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利用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識解題 完形填空命題的基本形式是獨立語篇,它以自身的語篇內容提供完整的語篇信息,其間無不交織、滲透著各類相關的常識與知識,從文化、科學常識,到地理、歷史知識,從風俗民情到名族習慣等等,無所不包。
中學生已經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生活常識,具備了一定的價值判斷能力。學生做題時,若能積極調動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生活常識巧妙地加以運用,特別是注意中西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將會大大簡化複雜的分析與判斷過程,節省寶貴的時間,順理成章地選出正確的答案。
六、注意習慣用法和詞語間的區別 完形填空中對詞彙的考查,主要體現在習慣用法和同義詞、近義詞的辨析兩個方面。習慣用法是英語中某種固定的結構形態,即所謂「習語」,不能隨意變動。
而在眾多的習語中,介詞往往扮演最活躍的角色,其次是副詞。所以,諸如習慣用法中,用它來分析破解完形填空,或許算得上是一件秘密武器。詞義辨析題的比重有增加的趨勢。要做好這類題目,非得有較大的詞彙量、較強的詞語的搭配能力不可。學生在做題時,應先解決有習慣用法和詞語搭配等的固定型選項,使部分句子暢通,這樣會有利於整篇題目中難題的解答。
七、注意語篇標誌詞的利用 語篇一般指比單個句子長的語言單位,如句群、段落、篇章等。
語篇與語篇之間往往有表明其內在聯繫的詞語,這些詞語可稱為語篇標誌。如:表示結構層次的標誌語有:firstly,secondly,finally等;表示邏輯關係的有:thus,therefore,so等;表示改變話題的有:by the way等;表示遞進關係的有besides,what is more,further等;表示時間關係的有before,so far,meanwhile,now,later等等;在做完形填空題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語篇的標誌語,就可以迅速理清文章的脈絡,弄清上下文的關係。
八、擺脫定勢,逆向思維 學生如果學習方法不當,對某些知識點進行過分強調,就會產生思維定勢。如過度強調make sb. do sth.這一結構,當看到make sb.時就會不假思索地用不帶to的不定式do sth結構做賓語補足語。
其實make sb.後面也可以跟不定式短語的。如:The father made a paper tiger to please his son。to please his son不是賓語補足語,而是目的狀語。不過現在高考在完形填空中考語法點逐步減少了。
思維定勢使一些學生形成猜題的心理。完形填空試題中利用反猜手段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題目,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誘導基本功差的學生「誤入歧途」。
根據不同的語境,學生可以進行逆向思考,即從所求的未知出發,把結論當作條件,一步步地推導出起始已知的條件或潛在的已知條件,沿著這條線索向相反的方向推導,從而找出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