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記者姜小毛)11月27日,鈦白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南京組織召開了由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浦鈦業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業大學共同完成的「久吾MCM鈦石膏資源化利用技術」項目技術鑑定會。鑑定委員會專家聽取了技術報告,審閱了鑑定資料,考察了中試項目現場,經質詢討論,一致認為該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議加大推廣力度,儘快實現工業化應用。
據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肖虎介紹,該技術已經分別在徐州鈦白化工、南京鈦白化工開展了中試實驗,採用膜集成工藝及中和長晶工藝,去除了酸性廢水中的有害雜質。可使石膏品位提高到90%以上,白度提高到90以上,鈦石膏的晶體粒徑增長到60um以上,石膏吸附水降低至10%以下,二水鈦石膏性能達到GBT 37785-2019《煙氣脫硫石膏》 一級標準。
鑑定委員會組長、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石膏建材分會秘書長楊再銀指出該項技術與現行鈦石膏處置方法相比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副產出的二水鈦石膏產品性能佳,完全可取代脫硫石膏做為製備建築石膏粉原料。副組長、鈦白聯盟秘書長畢勝認為久吾MCM鈦石膏資源化利用技術是打破革新新型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硫酸法鈦白最大難題,值得在行業推薦。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葉蓓紅、潛江方圓鈦白總經理毛明、寧夏博得石膏研究院院長王立明等委員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硫酸法鈦白企業產出的鈦石膏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王肖虎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久吾MCM鈦石膏源化利用技術是一種新型低成本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工藝分為膜集成技術、中和長晶技術、脫水技術三個板塊,膜集成技術主要用於去除酸性廢水中的雜質提高副產石膏的品位,中和長晶工藝主要利用結晶劑作用機理使鈦石膏在中和反應過程中長成粗塊狀的石膏晶型,脫水技術可以完全利用鈦白行業現有的(離心機、板框)脫水設備,使石膏完成脫水並獲得較低的含水率,提高後期石膏運輸、煅燒製備建築石膏粉的經濟性。
據了解,鈦石膏資源化綜合利用問題是世界性共性難題,因其具有雜質含量高,晶體粒度小、含水率高等特性,導致經煅燒後的建築石膏標稠高、強度低、色度差,沒有市場競爭力和應用前景。
目前,我國最優的資源化路徑是高壓壓濾+低溫烘乾至游離水含量低於18%後作為水泥緩凝劑,但由於我國是工業副產石膏大國,每年磷石膏和脫硫石膏的總產能約1.5億噸,品質均優於鈦石膏,所以鈦石膏作為水泥緩凝劑的市場競爭力低下。同時,在水泥去產能大環境的驅動下,鈦石膏資源化利用更是舉步維艱,大多數企業都以堆存填埋為主,但隨著我國環保稅法、以渣定產及堆場的限批限建等政策的實施,鈦石膏處理路徑越來越窄。
近年來,我國石膏製品企業、石膏科研單位及各大院校都在鈦石膏資源化利用技術上投入的大量精力,但由於研究方向基本是以成型的鈦石膏作為研究對象,雖然都能對鈦石膏提純、增白,但始終未有效改變鈦石膏本身性質,產品質量和延伸性極差,導致石膏生產和應用企業對鈦石膏產品避而遠之,沒有市場。僅2019年我國鈦石膏產量已達到2400萬噸左右,而綜合利用率不足10%,為此,探尋一套鈦石膏資源化利用技術是硫酸法鈦白企業可持續性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
王肖虎表示,久吾MCM鈦石膏源化利用技術的開發,攻克了鈦石膏無法高附加值資源化利用的難題,解決鈦石膏無法應用於下遊石膏製品的窘境,不僅解決硫酸法鈦白粉企業環保問題,還彌補長江中下遊、沿海地區缺乏石膏資源的市場不足。
該項技術預處理產生的二水鈦石膏製備的建築石膏粉產品,經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江蘇建工建材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其性能達到GBT9776-2008《建築石膏》最高等級3.0指標;製備的α高強石膏,其性能達到JCT2038-2010《高強石膏》最高等級α50指標,達到了下遊石膏製品使用標準。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綠色、環保、可持續、可再生等發展趨勢成為了國民最為關注的問題,而石膏作為世界公認的綠色環保新材料,具有質輕高強、保溫隔熱、凝結快、耐火、會呼吸等特性,頗受各大地產商的青睞,成為了建材行業的替代水泥基產品的異軍。僅2018年我國全年石膏利用總量約為1.29億噸,其中約1億噸是由工業副產石膏提供,作為石膏材料的使用大戶建築建材行業僅去年使用建築石膏粉約4000萬噸,其中大部分為抹灰石膏、紙面石膏板等面層產品,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和綠色節能建築的政策推動下,石膏建材將在自流平、裝配式牆板、代木板等非承重領域發揮巨大作用,未來市場容量巨大。
目前,在江浙滬以及廣東地區β型建築石膏粉普遍價格都在350元/噸以上,建設一條年產10萬噸建築粉生產線,久吾MCM技術膜淨化工藝成本加上煅燒工藝成本不超過260元/噸石膏(不含稅),利潤空間大,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