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合理利用工業固體廢物必須走循環利用推動的方法,才能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的。曲睿晶是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循環經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他的這篇文章全面闡述了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種類和「三化」利用的方法,給讀者以啟迪。
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內無法利用而被丟棄的會造成環境汙染的固態、半固態物質。
工業固體廢棄物以產生的行業劃分主要包括:
冶金廢渣,主要指在各種金屬冶煉過程中或冶煉後排出的所有殘渣廢物,如高爐礦渣、鋼渣、各種有色金屬渣、各種粉塵、汙泥等。
採礦廢渣,即各種礦石、煤的開採過程中產生的礦渣,數量極大,涉及的範圍很廣,如礦山的剝離廢石、掘進廢石、煤矸石、選礦廢石、廢渣、各種尾礦等。
燃料廢渣,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的廢物,主要有煤渣、煙道灰、煤粉渣、頁巖灰等。
化工廢渣,即化學工業生產中排出的工業廢渣,主要包括:硫酸礦渣、電石渣、鹼渣、煤氣爐渣、磷渣、汞渣、鉻渣、鹽泥、汙泥、硼渣、廢塑料以及橡膠碎屑等。
放射性廢渣,在核燃料開採、製備以及輻照後燃料的回收過程中,排出的固體放射性廢渣或濃縮的殘渣。
玻璃、陶瓷廢渣。
造紙、木材、印刷等工業廢渣,包括刨花、鋸末、碎木、化學藥劑、金屬填料、塑料、木質素。
建築廢材廢渣,主要有金屬、水泥、粘土、陶瓷、石膏、石棉、砂石、紙、纖維。
電力工業廢渣,主要有爐渣、粉煤灰、煙塵。
交通、機械、金屬結構等工業廢材,主要有金屬、礦渣、砂石、模型、陶瓷、邊角料、塗料、管道、絕緣材料、粘接劑、廢木、塑料、橡膠、煙塵等。
紡織服裝業廢料,主要有布頭、纖維、橡膠、塑料、金屬。
製藥工業藥渣等。
食品加工業廢渣,主要有肉類、穀物、果類、菜蔬、菸草。
電器、儀器儀表等工業廢料,主要有金屬、玻璃、木材、橡膠、塑料、化學藥劑、研磨料、陶瓷、絕緣材料等。
從行業來看,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礦採選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這五大行業的工業固體廢棄物佔總量的80%,從種類看,粉煤灰、尾礦、煤矸石、爐渣、赤泥等,佔總量的80%左右。
工業固體廢棄物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導致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影響市容,危害健康。如廢渣的有毒物質汙染土地和水源、危害人類健康,尾礦堆積毀壞農田和森林,長期堆積的煤矸石常發生自燃並釋放二氧化硫汙染大氣,微小顆粒的廢渣和垃圾造成粉塵汙染,廢渣運輸和處理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粉塵和有害氣體等。
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年產生量已經接近35億噸,是城市垃圾產生量的19倍,佔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總量的94%,綜合利用率約為60%。我國工業固廢主要產生地區集中在我國中西部,其中河北、遼寧、山西、山東、內蒙古、河南、江西、雲南、四川和安徽等10個省的工業固廢產生量佔全國工業固廢產生量的60%以上,這些地區的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規模較小,綜合利用率較低。而江蘇、浙江、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已達到95%以上,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非常突出,與國外先進水平利用率達100%相比差距明顯。
目前只是有限的幾種工業廢物得到利用,鋼鐵渣,粉煤灰和煤渣等。其他工業廢物仍以消極堆存為主,部分有害的工業固體廢物採用填埋、焚燒、化學轉化、微生物處理等方法進行處置,有的投入海洋。
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應按兩種思路發展:遵循減量化原則,推廣用量大、成本低、經濟效益好的綜合利用技術;遵循資源化原則,開發針對性更強、技術要求更高、附加值更高的高值利用技術。比如用工業廢渣制微晶玻璃技術。
鋼渣
鋼鐵工業固體廢棄物種類多樣,主要包括高爐渣、鋼渣、脫硫石膏(含除氟脫硫灰)、粉煤灰、煤矸石、含鐵塵泥、危險廢物、尾礦和其他工業垃圾等一般固體廢棄物及危險廢物。2014 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8.26億噸,佔世界粗鋼總產量的50.21%,噸鋼產生約0.6噸固體廢棄物,同時產生冶金渣達2億噸以上。
鋼渣是煉鋼時產生的一種工業廢渣,一般為粗鋼產量的15%~20%。世界各國的冶金工業,每生產1噸粗鋼都會排放約130kg的鋼渣、40kg鐵粉渣及其它廢料。全世界每年排放鋼渣約1億~1.5億噸,是冶金工業頭號廢渣。中國積存鋼渣已有1億噸以上,且每年仍以數百萬噸的排渣量遞增。
國外鋼渣利用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早,鋼渣的綜合利用已經接近或達到排放平衡。歐美等國家目前的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其中用於道路工程達到70%左右。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鋼渣利用就己經達到了排用平衡。日本、法國的鋼渣利用率也早己達到100%。
雖然我國對鋼渣的處理利用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有了一些發展,70年代前後對鋼渣處理工藝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試驗及生產實踐,取得了一些寶貴經驗,但是目前我國作為世界頭號產鋼大國,其利用率卻僅約1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經過多年的反覆實踐,我國鋼渣利用途徑較多:
在建築材料方面的主要應用包括生產鋼渣水泥、生產複合矽酸鹽水泥、配燒水泥熟料、做水泥生產配料、生產鋼渣微粉、生產鋼渣磚和砌塊、作為地基和鋪路材料、綠色生態混凝土、地基回填、軟土地基加固、新型建築材料、用於城市道路建設、風淬鋼渣製備導電混凝土、生產蒸壓矽酸鹽製品等;
在環境領域中可以作為廢水處理吸附劑;
在農業領域中可用作土壤改良劑,用於生產鋼渣磷肥和鈣鎂磷肥。
風化煤
風化煤是指暴露於地表或位於地表淺層的煤,俗稱露頭煤。我國的風化煤資源分布廣、儲量大,據不完全統計,總貯量達618.7億噸,主要分布在山西、新疆、內蒙古等省區山西省有風化煤資源80億噸,內蒙自治區有風化煤資源50億噸,新疆南湖煤田有風化煤資源3.5億噸。目前,風化煤在環境應用方面的主要包括利用腐殖酸功能基團與金屬離子的鰲合作用來淨化重金屬離子廢水或用作土壤改良。
粉煤灰
粉煤灰是煤炭中的灰分經分解、燒結、熔融及冷卻等過程形成的固體顆粒,我國是全球第一粉煤灰排放大國,但迄今為止粉煤灰的利用率僅為40%左右。現在我國粉煤灰主要應用於建築、建材、交通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在建築、建材、交通方面的應用佔80%,農業應用佔15%。
同時,大力開發粉煤灰的高附加值產品是今後粉煤灰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國現在只有少部分粉煤灰用於工業、環保等高值利用領域,如製備白炭黑、沸石和用於稀有金屬回收等,其比重僅佔總量的不到5%。此外,利用粉煤灰製造玻璃材料、廢水廢油固定劑、尾氣吸附材料、固氮微生物和磷細菌的載體等高值利用技術的研究逐漸深入。
特別是將高鋁粉煤灰中的鋁提取出來,再利用產生的廢渣生產矽肥產品,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環境汙染零排放的目標。具體生產工藝包括:首先,對粉煤灰中的重金屬進行去除,可保證達到粉煤灰中的重金屬一次性去除60%以上的效果,而每噸的去除成本低於30元;然後採用粉煤灰與特殊熔劑1,2摻混——活化——水溶提鋁——分離——生產矽肥的工藝流程,得到三氧化鋁和矽肥兩種產品。通過實驗研究:可保證粉煤灰一次性提鋁率大於85%,粉煤灰中矽的有效利用率75%以上。
尾礦
尾礦是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有用目標組分含量低,選礦中分選作業已不宜再進一步分選的產物。但隨著生產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用目標組分還可能有進一步回收利用的經濟價值。因受選礦技術水平、生產設備的制約,我國礦業生產的尾礦產生量巨大,並逐年增加。國際上包括我國的尾礦綜合利用手段主要有尾礦再選,將其經過處理後摻入或用來生產水泥以及燒磚等建材產品用作土壤改良劑和微量元素肥料,以及回填和復墾植被等。此外,我國也開展了利用尾礦製取微晶玻璃、玻化磚、牆地磚、無機染料等研究,但多未能產業化。除了尾礦再選比較充分地利用了其價值,其他多數手段只停留在減量化和無害化的處理處置水平,不能真正將其資源化。
爐渣
爐渣是鋼鐵、鐵合金及有色重金屬冶煉和精煉等過程的重要產物。以電爐渣為例,如今我國電爐渣的利用主要有內部循環、建築和農業生產3個方面。在鋼鐵企業內部的循環利用包括電爐渣返回高爐、用作煉鋼返回渣、用於鐵水預處理等途徑。電爐渣用作建築材料,主要用於生產鋼渣水泥、鋼渣白水泥,作築路材料、地基回填材料及其他建築材料(鋼渣磚、小型空心砌塊等)。根據化學組成特點,在農業生產方面主要用於生產鋼渣磷肥、矽肥以及作為土壤改良劑等。在高值利用方面,近年來用爐渣製備的水處理材料、煙氣脫硫劑、微晶玻璃、陶瓷、礦渣棉和巖棉、築路用保水材料、多彩鋪路料等高附加值產品逐漸投入市場,但尚未形成規模。
副產石膏
工業副產石膏是指工業生產中因化學反應生成的以硫酸鈣為主要成分的副產品或廢渣,也稱為化學石膏或工業廢石膏。主要包括脫硫石膏、磷石膏、檸檬酸石膏、氟石膏、鹽石膏、味精石膏、銅石膏、鈦石膏等,其中脫硫石膏和磷石膏的產生量約佔全部工業副產石膏總量的85%。目前工業副產石膏累積堆存量已超過3億噸,其中脫硫石膏5000萬噸以上,磷石膏2億噸以上。工業副產石膏經過適當處理,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石膏。工業副產石膏的綜合利用主要有兩種途徑:用作水泥緩凝劑,約佔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量的70%;生產石膏建材製品,包括紙面石膏板、石膏砌塊、石膏磚、石膏空心條板、幹混砂漿等。
現在,我國超高強α石膏粉、石膏晶須、高檔模具石膏粉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技術及裝備都在開發過程之中,低能耗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制硫酸鉀副產氯化銨、磷石膏轉化法生產硫酸鉀、環保型磷石膏淨化、利用低質磷石膏生產低成本高性能的礦井充填專用膠凝材料、利用工業副產石膏改良土壤等關鍵技術也都在研發階段。
赤泥
赤泥是以鋁土礦為原料生產氧化鋁過程中產生的極細顆粒強鹼性固體廢物,每生產1噸氧化鋁,產生赤泥0.8~1.5噸。我國2016生產氧化鋁2378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產生的赤泥近3000萬噸。目前我國赤泥綜合利用率僅為4%,累積堆存量達到2億噸。預計到2015年,赤泥累計堆存量將達到3.5億噸。目前,赤泥綜合利用仍屬世界性難題,國際上對赤泥主要採用堆存覆土的處置方式。
我國赤泥綜合利用工作近年來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開展了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工作,如赤泥提取鐵等有價金屬、配料生產水泥、建築用磚、礦山膠結充填膠凝材料、路基固結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摻合料、化學結合陶瓷(CBC)複合材料、保溫耐火材料、環保材料等。但這些研究尚處於實驗室階段,還未實現產業化。
煤矸石
煤矸石是一種與煤炭伴生的堅硬巖石,包括煤礦的手選矸石、巷道掘進矸石和洗煤廠的洗選矸石等,煤矸石產量約佔原煤產量的10%~15%。要綜合利用煤矸石必須考慮煤矸石的碳含量和礦物組成,因此可以根據含碳量和礦物學特徵對煤矸石進行分類。不同來源的煤矸石含碳量變化較大,根據含碳量可以分為4類:一類,含碳量小於4%(發熱量低於1300kJ/kg);二類,含碳量在4%~6%之間(發熱量在1300~2000kJ/kg之間);三類,含碳量在6%~20% 之間 (發熱量在2000~6500kJ/kg之間 );四類,含碳量大於20% (發熱量大於6500kJ/kg)。煤矸石與煤系地層共生,是多種礦巖組成的混合物,屬沉積巖。煤矸石也可根據其礦物學特徵分為黏土巖、砂巖、碳酸巖、鋁質巖等。在煤矸石的綜合利用中,主要考慮煤矸石中Al2O3含量和Al2O3 / SiO2比值等參數。
煤矸石作為固、液、氣三害俱全的「工業廢料」,其長期堆放佔用了大量土地,部分有毒物質的浸出汙染了水源和土壤,一些堆放的煤矸石發生自燃汙染空氣,煤矸石山失穩引起地質災害,各類危害嚴重影響了礦區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對可以進一步利用的矸石進行簡單的堆放和填埋也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近年來,由於煤矸石利用技術發展快速,許多地區出現將已經填埋的煤矸石重新挖掘出來銷售的現象。
煤矸石中的碳含量是選擇其工業利用方向的一項主要依據。含碳量較低的一類、二類煤矸石可作為水泥的混合材、混凝土骨料和其他建材製品的原料,也可用於復墾採煤塌陷區和回填礦井採空區。三類煤矸石可用作生產水泥、磚等建材製品。發熱量較高的第四類煤矸石一般宜用作燃料。對於含硫量較高的煤矸石,如果其中的硫以合適的形態存在,則可採用洗選的方式回收硫精礦。
目前我國對煤矸石的綜合利用途徑主要有:煤矸石發電或供熱,沸騰爐燃料,煤矸石復墾及回填礦井採空區,用作路基填築物,以及制磚、水泥、輕骨料、砌塊等建材。在確定煤矸石中有害元素不超標的前提下,煤矸石也可應用於農業領域,如改善土壤環境、製作有機複合肥料或者開墾為農田。
近年來,利用煤矸石製備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高值利用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煤矸石作為摻合配料製作高性能的水泥產品的研究和工藝創新發展迅速。在控制煤矸石摻入比例的條件下所生產的混凝土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部分性能。特別是摻入粉煤灰、矽灰、煤矸石等工業固廢生產的活性粉末混凝土,作為新近開發的一種超高強、高韌性、極低滲透性的新型混凝土,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在特定環境下具有比普通耐火材料更為優越的抗熱震性、抗渣性等性能。
鉻渣
鉻渣是在鉻鹽生產中產生的一種固體廢渣,具有一定的毒性。皮膚或是黏膜組織接觸到六價鉻離子會被腐蝕,長期接觸的話甚至會導致全身中毒。通過一定的方法將鉻渣中所含的六價鉻離子轉化為三氧化二鉻,然後作為微晶玻璃的成核中心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六價鉻離子的濃度,讓鉻渣無毒化。
磷渣
磷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氧化鈣,屬於高鈣矽渣。二氧化矽和氧化鈣都是微晶玻璃中的主要成分,可以代替部分的石灰石與矽砂用作基礎玻璃種的化學原料。磷渣製成微晶玻璃不僅能有效減少磷渣給環境帶來的傷害和汙染,還可以降低微晶玻璃的生產成本。但最終是要和磷石膏協同處置。
鈦渣
高爐鈦渣所含的化學成分非常多,包括氧化鎂、氧化鈣、二氧化矽、氧化鋁等,是一個多組元的複雜體系,呈灰棕色。由於工業鈦渣的成分複雜,因此一般都是直接作為礦渣微晶玻璃的生產原料來使用。
其中,鈦渣中所含的氧化鈦是一種性能非常優良的助熔劑與晶核劑,但由於它比較容易從微晶玻璃的表面析出,因此,在使用氧化鈦的時候,通常還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晶核劑。由鈦渣和其他化學成分共同組成的複合晶核有著非常好的化學穩定性與力學性能。同理,複合礦渣、尾礦尾砂等也都可以分別製成微晶玻璃,降低它們對環境所帶來傷害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
磷石膏
我國磷肥產量增長率在10%左右,磷石膏產生量持續增長,磷石膏的堆放量累計達3億多噸,我國磷石膏的綜合利用率有約30%。磷石膏綜合利用途徑包括在水泥和建材行業中用於制硫酸聯產水泥、制水泥緩凝劑、石膏建材、製備硫酸銨、製取硫酸鉀、硫脲、作為土壤改良劑、製備納米羥基磷灰石、製備硫酸鈣晶須等。磷石膏綜合利用主要集中在生產建築材料,企業缺乏生產高強度、高耐水性、低成本石膏製品的技術,也缺乏經濟、適用、清潔的預處理技術,下遊用戶對使用磷石膏製品存在顧慮,市場規模小。
我國石膏建材製品應用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該技術投資大,能耗高,生產成本高,環境效益可觀,經濟效益薄弱。但是,隨著技術的改進與創新,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的生產技術和經濟效益會顯著提高。
磷石膏制化工產品,其工藝複雜,設備投資大,需要研究開發出與生產工藝相配套的其它工藝,解決副產品的出路問題。磷石膏製備納米羥基磷灰石、硫酸鈣晶須等新材料為磷石膏的綜合利用開闢了新途徑。
目前一些磷礦開展「磷礦山全廢料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課題,以達到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無廢開採目的。針對礦山廢料資源化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技術難題,分磷石膏充填工藝與技術、井下廢石充填工藝與技術、磷化工廢渣資源化研究與應用、井下廢石建材工藝研究與應用四個專題開展研究。根據循環經濟主要法則,磷石膏和磷礦渣及井下廢石協同回填技術將成為磷礦副產物綜合利用終極工藝。
廢輪胎
隨著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我國廢輪胎的產生量躍居世界首位。據相關資料,2015年我國廢舊輪胎產生量在3.3億條左右,重量達1200萬噸,預計2020年我國廢輪胎產生量接近2000萬噸。廢輪胎已經成為黑色汙染源之一。
目前我國廢輪胎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為輪胎翻新製造、再生橡膠、橡膠粉、熱裂解。其中佔廢輪胎產生量近一半的轎車胎,因對於再生膠、膠粉行業利用價值極低,只能採用有別於「土法煉油」的國家鼓勵的規範熱裂解方式進行處理;而且橡膠製品經過2~3次重複利用後不能再用於生產橡膠製品,熱裂解是對廢輪胎「吃幹榨盡」的終極處理方式,可以將廢輪胎轉化為燃料油、炭黑、鋼絲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尤其是能夠實現安全、環保條件下的連續化生產的熱裂解成套技術是輪胎循環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方向。
製藥廢渣
製藥廢渣主要包含:化學製藥與中藥藥渣,發酵類化學製藥廢渣主要代表為抗生素菌渣,已入危廢目錄;中藥藥渣主要由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等植物類經蒸煮提取後的殘餘物,一般藥渣含水率達70%以上,細胞內水較高,短時間內難以脫除,易變質、腐爛,氣味濃鬱,如不及時處理,腐爛的藥渣極易滋生細菌,成為多種傳染病的溫床,無法長久堆積、儲存,汙染環境,給生產和生活造成危害。且部分藥渣具有一定的藥性殘留,處置不當容易回流,對於藥物安全生產有很大隱患。
目前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領域,每年約有1200萬噸廢棄中藥渣產生,目前常用的處理方式有堆肥、焚燒、加工飼料、能源化等。作為廢棄物集中堆放或掩埋,不僅佔用了大量的土地,產生大量有害發酵氣體,而且對地下水也同樣造成了汙染;將中藥廢渣進行焚燒,但焚燒後產生大量的煙塵、二氧化碳等汙染物,造成大氣環境的汙染以及能源的浪費。
從能源角度看中藥渣屬生物質資源,其碳含量高,熱值高,熱值可與劣質煤相當;揮發分高、灰分少,適合氣化燃燒;原料來源穩定、可控,藥廠溼基藥渣年產量可達數萬噸;藥廠需要大量的工業蒸汽用於生產,能源終端利用明確;因此,中藥製藥企業產生的藥渣適合規模化能源利用。基於環保效益考慮,可採用熱解氣化方式,將中藥渣轉化為可燃氣體後在高溫燃燒,目前此技術已在多家藥廠進行示範推廣。
工業廢酸
工業廢酸是工業廢鹽、廢渣的主要來源,是工業危險廢物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產量居於工業危險廢物前三位,佔比達到21%,以鹽酸、硫酸和硝酸等有機酸為主,部分地區的滲坑偷倒的問題實際上是廢酸資源化、無害化轉化成廢鹽廢渣仍然沒有出路,只能作為危廢花費巨資處置,企業不堪重負的問題。以廢硫酸為例,我國廢硫酸中無機廢硫酸約佔35%,有機廢硫酸約佔65%,含量40%以上廢硫酸佔廢硫酸總量的46%左右,每年廢硫酸產生量超一億噸。工業廢酸綜合利用對技術要求高、投資大、收益低,規範處置價格倒掛。但如果不能很好回收利用,將會造成巨大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
廢酸的資源化利用要走提純再利用+廢鹽晶粉制高強輕質建材之路。
意見與建議
第一,要強化第三方治理
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汙主體是企業,企業為了自身利益發展必定會選擇經濟效益,而捨棄環境效益,這是工業固廢汙染日益嚴重的原因所在。「誰汙染、誰治理」模式的長期實踐對我國治汙工作未起到很好成效,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國環保相關部口及其負責人大力倡導「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入第三方治理企業進行「專人專治」。《關於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相繼出臺,指出開展第三方治理是大勢所趨。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國是新興的治汙模式,立法層面存在大量空白,理論研究較少,實踐中問題多。現行法規內容較停留在宏觀層面,具體操作性欠缺,企業在治理工業固廢的過程中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和實務操作性。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汙染者付費原則、責任共擔原則、集中治理原則和全過程監管原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第三方治理的優勢,專業、高效治汙同時降低政府監管執法成本。
日本產業廢棄物以排放企業負責原則為基準,主要採取排放企業自行處理產業固廢的方式,但也可以委託專業治理企業進行更標準與專業化的治理,這就是所謂的"第三方治理"。同時,委託方必須對產業固廢的運輸和處理情況進行選擇,受託方得遵循委託方的意見。此外,委託方還需對處理結果進行確認和負責。因此,日本在第三方產業固廢的治理上堅持的是汙染企業負責原則。
德國嚴格限制部分工業企業向地表或地下排放廢液,同時又對廢液的處理標準和工藝規定較高標準,排汙企業自身的技術和能力不足以達到要求,因此,必須聘請更專業的環保服務企業進行環境治汙工作,只有"專人專治"才能使汙染降到最低,符合排放標準。
美國政府在治理工業固體廢棄物上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如:《固體廢物處置法》《資源回收法》等,通過對工業固廢排放量做出限制性規定,工業企業為了達到排放標準,若自身能為不足,定會請求外援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會鼓勵企業選擇專業化的第三方治理。有相關數據統計,在發達國家,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的比重佔到環境汙染治理的45%左右。
從目前我國情況來看,第三方工業固廢治理起步較晚,配套措施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相關配套制度的建立不足。主要體現在法律規章制度不完善、主體法律責任不明晰、環境執法力度不足。
第二,固體廢物資源化要有標準
要實現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就需要建立起一套保證下遊產品質量安全性的產品標準體系,從而規範廢固資源化處理企業的生產,提高工業廢固的利用效率。
第三,固體廢物資源化要有出路
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調整國家的產業政策,為固體廢物資源化產品找出路,對使用這些產品的企業予以財稅政策支持。
總之,循環利用是固體廢物資源化的最優途徑,產廢企業和園區按照「空間布局合理化、產業結構最優化、產業連結循環化、資源利用高效化、汙染治理集中化、基礎設施綠色化、運行管理規範化」的要求,用資源化促進減量化,用資源化帶動無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