進的一大關鍵點是,身體行動能力與作業能力得到提高。作業能力方面,ASIMO可以靈巧地使用5根手指。比如,可以完成旋轉打開瓶蓋,並將液體 倒入紙杯的一系列動作。這要求能夠準確判斷瓶蓋的大小、打開瓶蓋所需要的力量,以及對紙杯這類柔軟物體可持續握持而不弄壞、不掉落所需要的精確力量增減, 並將其反映到動作中。 

  之能夠這樣動作,是因為可用5根手指的指尖內置的6軸傳感器,與手掌的觸覺傳感器一道準確檢測壓力或施力的方向。ASIMO的開發者——本田技術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重見聰史解釋說,「要成為人類的幫手,需要5根手指全部能夠準確地動作」。 

5指中內置的傳感器與油壓產生的動力,使得打開瓶蓋及手語等精細動作的實現成為可能

    為了提高動作的精密度,可動部分也由原來以拇指及其他手指兩處內置的馬達來驅動的形式,改成了以油壓使一隻手有13處可動的設計。由此,新型ASIMO不僅可進行精密作業,還能完成手語等複雜的手指動作。 

  除了手部作業能力之外,還大幅提高了以腿部為主的身體行動能力。新型ASIMO能以最高9km(原來為6km)的時速奔跑,還能雙足或單足跳躍,而且在地面上有最大2cm的凹凸時也能邁過繼續行走。

通過減輕腿部重量,使腳部更加纖巧,實現了時速為9km的奔跑及跳躍等能力

   為了實現這樣的身體運動能力,ASIMO首先減輕了腳部的重量。如重見所言:「穿著鐵鞋動作是無法敏捷的」,新型ASIMO與老款相比,總體重量以腳部為中心減輕了6kg。而且將腿部做得更細,擴展了可動範圍。 

  另外,還通過在腰部配備傾斜傳感器,使ASIMO具備了跳躍時可在空中檢測平衡狀態,並在著地時修正失衡動作的功能。在空中停留的時間最大為0.1秒左右,除提高了機構部分的性能之外,還可通過傳感器控制平衡。

識別能力提高的新型ASIMO

    變為「會隨機應變」的機器人

  此次ASIMO全面改進時的最大亮點是,對運動能力的提升有巨大助益的是智能強化。此前採用的是執行預先確定的程序的行動模式,而此次則能夠根據當時的不同情況由ASIMO自行作出判斷,並採取恰當的行動。 

  老款ASIMO曾在智能方面有過失敗經歷。數年前ASIMO曾被邀請參加某個國際會議的活動。因時間安排向後推遲,ASIMO跑著登上舞臺,旋即便退 場,走馬觀花地走了一遭。ASIMO上場時,坐在最前排的某國第一夫人向ASIMO揮手打招呼,ASIMO本來具備有人向其揮手時自動回應的功能,但此時 卻優先執行了奔跑的程序,因此未回應就退場了。也就是說,「不會隨機應變」。 

  而且,原來的ASIMO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當有3~4人同時發話時,處理能力就會崩潰,只會沉默不語。此次這些問題一併得到了解決。 

  比如,當一臺ASIMO進行演示時,另一臺ASIMO端來了茶水。要在以前,第一臺機器人會繼續演示,而此次的新型機器人則會中斷演示,並說,「茶來了,請用茶」(下圖)。在對話功能上,還能通過視聽覺傳感器,同時聽出3個人的話語。 

可相應於情況變化,通過重組多種行動模式,可實現靈活而複雜的行動

    這些功能的獲得是由於全面調整了編程構思。此前是將行動按1到10的順序編程並執行的。這意味著只能按照指示行動。當情況有變,需要改變次序時,或者需要採取預料之外的行動時,機器人就無法隨機應變。 

  因此,新型ASIMO以一個動作為單位將程序模塊化,並採取了可按照不同情況組合模塊群的辦法。比如,對從A到E的5個行動不是按順序作出,而是可以進行類似ACBDE順序的重新組合。據稱,組合方式在數萬種以上。 

  支撐這種情景識別的是傳感器功能。前面提到的手部及足部傳感器自不待言,眼睛採用可同時看到近、遠的雙模立體攝像頭,耳朵採用8通道高功能麥克風,才實現了及時準確地把握情況。 

  「派生機型」活躍在災後重建一線

  即便在有數人走動的走廊裡,新型ASIMO也能準確掌握每個人走動的速度、隨時預測其狀況變化,並可敏捷地調整步伐以避免與人相撞。這是除了識別能力之外,還有了可敏捷行動的身體能力,以及可自行重組行動模式的智能以後,才首次實現的。 

  新機型可以不等指示,而是自行判斷並執行人類常見的動作模式。舊款ASIMO機器人的意義最多不過是「輔助人類行動」,而新型ASIMO則可以說是實現了與人類極為接近的行動模式。 

  重見稱,「從身體協調能力出發,此次在一個機型上實現了從識別、判斷直到動作等多種能力。今後的課題是將這些能力提高到什麼程度才能實現社會價值」,表現出了實現商業實用化的積極態度。今後打算反覆進行實證實驗,不斷加以改進,以實現更為複雜而準確的動作。 

  「機器人的優勢是記憶力以及重複能力。如果性價比合適,就有望實用化」(重見)。目前設想的用途有篇首提到的在機場及科學館等場所引領客人,以及介紹操作方法等。 

  本田在此次全面改進ASIMO的同時,還試製了作業臂機器人。該機器人應用了ASIMO開發中培育的技術,是能夠在不穩定的場所控制姿勢並完成複雜動作的多關節機器人,在災害現場或危險場所可遠程操作。 

今後,小型輕量且可做複雜動作的ASIMO的機器人技術有望用於救災一線等

    2011年,日本接連遭遇了地震、海嘯及核電事故,由ASIMO派生出來的機器人有望在災後重建一線發揮作用。這也是ASIMO的實用化成果之一。不 僅限於ASIMO,隨著機器人技術的提高,人們身邊出現輔助機器人的時代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日中技術產業信息網 供稿)

相關焦點

  • 波士頓動力命運顛簸,國內腳足機器人發展得怎麼樣了?
    有趣的是,與波士頓動力因再次被賣而陷入爭議相比,中國本土的腳足機器人領域,正變得越來越有活力,產品和融資的進展可以用「如火如荼」來形容,同時一些商業化嘗試逐漸浮現。中國本土腳足機器人發展幾何?腳足機器人可分為單足、雙足、四足和多足,中國本土的腳足機器人研究,主要集中在雙足和四足。在關節驅動方案上,普遍採用電機驅動。
  • 一種基於神經網絡感知器的雙足行走機器人
    1引言 人作為雙足行走生物,是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人能夠不自覺地保持身體的直立性和平衡性,不論是在靜止不動還是在行走過程中。一旦失去平衡,人就會產生相應的動作,使身體保持平衡。例如,在靜止時,當人的重心偏向一側時,就會不自覺地向該側跨出一腳,以使重心位置落於支撐面內。這裡,支撐面定義為兩腳之間的面積以及兩腳的面積。當重心落於支撐面內時,就不會傾倒。
  • 看看國內雙足仿人機器人有哪些
    陝西九立機器人製造有限公司 陝西九立機器人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製造特種機器人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主要是以特種機器人的研發、加工、生產製造和銷售為一體。其產品包括9號雙足機器人(下圖),國內第一個1:1仿人型「智童機器人」、人型雙足「易」機器人以及全世界最大的載人「鋼彈」機器人等。
  • 伊朗最強的類人形機器人:足球,寫作,會話,因此將!
    Surena iv 高1.7米,重68公斤,是基於機器人的第四代產品,具有新的模仿功能和更靈活的肢體動作。2月14日,伊朗機器人學家最近開發了一種人形機器人surenaiv,它可以裝水瓶和寫字,聲稱是歷史上最先進的人形機器人。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卻是四肢行走?
    恐龍,是地球當下發現的最大陸地動物,其中有腕龍、地震龍等植食性恐龍,也有迅猛龍、霸王龍等肉食類恐龍,更有偷蛋龍以及似鳥龍這種雜食性恐龍,雖然同為恐龍,卻分類多種,可謂是豐富多樣。而在研究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端倪,那就是像我們常見的老虎、獅子等肉食性動物,都是四肢行走,而牛馬羊等植食性動物也都是四肢行走。可在遠古時期,地震龍以及腕龍等植食性動物,雖然是以四肢行走,但霸王龍、迅猛龍等肉食性恐龍則是以雙足行走,這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恐龍種類出現如此大的分別呢?
  • Google放棄波士頓動力背後:多足機器人的路為什麼越走越艱難?
    一般的仿人機器人會採用雙足式,但是這些機器人行走的可靠性沒有一個強於人類。對於雙足機器人平衡控制的問題也一直是研究領域的熱點,但是遺憾的是,沒有一種控制方法是和人的平衡方法一樣的。而且更遺憾的是,我們既沒有研究明白人類是怎麼達到如此優良的雙足平衡特性,我們使用的方法也沒有超過人類這種優良的平衡特性,甚是我們現在的雙足機器人基本上都不能在崎嶇不平的路上行走,雖然我們看到Atlas在不平坦路面上行走的視頻,但是這段視頻也許真的只是走得非常好的一次了。這個本身就是雙足機器人研究十分尷尬的境地。
  • 科學家為能行走的ANYmal四足機器人增加實用的新輪子
    據外媒報導,能行走的四足機器人可能擅長爬過障礙物,但對於在光滑的地面上行駛,輪子還是更有效率。這就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為他們現有的ANYmal四足機器人增加了動力輪子的原因。不過,如果只是簡單地沿著走廊或人行道移動的情況下機器人只是用輪子滾動,那麼它的電池電量將大大減少。新的原型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為機器人的每隻腳裝上四個裝有輪轂電機的輪子。
  • Raptor:四足機器人與雙足機器人的對決
    Raptor一詞就是由此而來,KAIST的開發者可能希望這樣的雙足機器人有一天能夠作為高機動機器人的雙腳。該機器人能夠迅速的奔跑,目前它能夠在跑步機上達到46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奧運選手博爾特,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類,只能跑44.7千米每小時。根據The Spetrum的報導,IEEE的工程師曾為Raptor測速,它的最高速度甚至可以達到48千米每小時。
  • 為什麼肉食性恐龍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的?
    引言:雖然人類已經發現了很多種類的恐龍化石,而且對這個物種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關於恐龍還是有很多未知的原因等待我們去探索,例如恐龍的行走方式。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我們所看到的肉食性恐龍都是雙足行走,而植食性恐龍都是四肢行走,這是為什麼呢?
  • 歐巴馬大戰足球機器人 現代智能令人震驚
    機器人研究在僅十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其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必然是日本本田公司設計的機器人阿西莫。  當地時間2014年4月24日,日本東京,正在日本訪問的歐巴馬參觀「新興科學和創新國家博物館(Miraikan)」,並與機器人「阿西莫」切磋球技。讓我們來看相關視頻。
  • Agility Robotic獲A輪800萬美元融資 發力雙足機器人商業落地
    該公司目前已成功研發了一款稱為「Cassie」的雙足機器人,能夠在各種路面上輕鬆行走。Agility Robotics公司的CTO喬納森·赫斯特表示,雙足機器人能抵達許多輪式機器人無法抵達的地點。IEEE Spectrum:對於雙足機器人來說,想要將其真正的落地應用,還是具有非常高的挑戰性的。那麼是什麼讓你相信,現在是投資一家專門研發可進行商業應用的雙足機器人的公司的正確時機?
  • 荷蘭新款機器人可像人一樣直立行走
    荷蘭機器人可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 北京時間5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荷蘭的科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成功地研製出一款新型機器人。與眾不同的是,這款機器人可以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無論是行走的姿態還是每一步伐的距離,都幾乎與人類完全一樣。 教會機器人起立行走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行走機器人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其應用領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源自工業機器人界,在這裡所有活動都按固定的程序進行,其主要局限性在於成本太高、能耗過大且靈活度不夠高。
  • 仿人機器人的前世今生——腿足篇
    同時,由此衍生出的高度智能使人具有了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學會了更複雜的交流方式、產生了文明,而人面部的表情是一種超越了語言的交流方式,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要想仿人以假亂真,活靈活現的表情是不可或缺的。毫無疑問,仿人機器人正在一步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 A·afar南方古猿傳VI:人類為什麼要雙足直立行走?
    雖然雙足直立行走已經是現代人類的標誌之一,但科學界尚未對人類祖先為何轉變成雙足直立行走達成一致意見。而一些尖端研究則為解釋這一變化提供了新線索。要想理解現代人類為何會直立行走,首先需要回答關於人類進化的許多基本問題。人們普遍認為,雙足直立行走為我們祖先接觸、探索外界,以及學習提供了新的機會。
  • ANYbotics公司研發輪足複合式移動機器人
    對於大多數機器人粉來說,提到四足機器人,相信許多人首先想到的首先是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狗。波士頓動力創立於 1992 年,是全世界腿足機器人的先驅者。這種輪足複合式移動機器人結合了輪式機器人在平坦路面上的高效率,和足式機器人在崎嶇路面上的越野能力。穿著輪滑鞋的人和輪子驅動的機器人之間有一個關鍵的區別,如果設計得當,機器人可以對輪子施加控制,其細微的差別是人類永遠無法比擬的。我們已經在波士頓動力公司的兩輪人形機器人 Handle 上看到了這一點,儘管到目前為止,Handle 似乎還沒有充分利用它的這雙有腿的潛力。
  • 三種低能耗以人類步伐直立行走機器人面市(圖文)
    德爾福特大學的機器人  中新網2月21日電 科技日報報導,日前召開的第171屆美國科學促進會的年會上,由美國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荷蘭德爾福特大學的科學家分別組成的研究小組,展示了他們研製出的新型能以人類步伐直立行走的機器人。
  • 波士頓輪足機器人之後,四足機器人Minitaur解鎖更多「逆天」新技能
    Ghost Robotics:一個非常基本的例子是步態被設計為用實時反饋來對擾動作出響應(如腳趾在冰上滑動,或者在巖床上行走的不均衡性)。 我們還正在與一個私密的客戶進行定製化改造,以利用Minitaur作為一個水面和水下的遊泳機器人,或潛水器平臺,在海底或河床底使用腳蹼進行工作。如果你觀察Minitaur機械腿收縮動作的過程,你就會明白我們如何能不用投入太多就能完成水密封與穩定性以及空氣氣泡控制浮力的設計。
  • 浙江大學熊蓉教授:仿人機器人研究的三大關鍵技術 | CCF-GAIR 2018
    她談到仿人機器人的三種優勢:更容易在人機互動中被接受更適合於人類生活環境更適應於使用人類工具仿人機器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先是模擬人的手臂功能,到後來才開始對雙足機器人的研究。這種機器人的類人外型和功能具有多方面優勢:一是在人機互動中,它們的外型使得人類更加願意接受,更願意與其進行對話交流;第二是模擬人的雙足行走能力,我們知道人的雙足可以非常靈活地適應各種不同的地形,包括室內的臺階和室外不平整的環境;第三是對人的手臂和手的模仿,通過類人的手臂和手,可以讓機器人更容易適應人類為自己設計的工具。
  • 古生物學家新發現:史前鱷魚主要靠雙足行走,其腳印曾被認為來自翼龍
    古生物學家表示,在韓國發現的嵌在古代巖石中的古代腳印化石,很可能屬於一條用兩條腿行走的史前鱷魚。通過腳印發現,史前鱷魚靠雙足行走這是第一次在這個古老的鱷魚家族發現這種步態,它們通常用四條腿行走,就像現在的鱷魚一樣。
  • 足跡化石或將揭開雙足鱷魚的神秘面紗
    早白堊紀在韓國晉州組留下足跡的雙足行走的鱷魚遠親的樣貌重建。圖源:Anthony Romilio,昆士蘭大學一億一千三百多萬年前,一種奇怪的爬行動物生活在如今的韓國地區。它像恐龍一樣用兩條腿走路,但卻並非恐龍。這種爬行動物留下的足跡表明它是鱷魚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