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監獄系統取得律師資格證的民警佔全體監獄民警總數的3%,其中也包括多位公職律師。
「警官,為什麼我沒被認定為自首?警官,為什麼定我這個罪名……」面對服刑人員的諮詢,民警蔣志俊總會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耐心為他們解釋。
「這考驗了民警對刑法知識掌握的程度,只有紮實掌握法律知識,才能對服刑人員進行效果顯著的普法教育。」蔣志俊說。
2012年,蔣志俊通過公務員招考入職上海監獄系統,在軍天湖監獄工作5年後,於2017年回滬工作,2019年,他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獲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作為監獄講師團的一員,蔣志俊負責服刑人員法律課程的講授教育。
邊學邊做,常學常新,他將學習和工作有機結合。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下稱《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共7編1260條,涵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蔣志俊第一時間便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學習《民法典》相關內容。「只有明法才能執法,只有知法方能施法。」蔣志俊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指出,服刑人員在大牆內學習《民法典》,能在將來刑釋後與社會有效銜接。
蔣志俊在給服刑人員講授法律知識。受訪者供圖
因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差異,服刑人員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蔣志俊和講師團其他講師便在熟練掌握法律條文的基礎上,將一些深奧的專業詞彙進行口語化,便於課堂上全體服刑人員聽懂理解。
根據上海監獄管理局安排,各監獄會定期開展普法活動,採用整體普法與個體普法相結合,以集中上課、個別法律諮詢解答等主要形式向服刑人員普法教育。一周或者隔周進行一次、全體服刑人員參與的普法「大課授課」是工作中的重點環節。
「大課授課時,我以法律專業的視角,從《民法典》出臺的背景講到民法對每一名服刑人員日常生活的影響。」蔣志俊介紹,監獄也會通過黑板報評比、知識競賽等形式,向服刑人員普及法律知識,「效果相當好」。
《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顯示,居住人有權依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老年服刑人員李某曾告訴蔣志俊,自己沒有子女,入獄前因房屋問題跟家庭有些矛盾,學習《民法典》關於居住權的規定之後,他知道自己出獄後不會居無定所,對回歸社會後的生活有了信心。
2020年12月4日是第七個國家憲法日。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上海監獄系統取得律師資格證的民警佔全體監獄民警總數的3%,其中也包括多位公職律師。
監獄裡的公職律師,具備民警與律師的雙重職責。
在工作中,監獄民警的權利和義務要受到法律保障;同時,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也面臨子女、婚姻、繼承、申訴等法律問題,需要專業的法律諮詢和援助。這就離不開公職律師的工作。
馬培青查閱法律資料。受訪者供圖
2012年,馬培青從社會律所辭職,通過公務員考試來到上海監獄系統工作。因為曾當過律師,又有相關政策支持,馬培青想用專業知識服務於監獄工作。
2018年8月,經上級部門批准,馬培青獲得公職律師證,主要辦理監獄的法律事務,提供法律意見。
「上海監獄系統有專業的法律人才隊伍,定期為服刑人員進行普法教育,同時也會為幹警進行法制培訓。」馬培青說。
成為公職律師的兩年間,馬培青多次參與規範性文件起草審議修改、重大疑難複雜案件研究、涉訪涉訟事項辦理、代理行政複議應訴及國家賠償案件等。
服刑人員也有法律訴求,房產糾紛、婚姻問題等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在為服刑人員「一對一」解答法律事宜的過程中,馬培青發現,服刑人員疑惑的癥結點在於對法律的理解不夠,這也讓她認識到要更進一步加強個別化的普法教育。
「公職律師讓我身上多了一份責任。意味著我要用更公正、客觀的視角分析研判執法問題,指導基層部門掌握好寬嚴相濟的執法尺度。同時還要發揮好自身的優勢,提升監獄執法規範水平,推動監獄法治發展。」馬培青表示。
11月30日,2020年「憲法宣傳周」活動正式啟動。據了解,在上海監獄管理局的指導下,各監獄還將圍繞監獄整體法制宣傳,以《我與憲法》講述學習心得與體會、向憲法宣誓、開展集中憲法授課等形式在幹警、服刑人員群體中進行宣傳憲法活動。
原標題:《【一線】上海監獄系統的民警如何普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