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一、我國工業固廢的產生和利用狀況
工業固體廢物是指在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是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入環境的各種廢渣、粉塵及其他廢物。可分為一般工業廢物(如高爐渣、鋼渣、赤泥、有色金屬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廢石膏、脫硫灰、電石渣、鹽泥等)和工業有害固體廢物。
按照我國的分類標準,在我國固體廢物一般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固體廢物、醫療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四個大類,其中工業固體廢物由於其成分複雜、危害性大等影響,成為固廢處理行業的重點關注領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鑑數據,我國工業固廢年產生量已經連續多年超過30億噸。
工業固廢產生後,一般有綜合利用、處置、貯存和傾倒丟棄幾種處理方式,其中綜合利用是指通過回收、加工、循環、交換等方式,從固體廢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轉化為可以利用的資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處置是指將固體廢物焚燒或者最終置於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場所,並不再回取(包括當年處置往年的工業固體廢物累計貯存量)。處置方法有填埋、焚燒、專業貯存場(庫)封場處理、深層灌注、回填礦井等。
表1為我國工業固廢生產和處理的總體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近7年來,我國的一般工業固廢生產量、綜合利用量、處理量、貯存量及傾倒量皆有一定起伏,而從整個2017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為33.2億噸左右,其中綜合利用量18.1億噸,處置量7.98億噸,貯存量7.84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佔利用處理總量的54.6%,處理、貯存分別佔24%和23.6%。
從表1可以看出,綜合利用仍然是處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主要途徑。工業固體廢物的汙染控制與其它環境問題一樣,也經歷了從初期的簡單處理到逐漸向全面管理發展的過程。世界各國以前都只注重末端治理,提出了「三化」原則(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工業固廢由於含有較多的可利用資源,因此在綜合利用方面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如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技術、化工鹼渣回收技術、煤矸石硬塑和半硬塑擠出成型磚技術、純燒高爐煤氣發電、煤矸石和煤泥混燒發電等。
註:數據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鑑》
從圖1中可以看出,2011-2017年,我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量整體上呈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2011-2013年綜合利用量整體是上漲趨勢,截止到2013年,處置量為20.59億噸,是近幾年來的最高值。從2014年-2017年的時間內,處置量逐年下滑,到2017年下滑為18.1億噸,且綜合利用佔總量的比例也從13年後逐漸下降,特別是17年較16年佔比下降了將近4.9%。
近7年來我國工業固廢總產生量高速增長,但是平均綜合利用率仍處在60%以下。對比歐美發達國家的工業固廢高效利用水平,我國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我國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將其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正如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今後發展的長期主旋律,大宗工業固廢的資源綜合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抓手,因此,宏觀環境長期利好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發展。
表2 我國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政策列表
(一)尾礦
我國大多數礦山資源的品位較低,在選礦過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礦,隨著礦產資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礦石的可開採品位相應降低,尾礦排出量也在增加。世界各國每年排出的尾礦量約50億噸,而我國僅2000年尾礦排放量就達6億噸左右。目前堆存的廢棄物已達200億噸之多。而且還在以每年幾億噸的速度增加。我國尾礦產生量最大的主要為鐵尾礦、銅尾礦、黃金尾礦,三者佔我國尾礦總產生量的80%以上,河北、遼寧、四川是鐵尾礦的主要產區,銅尾礦主要分布在江西、內蒙古、雲南等地,黃金尾礦主要集中在福建、山東、內蒙古、河南、陝西、黑龍江等黃金產地。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尾礦的綜合利用及治理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7年,我國尾礦的綜合利用率約為22.09%。由於尾礦成分複雜、分布不均,也因地域的不同,其中有價成分的種類及含量差別很大,所以尾礦的綜合利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尾礦的綜合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尾礦再選,從尾礦中回收有價成分;
2.直接利用作為建築砂石骨料、尾礦微粉等;
3.用於製備水泥、水泥熟料;
4.用於生產其他建築材料,如磚瓦、砌塊、陶粒製品、板材、管材(管樁)、混凝土、砂漿、井蓋、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溫材料、微晶材料、泡沫陶瓷等;
5.生產化工產品如淨水劑、白炭黑等;
6.其他產品如陶瓷製品、礦(巖)棉、人工漁礁、土壤調理劑等。
(二)粉煤灰
我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近期電力工業的發展,仍然是以燃煤的火力發電為主。而粉煤灰是火力發電的必然產物。由於燃煤機組的不斷增加,電廠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了粉煤灰排放量的急劇增加,通常每消耗4噸煤就產生1噸粉煤灰其排放量每年超過億噸。在山西、內蒙古、山東、江蘇、廣東、河南、浙江等產煤地區或經濟發達地區均是燃煤電廠分布密集、粉煤灰產出量較大的區域。
我國粉煤灰的綜合利用率相對較高,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道路工程方面的應用:粉煤灰路基工程;粉煤灰瀝青混合料;路堤工程混凝土。
2.關於建材製品方面應用技術:水泥工業中的應用;粉煤灰砌塊應用;輕集料;粉煤灰磚。
3.關於提取礦物應用:水處理;提取粉煤灰中所含有價值的金屬;作橡膠、塑料、板材等製品的填充材料等。
4.關於高附加值回收利用的技術:碳回收技術;造紙技術等。
(三)煤矸石
煤矸石是煤炭的一種共伴生礦物,產生於煤炭的開採和洗選加工過程。中國產煤較多的省份如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均是煤矸石產生的重點區域。
在我國,煤矸石綜合利用的途徑很多,但因受到技術條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實際上正在實行的項目不多。煤矸石的傳統利用途徑主要有:
1.煤矸石用於發電;
2.用作建築砂石骨料;
3.生產磚瓦、砌塊、陶粒製品、板材、管材(管樁)、混凝土、砂漿、井蓋、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溫材料、微晶材料、泡沫陶瓷、高嶺土等建築材料;
4.生產其他產品如陶瓷製品、礦(巖)棉、人工漁礁、土壤調理劑等
(四)冶煉廢渣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重工業還佔據著很高的比例,冶煉工業更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工業類型,冶煉廢渣是冶煉工業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煉鐵廢渣、煉鋼廢渣、鐵合金冶煉廢渣、輕金屬冶煉廢渣、重金屬冶煉廢渣、稀有金屬冶煉廢渣以及冶煉煙塵等。
冶煉廢渣的主要利用方式有:
1.用於提取金屬精礦、金屬、金屬合金、金屬化合物等;
2.用做礦渣粉、礦物摻合料
3.水泥、水泥熟料。將冶金爐渣生產成為水泥是研究最為廣泛與深入的利用方法。鋼渣水泥與普通水泥相比較,強度、凝結時間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先進性,同時後期的強度非常高,耐磨及抗腐蝕的性能也非常優良,適用於道路工程的施工。
4.生產建築材料如建築砂石骨料(含機制砂)磚瓦、砌塊、陶粒製品、板材、管材(管樁)、混凝土、礦物摻合料、砂漿、井蓋、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溫材料、微晶材料、泡沫陶瓷
5. 作為燒結熔劑、煙氣脫硫劑
(五)爐渣
各種燃煤鍋爐、工業爐爐底排出的固體廢物。其組成以氧化物(SiO2,Al2O3,CaO,MgO等)為主,還常夾帶少量重金屬及其他雜質。
爐渣的資源化利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生產水泥;
2. 作為礦物摻合料、建築輕骨料;
3.生產建築材料,如: 磚瓦、砌塊、陶粒製品、板材、管材(管樁)、混凝土、砂漿、檢查井蓋、道路護欄、防火材料、耐火材料(鎂鉻磚除外)、保溫材料、微晶材料、泡沫陶瓷;
4.爐渣經過粉碎、改性等處理之後的爐渣可以作為一種優良的吸附劑, 用於工業或生活廢水的處理。高爐渣對重金屬廢水中的Cu2+、Cd2+、Zn2+這三種金屬離子有著很好的吸附性能,去除率均可達到99%;
5.爐渣的成分與微晶玻璃的化學組成較為相似,可作為製備微晶玻璃的主要原料。
(六)脫硫石膏
脫硫石膏是煙氣溼法脫硫過程的副產品。燃煤電廠較多的區域副產脫硫石膏數量較多。國內對脫硫石膏的綜合處理和應用已經起步,脫硫石膏的應用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對於江蘇、浙江、廣東等天然石膏匱乏的地區,脫硫石膏的大量出現為以石膏為原材料的企業帶來了商業機會。脫硫石膏的主要利用方式有:
1.用於製造石膏砌塊;
2.用於製造膩子石膏和粉刷石膏;
3.用於製造模具石膏;
4. 用於作水泥緩凝劑;
5. 用於製造紙面石膏板;
6. 用作土壤改良劑。
(七)磷石膏
磷石膏是溼法磷酸工藝過程的副產物,是磷復肥生產企業產生的主要固體廢物,磷石膏的產生量與磷復肥的產生量呈正相關。2018年全國磷肥產量分省前5排名分別是:湖北、雲南、貴州、四川、安徽。
「十三五」期間我國磷石膏的年產量約為80-85Mt,約佔全球總量的40%,結合筆者的實際調研和文獻查詢,由於磷石膏產量大、地域集中於中西部地區、綜合利用產品效益不高、前期綜合利用政策較為寬鬆等原因,導致我國磷石膏的綜合利用率較低,不到35%(數據來源:《論磷石膏的綜合利用現狀及發展方向》),磷石膏堆存量巨大,有的地區曾出現磷石膏堆存不當引起的水體汙染的惡劣事件。
磷石膏的綜合利用主要有以下技術:
1.磷石膏制建材石膏
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用作建築材料是磷石膏早期綜合利用的發展方向,如製備石膏板、石膏砌塊、石膏膩子等。但是磷石膏相較於天然石膏和電廠脫硫石膏在成本和質量上沒有優勢,因此磷石膏製備建材石膏的市場反響一般,同時受到地理位置制約和電廠脫硫石膏的雙重衝擊,近年來磷石膏建材市場日漸萎縮。
2.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
磷石膏中的主要元素是硫和鈣元素,通過反應生成硫酸和水泥熟料的技術在 1915 年的德國開始研究。20 世紀 90 年代後,隨著國內磷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的工藝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校和磷化工企業研究和實踐。
3.磷石膏制緩釋性硫銨肥料
磷石膏製備粒狀硫酸銨的工業化裝置已經在貴州成功開車運行。磷石膏制緩釋性硫酸銨肥料實現了磷石膏的高值利用。
四、《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暫行辦法》和《國家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目錄》解讀及落實情況
2018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 26 號公告,於 當年 5 月 15 日起施行《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和《國家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
《辦法》明確了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的企業,可依據第三方對於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的種類、數量以及技術條件和要求的符合性的評價結果,按照相關規定,申請暫予免徵環境保護稅,以及減免增值稅、所得稅等相關產業扶持優惠政策。
《辦法》的創新點是減少了政府審批權限,簡化了評價流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企業自願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開展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價活動。政府職能轉變為遴選合格的第三方評價機構,並在事中事後進行監督管理。對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於企業開展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具有更好的引導作用。
《辦法》出臺後,各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積極落實,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出臺了本省的《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實施細則》,或者貫徹落實該《辦法》的通知。
通過網絡等公開渠道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省落實《辦法》的情況如下:
以下是現已公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評價機構的9省份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名單:
根據現已公開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評價機構的9省份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名單,通過此名單可以看出本地化機構佔大多數,而且大多都是中小型企業,有部分研究院(所)、計量院(所)、質量檢測院(所)、設計規劃院(所)、檢驗認證集團和各地方行業協會等。絕大多數評價機構所只獲得了機構所在地省份資質。只有少數的幾家是在全國範圍內專門開展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評價工作,主要有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廣州賽寶認證中心服務有限公司、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廣州賽寶認證中心服務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都分別拿到湖北省和安徽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評價機構資質,而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則分別拿到了黑龍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等4省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評價機構(湖南省和安徽省都是以北京和碳在該省的全資子公司入選)。
五、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講,我國工業固廢產生量大、工業固廢的產生、綜合利用區域發展不平衡,綜合利用產品市場開拓難度大,市場認知度低,主要問題總結如下:
1.大部分工業固廢資源雜質多,有害物質多,處理難度大;
2.綜合利用產品經濟性差,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產品質量沒有優勢,市場認可度不高;
3.現有的政策優惠措施力度不夠、執行不到位;
4.《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的落實涉及工信部、稅務總局等多個部委的協調、溝通、配合問題,如果協調溝通配合不順暢,會嚴重影響此項工作的推動力度和實施效果。
(二)建議
1.進一步摸清工業固廢產生和利用的情況,對全國工業固廢產生量突出的行業和地區,推行相關情況、數據的第三方評價和信息搜集工作,包括工業固廢的產生、處置、利用和產業鏈相關單位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建立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管理資料庫,通過信息化、物聯網等手段為加強工業固廢管理提供基礎性數據支持。
2.需要引導產生工業固廢的企業進行無害化排放,以資源而非廢物的角度看待固廢,脫除其中的雜質和有害物質,為後續的處置和綜合利用降低費用、減少危害。
3.加強、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攻克技術難題,提高綜合利用產品的附加值;
4. 加強工業固廢管理能力建設:加強工業固廢處理相關設施的能力建設,大力加強對工業固廢處理、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建立專業化園區,引導規模小、分散的作坊和企業進入到園區,限制高汙染性企業的土地等資源申請,並開展其汙染防治專項研究。
5.建立健全相關標準體系,為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執法提供指南和依據。
6.建議國家層面工信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以及省級工信廳和稅務部門加強銜接溝通,制定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實施細則,以便更好地推動評價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