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拂塵記的第452篇原創文章,字數1496,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從3年前買了一本《孤獨六講》開始,我就此入了蔣勳老師的「坑」,聽遍網上能搜到的所有講座、訪談,聽了3遍《細說紅樓夢》,有很多個夜晚,都是聽著他的聲音入睡。每每感覺焦慮煩惱,他的聲音總能撫慰我的心、撫平我心裡的皺褶。
我們常常會為了不必要的東西糾結煩惱,我們常常會忽略生活中的美,常常會困惑,我們的一生,到底捨得什麼,捨不得什麼。
聽多了,有幾個故事,印在了心裡:
一
他看到吃自助餐的人,拿著盤子,轉了一圈又一圈,他們很多人在想,今天還有什麼我沒有吃到?我有沒有錯過什麼美味?
我一定要吃出本來,不能辜負這昂貴的自助餐券。結果往往是吃得沒有節制,以為舒服了心,其實卻辛苦了胃。
他認為的美,是能在吃的過程中,仔細品慢慢味:我當下吃到的每一口都是美味。
「吃」與「品」的區別:吃,是一個口加乞丐的乞,就是我們很餓的時候,想要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吃進很多東西;而品,是三個口,用味蕾慢慢品味,細細觀察。
品的過程中,參與的不止是味覺,還可能有視覺、觸覺、聽覺,比如我們說人的穿衣品味、家居風格品味、音樂品味等等,這些都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享受。
「吃」的是物質,品的是內涵。
二
有一個家庭,帶著2個孩子,去法國羅浮宮看展覽,他們一直在問,孩子還有什麼沒看到,還有什麼「美」,他們沒有欣賞到?
他們想的是,不要浪費昂貴的機票錢、不要浪費難得的學習機會,一定要把所有高雅的、偉大的畫作,「填鴨式」地塞進孩子們的眼睛裡,卻從沒曾想,孩子在觀看、欣賞每一幅畫的當下,體驗到了什麼?真正感覺到了美嗎?
美是歷史的加法,是在歷史的進化中,得以延續下來的經典。比如一朵花,它可能只開2天,可這朵花的族群,它們的生命可能存續在了2億年;比如我們人,最多不過百年,可人類的基因,已經存在了幾千萬年。
美,就在這些生命的延續中呈現。
三
有一個媽媽,滿身名牌,珠光寶氣,雍容華貴,可是她女兒,卻只喜歡穿衛衣破洞牛仔褲,她覺得看不順眼,於是買了很多名貴的衣服,可是女兒就是不喜歡穿。
他說:美,其實不是昂貴的品牌,而是要適合一個人本來的風格。
美,到最後,是回來做自己。比如那個女兒穿適合她年紀、風格的衛衣牛仔褲,比如陶淵明,「結廬南山下」,過自己喜歡的簡樸生活;我們要找尋自己的真正愛好,然後盡力過好當下每一天。
美,是真正做自己,可是太難太難。
因為現代社會,充滿了比較,充滿了焦慮,別人家的小孩已經會背唐詩三百首了,自己家的卻連話還講不明白;別人買了豪宅豪車,自己卻還是老破小;別人已經晉升三級,自己卻還原地踏步。
這時候,我們能覺察到生活中的美嗎?
要真正遵循內心做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立足,需要足夠強大的內心。
四
我們窮盡一生,去尋找美,可當離死亡非常非常近,又僥倖「逃生」後,也許我們才會重新去思考,到底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我們平時到底在計較什麼,要舍什麼?不舍什麼?
蔣勳曾經發病進ICU,他清醒後,手腳還不能動彈,但是頭腦在飛速運轉,這時他問自己的問題是:有什麼東西,真的能帶走?一生的愛恨?一生的恩怨?我們的生活裡,真正要捨得什麼?捨不得什麼?
人,除了真誠的愛,什麼都留不下來。當這個世間,所有愛他的人都消失,所有知曉他的人都不在,那麼他有沒有來過這個地球、來過這個宇宙,又有誰能知道?又在哪裡會留下一絲痕跡?
生活中的美,是做自己,是珍惜當下;是珍惜擁有,過好人生的每一天,如果你覺得生活苦悶、謀生不易,那就試著要多問問自己「我擁有什麼」?少問問「我還有什麼東西沒有得到?」
大家好,本文由拂塵記原創,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歡迎關注,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