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專家稱手機電磁波不會引來雷擊

2021-01-09 TechWeb

  眼下正值雷雨天氣頻發的高峰期,有些媒體提醒市民 「切忌在雷電時使用手機」,因為手機會「引雷」。一些市民於是患上了手機恐慌症,電閃雷鳴時來了電話也不敢接。那「手機引雷」說到底是真還是假呢?多數防雷專家認為,「手機引雷」是無稽之談、偽科學。

  IT時報記者 錢立富 唐曉園

  新聞緣起「疑似」手機引雷事件頻現

  最近一段時間,申城多次出現雷暴天氣。上周四下午5點多,市民沈小姐在下班途中便突遭電閃雷鳴、傾盆大雨,於是趕緊躲進路邊店鋪的屋簷下。在躲雨過程中,沈小姐的手機鈴聲響了數次,但她愣是沒接,「都說雷雨天打手機會引雷上身,我還是安全第一吧。」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沈小姐如此篤信「手機引雷」呢?

  「手機引雷說」最早出現於2003年。那年7月,張家港市發生雷電擊人事件,兩人騎著摩託車突遭電閃雷鳴,導致一死一傷。南京某大學餘教授接受採訪時稱,由於雷電幹擾,手機的無線頻率跳躍性增強,這容易誘發雷擊,人們儘量避免在打雷時撥打或接聽手機,雷雨中穿行無障礙物地區時,最好關掉手機電源。

  隨後在2004年7月,北京居庸關長城8號烽火臺遭雷擊,在烽火臺內避雨15名遊客昏迷送醫院救治。之後北京部分媒體公布了對事故原因的調查結果,認定這次雷擊是由於遊客中一名老者打手機引雷所致。

  之後,「手機引雷」報導不時見諸於報端廣播電視中。今年3月,江蘇溧陽一名採石場工人遭雷擊死亡,報導稱因為這名工人在空曠地帶打手機,所以引來雷擊。今年6月,湖北隨州兩名青年在大樹下避雨,一聲炸雷過後造成一死一重傷,報導稱,據氣象專家調查,慘禍發生時,其中一青年正在撥打手機。今年7月,四川綿陽一村民在用手機接電話時,被雷擊中當場死亡,報導中又認定,手機是引來雷擊的罪魁禍首。

  如此多疑似「手機引雷」事件發生,加之電視廣播中不斷提醒人們在雷電天氣時,不要使用手機,難道手機真的會引雷上身?

  觀點PK支持者說:電磁波為雷電提供通道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劉樹華教授是支持「手機引雷」說的專家之一,「手機接收信號的過程是接受電磁波,相當於為雷電搭建了入地的通道,有時候會把雷電引下來,特別是危險地區,比如加油站下雨天不要打手機」,劉樹華教授說。據介紹,雷電天氣發生時,雲層中積累了大量的正電荷,而地面則產生大量的負電荷,「手機產生的電磁波相當於提供了一個通道,讓正負電荷相接,從而會瞬間把雷給引下來」。劉樹華教授還表示,手機即使不處於工作狀態,只要和基站之間有電磁波的產生和接收,也可能引發雷擊。對於防雷專家提出的電磁波信號相當弱不會引雷的說法,劉樹華稱:「即使能量弱,也會提供雷電通道。」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朱培也曾表示,電磁波在潮溼大氣中會形成一個導電性磁場,極易吸引剛形成的閃電雷擊。

  反對者說:手機引雷是「國際笑話」

  然而,「手機引雷」說卻遭到眾多防雷專家的反對,認為這種說法違背了科學規律,忽視了事件的本質。

  手機電磁波不是導體

  江明禮 空軍航空氣象研究所防雷中心專家

  「手機引雷」是國際笑話,我們雷電防護委員會的委員都認為「手機引雷」是無稽之談。電磁波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無處不在,如果手機電磁波能引雷,那麼雷雨天廣播電視應停播,因為基站功率更大,更會引雷,而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假如電磁波是導體,那麼電視塔這些發射出去的電磁波高度遠高於避雷針,避雷針還能起作用嗎?

  電磁波是電和磁的波動過程,本身並不是導體,與空氣電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手機的功率極小,屬於毫瓦級,頻率一般在2400兆赫以下,打手機產生的電磁波不可能使空氣電離形成雷電的等離子體通道,因此也不可能把幾百米高空的雷電引下來。

  手機不能引雷

  馬宏達中科院電工研究所教授

  手機不會像避雷針一樣能把雷給引下來。空氣只有在被電離後,才會由絕緣體成為導體。電磁波的頻率和波長決定了能否電離氣體分子,頻率越高或波長越短,電磁波的能量越高,氣體分子就越容易被電離,從而成為導體。

  比如,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但並不會使空氣分子游離,從而導電,比如你下雨天拿著手電筒照天空,會引雷上身嗎?當然不會。手機電磁波的波長比可見光要長7~8個數量級,頻率更低,能量更弱。既然可見光不行,那手機電磁波更不可能使任何氣體分子游離的。

  遭雷擊是因地勢而非手機

  劉壽先 國內著名防雷廠商四川中光科技集團總工程師

  手機用戶之所以遭雷擊,是因為所處位置相對於周圍環境處於制高點,並非是因為手機。美國已經做過這方面的試驗:雷電天氣下把幾十公斤的牛肉放在室外,然後把幾十隻處於工作狀態下的手機放在牛肉上,結果一切表現正常,證明手機不會引雷。

  至於媒體頻頻報導的手機用戶遭雷擊喪命事件,原因並非是手機,而是人所處的位置。如果是在空曠地的制高點,或者沒有安裝避雷器的建築物裡,不管打不打手機都有可能遭雷擊。

  記者觀察

  不要盲目恐慌「手機引雷」

  「『手機引雷』通過報刊雜誌、電臺廣播的宣傳,已經為很多人所相信,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們對雷雨天打手機的恐慌」,江明禮表示。馬宏達也認為,這種物理上的概念錯誤造成了人們認知上的錯誤,「防雷應該象防地震一樣,要積極預防,但也不能盲目恐慌。」

  幾年前某地一所小學遭受雷擊,當時有人員受傷,固定電話也遭損害,有人提出要用手機報警求救,卻立即有人反對,說手機可能再次招來雷擊。江明禮對此很心痛,「如果因此貽誤救援時機造成更大傷害,那就得不償失了。」

  為了消除「手機引雷」帶來的恐慌感,江明禮在2003年就開始寫文章進行駁斥,之後在中科院研究員羅福山建議下,江民禮又和著名防雷專家劉繼教授、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馬宏達教授、中國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王雪森等六名專家合寫了一篇「手機不會引雷」的文章,刊登在中國氣象局的防雷雜誌上,「目的是為了以正視聽,但效果不佳,希望媒體能夠正確報導,廣泛宣傳手機不會引雷上身。」

  專家提醒

  該如何正確避雷?

  衛星電視接收器:現在一些市民私自安裝了衛星電視接收器,如果裝在樓頂至高處,可能會引雷,這樣的事故每年都會發生。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劉壽先介紹,可以在接收器3米遠的地方安裝避雷針,同時在接入室內的饋線上安裝避雷器。

  固定電話:江明禮表示,手機不會引雷,固定電話倒是能引雷,「幾公裡外的雷可能會通過電話線進入室內,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電話線相當長而且有的直接裸露在外。」防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安裝電話線防雷器。

  家用電器:寶山區氣象局副局長周厚榮則提醒,除了為電器、電話安裝避雷器外,沒有安裝避雷裝置的家庭可以拔掉所有的插頭 「以絕後患」,也不失為一種簡便有效的應急避雷措施,記得拔下電視機機頂盒的天線和電視機機頂盒電源線,僅關閉電源是沒有用的。

  人體:上海市氣象局防雷中心總工程師黃曉虹表示,雷暴天氣戶外人員應該儘快進入建築物內躲避。野外空曠地、市區內的廣場、公園、露天泳池等都是雷電天氣時的「禁區」。如果周圍實在沒有建築物可以躲避的情況下,儘量找一塊較低洼又不積水的地方蹲下。此外,煙囪、孤立的大樹、電線桿,甚至屋簷下都不宜停留。同時將金屬柄的雨傘、高爾夫球棍等都扔掉。

相關焦點

  • 專家:手機電磁波不引雷 被雷擊和地形位置有關
    專家:手機電磁波不引雷 被雷擊和地形位置有關 但是,果殼網在流言百科裡為「雷雨天戶外打手機易被雷擊」闢謠,也有一些專家學者稱手機電磁波不導電並不會引雷,被雷擊和地形位置等有關。
  • 掌握科學防雷知識 減少農村雷擊危害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上千人因雷擊傷亡,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其中,我國80%以上的雷擊死亡事件都發生在農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農村應該怎樣進行科學防雷?農民朋友應該掌握哪些防雷知識?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探測研究所所長張義軍為網友詳細解讀農村防雷。
  • 西媒:研究表明手機電磁波並不會導致患腦腫瘤
    參考消息網3月26日報導 西媒稱,我們從出生到離開人世前都生活在一個充滿電磁波的世界,無論是太陽光和電燈泡,還是收音機和電視,都會發出電磁波。包括X射線和伽馬射線在內的電離輻射可能會破壞分子鍵,繼而導致DNA出現變異。我們經常性地暴露在無害的X射線中,然而一旦超過一定的閾值,X射線就會導致燙傷甚至癌症。
  • 用車常識|汽車可以防雷嗎?
    未來將會持續多天雷雨天氣,考驗的不僅僅是各地的下水道,還有各位老司機的車技,那麼我們的汽車到底可不可以防雷呢?雷雨天開車又需要注意什麼呢?此前有這麼一個報導:一輛在雷雨天行駛的汽車,突然在半路上遭到閃電擊中,不過讓人意外的是,被雷擊中的汽車依舊能夠完好無損地繼續行駛。
  • 專家問答:夏季建築物該怎樣做好防雷
    問:哪些建築較易遭雷擊?    答:現代建築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新建築材料的應用,以及高層、超高層建築的不斷出現,人們的建築防雷意識也日漸加強,各種防雷技術也呈多元化方向發展態勢。從古到今,我國發生的建築雷擊事故不勝枚舉。認識雷擊事故的規律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規律,防雷設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手機上網產生更多電磁波 專家:"低頭族"該抬頭了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最近,一條關於手機上網危害可比塑化劑的微博受到網友的廣泛關注。微博稱,手機上網會產生比平時多5萬到6萬倍的電磁波。那麼手機上網的電磁輻射真的這麼厲害嗎?走在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手機「低頭族」,而說起對手機的依賴,不少西安市民都覺得手機是打發時間的必備品。西安市民:「上班之後睡覺之前,吃飯等車回家之後都會(玩手機)。」西安市民:「現在好像真的玩手機的頻率大家都很高,通訊這麼發達,大家好像離了手機和網絡,就是有些很不適應。」那「低頭族」如此高的手機上網和接聽使用頻率,電磁輻射也隨之增大嗎?
  • 有了避雷針(接閃器)還需要安裝其它的防雷措施麼
    它分為靜電感應雷和電磁感應雷。十七世紀中葉,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通過風箏試驗,證明雷擊就是一個劇烈放電過程,並隨後發明了最初的避雷針。隨後的200多年,人類對雷電的認識更加深刻。人們明白了,雷電如果短時間劇烈地直接作用在建築物或者導體上造成了破壞,這種雷擊叫直擊雷。直擊雷是需要通過接閃裝置(如避雷針、均壓帶等)將雷電引入大地,來避免雷擊作用在建築物或者人身上。
  • 專家:手機貼能擋96%電磁波純屬「忽悠」
    手機聽筒貼上一個金屬的貼紙,就能屏蔽電磁輻射?眼鏡片上鍍有專用膜後,就能隔離電腦輻射?以往,「防輻射」產品主要集中在孕婦用品市場,目的是為了呵護 「準媽媽」肚裡的寶寶;可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品聲稱能「防輻射」,瞄準的消費者群體也從孕婦向所有人群擴張。記者調查這些「防輻射」產品發現,大多數沒有 相應的國家標準,而所謂的防輻射效果也玄之又玄。
  • 隱蔽式褲袋解決手機電磁波輻射問題
    隱蔽式褲袋解決手機電磁波輻射問題 2006-07-07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記者  蘇鐵鷹)隨著手機在中國城鄉的迅速普及,電磁波輻射帶來的耳鳴、頭暈等不適反應逐年增多
  • 四種有效的LED路燈雷擊保護方式
    慧聰LED屏網 雷擊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傳導雷     遠處的雷電擊中線路或因電磁感應產生的極高電壓,由室外電源線路和通信線路傳至建築物內室內的電氣設備。    (2)雷電流產生強大的電磁波,在電源線和信號線上感應極高的脈衝電壓。     (3)雷電流流經電氣設備產生極高的熱量,造成火災或爆炸事故。     3.感應雷     雲層之間頻繁放電產生強大的電磁波導致共模和差模幹擾,影響電氣設備運行。
  • 感應雷擊的災害及防範措施
    雷擊破壞的主要原理是由空中雲團對地表或雲團間形成的強大電位差突然放電而產生的十至一二百千安的衝擊電流而形成瞬態過電壓波,可以擊穿設備的絕緣層,給那些沒有避雷設施或防雷裝置不好的建築、設施、裝備等造成破壞。所以,雷電災害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稱為"電子化時代的一大公害"。 今天天津眾納科技防雷的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有關雷擊災害之感應雷的安全防範分析。
  • 手機貼能擋住96%電磁波?
    手機貼能擋住96%電磁波?> 2011年07月19日 00:01作者:李晶編輯:李晶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泡泡網手機頻道
  • 貴州平塘射電望遠鏡FAST發現43顆脈衝星 張仲設計防雷系統守護...
    它歷經22年於2016年正式建成啟用,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至今,FAST望遠鏡已經發現43顆脈衝星,為我國天文觀測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在建設中的FAST射電望遠鏡,兩千多個促動器地錨基礎相互連接後將組成防雷綜合地網。FAST望遠鏡所在的雲貴高原是我國的雷電多發區,這裡的全年雷暴天數是北京的近兩倍,平均雷電強度是北京的3倍以上。
  • 手機電磁波會致癌?腫瘤科醫師破解
    核心提示:關於手機電磁波致癌的傳言層出不窮,電磁波真的會致癌嗎?專家指出,現今關於手機致癌與否的論述,大多是根據流行病學研究報告而來。然而,這些研究,通常是回溯性且伴隨許多幹擾因素,無法確認其因果關係。
  • 雷電的形成、危害及防雷接地原理
    當直擊雷發生以後,雲層帶電迅速消失,而地面某些範圍由於散流電阻大,以致出現局部高電壓,或者由於直擊雷放電過程中,強大的脈衝電流對周圍的導線或金屬物產生電磁感應發生高電壓以致發生閃擊的現象,叫做「二次雷」或稱「感應雷」;其三是「球形雷」,球形雷是球狀閃電的現象。
  • 勝利油田配電線路雷害分析及防雷措施
    本文通過對歷年來油田電網遭受雷擊的情況進行分析,對勝利油田輸配電網的供電線路雷擊過電壓和防雷方式的選擇進行研究,找出雷害事故頻發的原因,提出適應油田電網線路特點的防雷措施和方案。勝利油田電網是一個特殊的電力系統,電網最高電壓等級為220kV,送電電壓以110kV 為主,35kV為輔,配電電壓為6-10kV。
  • 專家稱雷電次聲波導致四歲女童死亡
    昨天上午,浙江省防雷中心的雷電專家趕到小女孩的家和醫院,調查這起雷電致人死亡的原因。「基本上跟之前判斷差不多,是雷擊時造成的次聲波引起人體共振,導致了小女孩的不幸。」浙江省防雷中心副主任張衛斌說。整件事情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調查研究、仔細分析,省防雷中心說,最終結論暫無法公布。
  • 防雷基礎知識——名詞解釋
    雷電感應 雷電放電時,在附近導體上產生的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它可能使金屬部件之間產生火花。  雷電波侵入 由於雷電對架空線路或金屬管道的作用,雷電波可能沿著這些管線侵入屋內,危及人身安全或損壞設備。  雷擊電磁脈衝 作為幹擾源的直接雷擊和附近雷擊所引起的效應。絕大多數是通過連接導體的幹擾,如雷電流或部分雷電流、被雷電擊中的裝置的電位升高以及磁輻射幹擾。
  • 手機電磁波對兒童的危害更大
    現在已經是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每個人手上都有一部或者兩部智慧型手機,而人們也已經把手機納入每天必備的用品,很多人片刻都離不開手機,甚至已經成為一種依賴,就連孩子們也都非常喜愛手機,2、3歲的孩子都可以用手機玩遊戲,看來手機有的時候比家人更重要,地鐵上、公交車上到處都是低頭一族,自己顧自己,旁若無人。
  • 躲在汽車裡防雷擊靠譜嗎?
    那麼,問題來了:汽車為什麼能防雷,它真的是躲避雷擊的理想之地嗎?從《TopGear》的這個實驗可以看出,汽車確實是「不怕」雷擊的,車內的乘客更不會受到傷害。 這是為什麼呢?有關專家指出,這跟「法拉第籠」效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