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場路街道穆柯寨社區邀請專業團隊給小朋友演示「牛頓擺」

2021-01-08 掌上蘭州

8月11日上午,蘭州市城關區鹽場路街道穆柯寨社區組織社區20餘名青少年開展「神奇的牛頓擺」科學探究活動,本次科普活動該社區特意邀請甘肅果方創科學院的專業團隊帶孩子們體驗這神奇的牛頓擺。

牛頓擺是誕生於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桌面演示裝置,由五個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在範老師的演示過程中,孩子們認真觀察發現,當擺動最右側的球,中間的球體緊密排列,最左邊的球將被彈出。相反方向時,最右側的球會被彈出。同學們被這神奇的一幕深深吸引,紛紛對此現象驚嘆不已。在範老師的反覆試驗和講解中,大家慢慢理解了其中的神奇,開始理解牛頓擺的物理原理——動量守恆擺球,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範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親手製作牛頓擺,開始拼搭各種小零件,有的穿棉繩和彈珠,有的連接小支架,大家忙的不亦樂乎,在製作過過程中大家相互幫助,相互交流。經過兩個小時的製作,牛頓擺完成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開始調試小彈珠的位置,在自己的演示中讓它們整齊劃一,神奇擺動。通過這次科學探究活動,不僅鍛鍊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同學們對科學的探索。

文圖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通訊員王翠珍 記者李冰潔

相關焦點

  • 製作玻璃球-牛頓擺
    視頻畫面源於K-Kids TV,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各位小朋友及大朋友們,希望每日實驗,能增強孩子動手創造力,讓孩子能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牛頓擺又叫牛頓擺球、動量守恆擺球、永動球,是由法國物理學家伊丹·馬略特(Edme Mariotte)最早於1676年提出的,是一個桌面演示裝置。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當擺動最右側的球並在回擺時碰撞緊密排列的其他球,最左邊的球將被彈出,並僅有最左邊的球被彈出。
  • 任城區阜橋街道小閘口社區開展氣象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
    6月1日下午,濟寧任城區阜橋街道小閘口社區黨委聯合聯建單位濟寧市氣象局開展了「氣象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活動在小閘口社區小河西小區黨支部開展,現場吸引了社區黨員、居民、小朋友等多類人員參加。本次活動邀請了濟寧市氣象局工程師、市氣象臺副臺長張澤銘進行了《氣象科學與生活》科普講座。
  • 牛頓擺是什麼?它如何工作?
    牛頓擺是桌上玩具和教學工具,可演示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當其中一個球被提起並釋放時,它撞擊隨後的固定球,並通過一系列快速的能量傳遞,最後一個球被向外推動。在《財富》 500強公司每位執行長,電影中的主角的桌子上都可以看到牛頓擺,這是大多數人在工作檯上使用的玩具。
  • IYPT 2019 Background Kit | No.15 Newton's Cradle牛頓擺1
    牛頓擺的振動會逐漸衰減,直到擺球靜止。探究相關參數,例如擺球的數量、材質和排列方式對牛頓擺衰減速率的影響。——from Wikipedia牛頓擺是一個使用一系列擺球來演示動量與能量守恆的裝置。當一端的擺球被舉起釋放時,它會撞擊靜止的擺球,通過靜止擺球傳遞力量推動最後一個球向上。最後一個球擺擺回並撞擊相鄰的靜止小球,在相反方向重複該效果。此裝置以17世紀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的名字命名。也叫牛頓球或辦公室球擊器。
  • 牛頓擺在真空中能無限擺動嗎?讓我們一起探究一下吧
    牛頓擺是一個1960年代發明的桌面演示裝置,五個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繩固定,彼此緊密排列。牛頓擺是由法國物理學家埃德姆·馬略特1676年提出的。通過下面的實驗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原理吧!實驗器材:如圖所示,安裝好牛頓擺實驗所需要的框架
  • 【全國科普日】奇妙科技,精彩社區!各街道開展科普知識進社區活動
    為提高全國科普日的知曉度,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連日來,我區各街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全國科普日宣傳活動
  • 幼兒園小朋友走進官坡社區科技館
    官坡社區科技館是麒麟區科協社區科普教育基地示範點,是兒童體驗科學、感受科學的好場所。9月22日,麒麟區環城幼兒園分園的老師們帶領幼兒到白石江街道官坡社區科技館開展了「走進社區科技館 感受科技力量」參觀活動。孩子們帶著一種興奮、一種好奇、一種期盼來到了官坡社區科技館。
  • 連雲港洪門街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區管理服務
    中國江蘇網7月5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管嫻月 谷舒)連雲港市海州區洪門街道優化和完善社區服務工作,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融入社區管理服務當中,全面提升社區文明程度,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 牛頓擺的新玩法?15個鐵球同時擺動,整個過程讓人眼花繚亂!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木易機械牛頓擺的新玩法?15個鐵球同時擺動,整個過程看得我眼花繚亂!牛頓擺是個很好玩的小擺件,最早是作為一種物理演示的工具,不過人們發現這個東西看起來挺好玩的,就慢慢被人們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小擺件,原理也非常簡單,一排等質量的小球被掛成一排,最邊上的一個被拿起後,撞擊挨著的下一個,只有另一邊最外面的一個會被彈飛,在重量的影響下,再次循環這樣的動作。
  • 用5個直徑1米的球組成牛頓擺,到底有多可怕?看看西瓜就知道!
    用5個直徑1米的球組成牛頓擺,到底有多可怕?看看西瓜就知道!牛頓擺是一種有趣的桌面演示裝置,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靠牛頓擺證明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而在今天,牛頓擺也成為了很多人桌面上的小擺件,因為它本身就是特別有趣的,賦予它多大的力量。
  • 將100個球組成牛頓擺,當第一顆球砸下去後,實在是太刺激了!
    將100個球組成牛頓擺,當第一顆球砸下去後,實在是太刺激了!對物理比較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曾經了解過牛頓派,這是一個19世紀60年代發明的桌面演示裝置,由五個質量相同的球體由吊球固定,彼此緊密排列,當擺動最右側的球,並在回擺時碰撞,緊密排列的另外四個球,最左邊的球就會被彈出去,而且只有最左邊的球被彈出。
  • 外國大叔做「牛頓擺」實驗,15個小鐵球,像150個一樣
    外國大叔做「牛頓擺」實驗,擺動15個鐵球,像一條毛毛蟲 現在的很多發明也是以牛頓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說牛頓擺。
  • 撒貝寧《加油》化身人體牛頓擺 不堪重負差點受傷
    而在本周日即將播出的節目中,曹老師將再次突破形象與撒貝寧[微博]以及科學助理鄧楚涵一起頭戴「巨型」頭盔,化身人體牛頓擺,爆笑驗證實驗原理。  科學家「無奈」變身實驗部件 小撒不慎險受傷  本周節目一開場,觀眾的視線就被舞臺上的撒貝寧、曹則賢教授和科學助理鄧楚涵三人緊緊鎖定。站在舞臺中間的三人,各自頭頂一個超過頭部四五倍大小的黃色大球。
  • 寧夏一個叫火石寨的地方,探幽穆柯寨尋降龍木
    經典故事《楊家將》中,楊宗保欲破天門陣,到穆柯寨借降龍木,與穆桂英不打不相識, 成為穆桂英的夫婿;女中豪傑穆桂英的美名也千古流傳。寧夏固原之行,沒想到竟得緣親臨穆柯寨,儘管沒有見到名震江湖的降龍木,卻有著意外的遇見與邂逅,也是收穫多多不虛此行。
  • 戶淨驅蟲用品「病媒生物防制」進社區
    圖:戶淨品牌logo據了解,為了更好地為街道和社區居民服務,普及病媒生物防制知識,引導社區居民樹立健康生活方式,12月15日上午,擁有資深「病媒生物防制」的驅蟲用品品牌戶淨在成都某社區舉辦了一場題為「清潔家園,遠離蟲害」的病媒生物防制知識講座,在講座上,戶淨品牌不僅通過提供創新、安全環保、有效的「驅蟲」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還向公眾普及對於城市生活及商業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有害生物的治理知識,傳遞科學驅蟲理念,來自轄區的街道、社區、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及居民上百人聆聽了此次講座
  • 金頂街街道:「疫情感動瞬間」社區故事書記講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 日前,為了更好的讓老百姓了解基層社工的工作,讓他們走進大家的心裡,得到更多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金頂街街道綜合文化中心開通線上直播間,邀請金頂街17個社區的書記、社工走進我們直播間,一起來講述疫情期間社工和老街坊的防疫故事。
  • 【科普課堂】菱藕社區開展科學隊長之牛頓搖籃科普活動
    為了提高轄區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12月6日上午,菱藕社區聯合溫科院牛山志願服務隊在文化禮堂裡開展
  • 到社區一線篩查、引入醫院「秘密武器」,上海「認知症友好社區...
    楊浦區的平涼路街道和大橋街道今年年初也正式啟動試點,平涼路街道現有戶籍老年人口33934人,社區老齡化佔比約40.85%。2020年4月,平涼路街道引入第三方專業社會組織剪愛公益開展認知症關愛項目,季阿姨在居委會遇到的,就是志願者在社區的宣講、早期篩查。從4月開始,平涼路街道已完成了300多位居民的早期篩查。
  • 蘭州市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疫情防控應急演練
    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疫情防控應急演練每日甘肅網12月1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李鑫)11月27日下午,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演練。本次演練以接觸高風險地區來蘭人員在醫治過程中出現發熱症狀為演練背景,模擬演示預檢分診、規範診療處理、發熱病人救治轉運、信息報送、院感消毒處理等處置流程。通過演練,進一步加深了中心工作人員對相關處置流程的理解,提升了中心醫務人員疫情防控和應急防控的工作水平和現場處置經驗。
  • 科普提素養 知識惠民生秦州區大城街道羅玉新村社區讓科學「飛」入...
    科普提素養 知識惠民生秦州區大城街道羅玉新村社區讓科學「飛」入尋常百姓家新天水·記者 張彬霞 見習記者 趙超近年來,秦州區大城街道羅玉新村社區在開展科普工作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區居民為依託,以科普活動為載體,向社區居民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為促進社區文明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