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文學家目睹了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超高密度殘骸。他們的分析揭示了所有比鐵重的元素的形成都是在這些巨大的碰撞中形成的。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些碰撞不會產生足夠多的黃金,不足以解釋我們在宇宙中看到的黃金的數量。
金元素在恆星中形成,在中子星的碰撞中形成,在一種特定類型的超新星爆發中形成。當原子在大爆炸後第一次形成時,只產生了氫和氦。其他元素都是在大質量恆星的中,或在恆星超新星的巨大爆炸中形成的。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是在引力和核心熱核反應之間保持平衡的。在40多億年後,太陽將用盡所有可用的氫,並會收縮。太陽核心壓力的增加將導致氦第一次聚變,它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吞噬水星、金星和地球。
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繪製了這個元素周期表,展示了幾種元素是如何形成的。比太陽大得多的恆星會經歷幾個這樣的周期,每一個周期都會產生越來越重的元素。當鐵產生時,任何進一步的聚變所需要的能量都比從反應中獲得的能量多。如果核心的熱核反應結束,失去了與引力的抗衡的資本,那麼恆星將會坍縮。大質量恆星可以爆發成強大的超新星,產生比鐵更重的元素(包括鋅、錫和金)。
研究發現,質量小於太陽的恆星會產生碳、氮和氟這樣的輕元素。更大質量的恆星形成了宇宙中大部分的氧和鈣,這兩者都是生命所必需的。
但是,這些超新星爆發並不能解釋宇宙中黃金的數量,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的碰撞可能會填補這一空白。這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是這些事件也不能產生足夠的黃金來解釋宇宙中黃金數量。研究人員推測,磁旋超新星可能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黃金的產生原因。
磁旋轉恆星在超新星爆發期間的坍縮模型。這些條件可以讓原子中的原子核吸收中子的速度比它們衰變的速度更快,從而通過核聚變的r過程觸發重元素的產生。通過觀察質量比太陽大25到50倍的恆星,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些恆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磁旋轉的,這個過程就可以解釋宇宙中多餘的黃金。
早期的研究表明,另一種形式的恆星爆發(超新星)也能產生重元素。研究人員發現,恆星中的金元素比預期的少,銀元素比預期的多。這可能意味著,關於元素形成的概念可能仍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