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機器人要算原始人發明製造的捕捉機了。很久很久以前,原始人主要依靠捕捉動物為生,為了能捉到一隻動物,往往需要很多人等上很長時間。有的時候,即使這樣也還是兩手空空。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原始人便利用一些簡單的機械來捕捉動物。
關於早期機器人,世界上有很多記載。據說,古希臘有一位叫希羅的數學家,一天到亞歷山大城的神廟去,看見很多人手捧盛水的杯子和碗圍在一起。希羅湊近一看,只見人群中擺著一隻為神廟捐款的奉獻箱。
一個神廟的祭司正在起勁地鼓動人們向外掏錢。他大聲地喊著:「趕快捐錢吧!誰投進奉獻箱的錢多,誰對神就更崇拜,他就能得到更多的聖水!」希羅使勁擠到祭司身邊,這才發現,每當有人向奉獻箱一端的小孔裡投入一個硬幣,箱子的另一端的一根管子裡便會流出一股清水。不過,每一次流出的水不多,只一眨眼功夫,水就不流了。只有再投一個硬幣,它才會又流出一點水來。
希羅覺得挺有趣,便在人們散去後悄悄地找到那位祭司,打聽其中的奧秘。起初,祭司死活不肯說,後來,見希羅態度很誠懇,便把其中的秘密告訴了他。原來,這是一個機械裝置,在奉獻箱裡藏了一個大水櫃,裡面裝滿了「聖水」,水櫃底部有一個活動的塞子,連在一個槓桿上。槓桿另一頭有一個小盤子。由於系小塞子的一頭重,裝小盤的一頭輕,平時,出水孔被塞子堵著。一旦投入硬幣落在小盤子上,這一頭重了,槓桿便翹起,塞子被拔起來,水就流了出來。由於小盤光滑,傾斜後,硬幣就從上面滑下來,塞子就又蓋上了,水也就不流了。
祭司還告訴希羅,這個自動裝置是先由一位祭司設計,然後由亞歷山大城的一位機械師製造而成的。希羅聽了很高興,回到家中,便把這一裝置詳細地記載到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中。
在我國,機器人也早就有了。據記載,在2900多年前的周朝,有一位叫偃師的手藝人,製作機械裝置手藝精湛。有一年,他聽說周穆王要巡視各個諸侯國,便決定造一個機器人獻給國王。他連天加夜地幹呀、幹呀,終於造出了和真人一樣大小,外形和人極相似的機器人。一天,他打聽到周穆王巡視完畢,要路過附近返回京城便去求見。他告訴周穆王,自己製作了一個很有趣的東西,想獻上又怕天子不收,於是,先來打探一下。周穆王王聽說有好玩的東西,心裡挺高興,就讓他先帶來看營再說。
第二天,假師帶著一個年輕人來見周穆王。這個年輕人長得英俊瀟灑,周穆王看得直發愣。假師介紹說:「這是我獻給國王的一個能歌善舞的人。他並不是真人,這是我用手藝製造的。」周穆王聽了心想:這明明是個小夥子,怎麼會是他造出來的呢?於是,他走上前,伸手碰了一下「年輕人」的手,年輕人馬上舒展身體,跳起舞來。優美的舞姿使周穆王看得如痴如醉,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這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等舞跳完了,周穆
王醒過神來,把身邊的兒子一拍,大叫:「來人啊!」幾個武士應聲走了進來,周穆王命令把偃師拿下問罪。
偃師連叫冤枉,他說這確確實實是個假人。如果不信,我可以當面拆給周穆王看。果然,偃師七手八腳地把一個「人」拆成了好多塊。周穆王走到近前一看,見這個「年輕人」的心、肝、腎……都是用皮革、木頭等東西製作的。他要偃師把它們再裝起來。偃師一件件地把堆在地上的部件組裝好,一個「年輕人」又出現了。周穆王碰了「他」的手一下,「年輕人」又翩翩起舞了。到這時,周穆王才相信,偃師的話是真的。他很高興,賞了偃師一筆錢,自己為「年輕人」備了一部車,拉它一起回京城去了。
到了唐代,機器人的製作更加精巧了。公元741年,一位叫馬待封的工匠,和崔邑令勁曾經一起製作過一個十分精巧的「酒山」。這個酒山由三大部分組成,最下層是一隻大龜,酒山的全部機械運轉裝置都裝在這隻大龜的肚子裡。龜背上託著一個直徑為4尺5寸的大盤子。
酒山就在盤子中央,它高3尺,峰巒疊嶂,形象逼真,山的四周環繞著酒池,清亮的美酒像清澈見底的泉水。酒池內一個個製作精美的鐵質荷花栩栩如生。在酒山那裡有一隻半身伸出酒山的龍。酒宴開始後,按動一個裝置,龍口自動張開,把酒吐入放在大荷葉上的酒杯裡。杯子八成滿之後,龍口自動關閉。如果飲酒人不及時把酒端走,酒山上的一個小閣樓門就會自動打開,一個木頭機器人就會從裡面走出來,把酒杯取走。凡是見過這個裝置的人無不驚嘆萬分。
從原始機器人出現到今天,各種各樣製作精巧的機器人先後出現,人們對它的興趣從未減低過。於是,有人就利用人們對機器人的喜愛製造一些騙局。世界上搞假機器人騙人最出名的要算是一個叫約翰·梅爾澤的人。他曾經用假機器人騙過法國皇帝拿破崙和大音樂家貝多芬。1792年,梅爾澤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當音樂教師,業餘時間喜歡搞些機械裝置。
1805年,他聽說一位為匈牙利女王服務的機械師去世了,機械師把生前製造的一個叫「土耳其人」的機器人留給了他的兒子。於是,梅爾澤立即找到機械師的兒子,出錢把那個機器人買了下來。這個機器人到手後,梅爾澤把它做了一番改裝,宣稱它會下棋。並且每棋必勝,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聽到這個消息後,專程帶著妻子約瑟芬和她的一個兒子找到梅爾澤,要和機器人較量。拿破崙在下棋過程中故意胡亂走子,甚至犯規,想考一考這個機器人。誰知,這個機器人在他有意犯規之後停住了。稍等一會兒,機器人「見」拿破崙還不動手改錯,竟伸出手來,把西洋棋盤上的棋子一個個撥弄得亂七八糟。拿破崙見狀只好重新開局,結果被機器人殺敗了。約瑟芬和他的兒子見機器人這麼有趣,當即表示願用30000法郎把它買下來。梅爾澤當時正缺錢,便一口答應了。於是,這個機器人便轉到了約瑟芬兒子的手裡。可是,這個機器人自從離開了梅爾澤就再也不那麼靈活了。
這是什麼緣故呢?直到很多年以後,人們才知道,原來,這個機器人裡藏著位象棋能手,機器人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由他來操縱的。約翰·梅爾澤賣了「會下棋」的機器人之後,利用教音樂的空餘時間重新動手製作機器人。後來,他研製臺能自動演奏多種樂器的機器人,恰巧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大作曲家貝多芬。於是,梅爾澤向貝多芬請求為這個機器人譜寫一支樂曲,並且請貝多芬和機器人起在歐洲回演出。貝多芬是個熱心人,馬上應承下來不久,他真的為這個機器人譜寫了一支交響樂一一《成都交響樂》。梅東澤用他的機器人演奏作曲家的交響樂吸引了不少聽眾。可是,幾場演出結束後的貝多芬發現,梅爾澤的機器人根本不能表現自己樂曲的主題思想,梅爾澤讓他為機器人譜曲,只不過是想借「貝多芬」這個名字多賺一點錢。於是,貝多芬憤然要回了自己的樂雖然從原始人開始就已經有了「機器人」,但是,「機器人」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卻是在60多年前。
1920年,捷克作家卡利爾·恰皮克寫了一個電影劇本,名叫《洛桑萬能機器人公司》,在這部電影劇本裡,有一個叫「羅伯特」的機器人,因為不堪忍受人的控制,帶頭造反。
由於這個故事生動有趣,羅伯特這個名字不脛而走。後來,人們就用這個詞稱呼各種取代人從事工作的機器中文副譯為「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