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點將」錄製現場「怡林速錄」給本次活動提供全程文字支持
水母網4月2日訊(記者 王丹)近日,煙臺的天氣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市民在感受冷暖氣溫的同時,也在討論天氣的「任性」。水母網應廣大網友要求,昨天上午9點,「網民點將」邀請到了煙臺市氣象局相關領導做客直播間,與廣大水母網友就關心的天氣問題進行互動溝通,水母網對本次活動進行了視頻和圖文錄製。
上午「網民點將」直播活動中,主持人從幾十條網友問題中整理總結了具有代表性的14個問題,現場代表網友提問,參與本次節目的市氣象局紀檢組組長付彥兵、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姜俊玲則在現場詳細回答了網友的提問。
市氣象局紀檢組組長付彥兵針對網友提問打雷的時候打手機真的會遭遇雷擊嗎做出了比較詳細的解答。「打雷的時候,首先停止使用手機,連簡訊也別發。在室外,人和手機成為「突起物」,手機就可能成為「引雷器」,原因在於手機中的金屬元件易導電。尤其在空曠地,均勻分布的電場容易被手機中的金屬元件打破,造成雷襲。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周圍空曠的時候,不僅手機,人拿著任何金屬導體,只要有一定的高度,都有可能遭雷襲。為了安全起見,雷電天氣時,建議關掉手機。」市氣象局付彥兵說。
同時,網友們比較關心的熱點問題PM2.5也經常被提及,那PM2.5這究竟是哪裡產生的,煙臺市氣象局首席預報員姜俊玲解答說,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一般而言,粒徑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揚塵等;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PM2.5)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機動車尾氣、燃煤)、揮發性有機物等。所以,減少PM2.5的排放與應對氣候變化需採取統一的策略,就是低碳減排。所以要避免PM2.5的產生,從國家大的層面上,倡導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積極發展清潔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普通老百姓來講,節約水電氣、紙張,出行多選擇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網友: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確定這樣的主題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它和中國古語「知行合一」闡述的是同一個道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識是重要的核心,有了知識才能給予行動最堅實的力量;行動時最終的實踐,不付諸行動的知識,只是一座空中樓閣。只有用科學深厚的氣候知識,指引行動朝著保護和適應氣候發展與變化的方向努力,我們才能真正防範和減輕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共築人類的美好家園。
網友:煙臺最近一段時間氣溫明顯回升,甚至達到了20℃,煙臺的春天已經到了嗎?
答:在3月上旬,受頻繁的較強冷空氣影響,煙臺的平均氣溫較常年是略偏低的,進入3月中旬,冷空氣強度偏弱,氣溫整體有了明顯的回升,在3月16日白天的最高氣溫,有些縣市區一度達到了20℃,但是同樣也應該看到冷空氣活動還是非常頻繁,平均3-4天就會有一股冷空氣影響,所以說氣溫波動非常大,我們這裡一直把連續5天的滑動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作為春天的開始,如果這幾天溫度比較高,過幾天有冷空氣,溫度達不到這個標準,就不能算作春天的開始。根據煙臺往年的氣候統計來看,煙臺真正意義上的春季基本上在4月中旬。煙臺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但是又與一般的大陸性氣候有所區別,由於三面環海,受海洋的調節,與同緯度地區相比春季氣溫回升慢,所以往往入春的時間也比內陸地區晚。
網友:2014年我市藍天白雲天數位居全省第二,但霧霾天氣仍時有出現,那麼為什麼會生成霧霾,對大家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答: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在氣象上是通過能見度和相對溼度進行區分。大霧呈乳白色,能見度小於1KM;輕霧能見度小於10KM,霾的能見度也是小於10KM,輕霧和霾的顏色比較相近。霾出現的時候一般大氣比較乾燥,相對溼度<80%,遠觀亮的物體發黃、紅,暗的物體發藍;輕霧出現的時候,一般空氣比較潮溼,相對溼度在80%以上,在煙臺沿海水汽比較大,一年四季經常出現,次數非常多。但它們的形成有一定的共性,都是在大氣層結比較穩定的時候出現,也就是大氣低層出現上暖下冷的垂直結構。在早晨的時候,太陽還沒有升起來,地面溫度低,容易出現這種結構,再就是初春的時候,地表有凍土、積雪,溫度較低當有暖溼氣流北上的時候,還有就是山谷中冷空氣堆積,也容易出現這種結構,造成大霧天氣。對於咱們煙臺來說,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海上形成的霧,有東北風的時候吹響陸地,海邊比較大,但不會深入到內陸很遠。霧一般受溫度影響大,海霧到達陸地,地面溫度相對比較高,就會看到霧浮在空中。另外,市區人口密集,溫度較高,出霧的機率一般比郊區小。 霧霾出現的時候,大氣比較渾濁,空氣品質較差,不但影響正常的出行,還對人的健康影響較大,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所以霧霾比較嚴重的時候最好呆在室內,外出的時候最好採取戴口罩等防護措施。
網友:馬上到清明節了,山林防火非常重要,我們在聽天氣預報的時候,經常聽到森林火險氣象等級的預報,這個是怎樣測出來的呢?
答:我們有一個計算的標準,根據我們預測的未來24小時內的天氣狀況計算出來。這個火能不能燒起來,與天氣條件密切相關。溫度、溼度、風速大小以及降水量的大小都有關係,所以我們根據我們利用預測結果,經過過去相關資料統計,形成一種森林火險氣象等級的預報方法,這個方法是純氣象要素的影響,排除了一些人為的因素。我們目前使用的等級分為5級,級別越高越容易燃燒,越危險。
網友:天氣預報究竟是如何出爐的?氣象預報員是如何推演天氣變化的?對災害性氣候的預報能力怎樣?
答:1、先要得到氣溫、風向、風力、溼度等氣象實況。實況包括高低空的天氣形勢,衛星雲圖的雲系雲量變化,雷達上關於降水的反射率因子等。每名預報員每天要翻看幾十張、上百張天氣實況圖。預報員在得到天氣實況的基礎上,再參考國內外各種氣象研究部門通過高性能的計算機計算出未的來幾天的天氣變化,加進去預報員本身的預報經驗,推測出未來幾天的天氣變化。2、每天的當班預報員有四、五名,大家在出預報結論前,先進行天氣大會商,之後與省氣象臺的專家和當班預報員進行天氣視頻會商,在上級氣象臺的指導下,綜合本地預報員的意見,形成本地最終的預報結論。3、煙臺氣象臺設首席和領班崗,由那些對各種天氣成因了解比較透徹,且經驗豐富的老預報員擔當。
網友:天氣為什麼有時候還是不準確呢?
答:大家經常開玩笑說,天氣預報特別想說真話,可就是說不準。責怪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天氣預報不準是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你要是問天氣預報到底準不準?應該說,近年來,天氣預報還是越來越準確的,我們國家的天氣預報準確率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領先地位,屬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那為什麼天氣預報有時候不準確的?預報員在做預報時,無論是高性能計算機計算出的結果,還是人的經驗都會出現偏差,因為大氣是流動的,它的運動軌跡非常複雜,不是簡單的1+1=2的數學問題。預報不準的原因有以下一個方面:1:我們對於很多天氣現象的發生、演變的內在機理和規律,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也是因為目前科學發展的水平還不夠。2:對於天氣的影響因素太多,象是溫室效應、不同地方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體的變化等等都對天氣有影響,各種因素對同一個天氣過程到底影響程度有多大,這是我們現在無法完全掌握的。3:有的天氣範圍很小,比如說冰雹、雷電、龍捲、局地暴雨等短時強對流天氣,往往影響範圍就是幾十平方公裡,時間也只有幾分鐘到1、2個小時,這種天氣要提前一天報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4:還有就是大家對很多天氣術語的了解可能還不夠。比如下了一陣急雨,老百姓可能會說,這是大雨,怎麼氣象臺報的是小雨,報的不準。其實在天氣預報中,我們是按照降水量而不是按照雨下得緩急程度來定義雨的量級,這也是一個科普的問題。天氣預報不會100%準確,這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個氣象工作者,我們將以100%的努力去做準天氣預報。
網友:如果建築物不安裝或防雷裝置不合格,會有哪些危害?
答:如果建築物沒按規定裝設避雷針、避雷器、引下線和接地體等防雷裝置,或者如果進入住宅樓的各種金屬管線沒有接地或接地不合格,這樣打雷的時候產生雷電波,就會順著咱們的電源線和信號線侵入我們的衛星電視、電話、家用電腦等電器設備;更為嚴重的是咱們住宅樓內的衛生間如不進行等電位設計或設計施工不合格,打雷的時候就會產生電磁感應,產生很強的電流,這時候我們在衛生間洗澡將會有人員生命危險,過去,許多人提出雷雨天不要使用家用電器,如拔下電視機的電源插頭、天線插頭、打雷時不要打電話。當然,這種做法是比較安全的,但有時會感到不方便。我市每年都有雷擊和電器短路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多萬萬元。而且還有所上升。所以說我們老百姓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雷擊並不是天災人禍,是可以預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