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讀書第441天
閱讀書籍:《複雜之美》
作者:【美】約翰·H·米勒
翻譯:潘麗君
閱讀範圍:P043——P069
第三章第四章很短,但不好讀。
咬牙讀完有點兒懵,輸出筆記後會清楚一些,再讀一遍,就明白很多了。
我讀書的方法不聰明,僅供參考
蜜蜂如何讓蜂巢溫度恆定的?
經濟學家喜歡「代表性主體」,因為這種假設簡化了模型,可以簡化了千萬名個性獨特的消費者,這種方式只要在個體行為處於平均狀態,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在複雜系統模型中是否也適用呢?即異質性重要麼?
作者用蜜蜂來舉例。蜜蜂想要讓卵長成幼蟲並最終變成蜜蜂,蜂巢的溫度就必須保持恆定(約34.44攝氏度),但自然界的溫度是變化的,蜜蜂有沒有空調,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工蜂會通過兩種行為來控制蜂巢內的溫度。當溫度過低時,工蜂會尋找其他的蜜蜂聚集,迅速煽動翅膀產生熱量;如果溫度過高,工蜂就會讓蜂群疏散,並煽動翅膀形成氣流,從而降溫。
蜂巢的溫度取決於工蜂的行為,但蜂巢內並沒有中央控制中心,所有的決策都是依靠蜜蜂個體決策和行為。事實證明,蜜蜂表現出的行為是由基因自動設定的值來決定的。那麼蜂巢內的溫度平衡是個體受益於同質性的結果呢,還是異質性的結果?
如果是同質性的,那麼工蜂被設定的理想溫度是想相同,那出現的情況就是溫度低於設定時,蜜蜂會同時聚集,溫度高於設定,蜜蜂會同時疏散。那麼這就不是一個溫度恆定的蜂巢了,而是經歷波動又實現動態平衡的過程。
如果是異質性的,每隻工蜂都本能地具有不同的理想溫度設定值。當溫度下降,低於某一部分蜜蜂的理想值時,這一小部分會聚集在一起產生熱量,然後隨著溫度漸漸升高,會有越來越多蜜蜂加入。最終,這個異構策略使得蜂巢內部溫度只經歷了一個小幅波動就恢復了平衡。
異構性的蜜蜂更適應蜂巢的需求,也更有利於孵卵的成功率。所以,在現實情況中,母蜂在繁殖期會分別與8-20隻來自於其他蜂巢的蜜蜂交配,這樣可以繁殖出好幾種基因的工蜂,來保證蜂巢具有異質性。
之前在讀組織機構的書時,也提到了組織內部必須要有不同的聲音,而不是所有人都統一到匪夷所思,這樣才不會在面臨變化時無法應對大幅度的波動。
社會運動是如何發生的?
如果市場上的交易員,都是同質性的,就會導致一些不尋常的市場行為。那就是一旦市場信息有變化,在同一個時刻點所有的交易員都會開始買入,從而引發需求暴增,價格也隨之飆升。價格上升後,信息開始發生變化,然後出現一個時間點,所有交易員不約而同開始賣出,導致價格暴跌。這跟蜂巢內的情況是一樣的,同質性的結構會讓市場出現劇烈的價格震蕩。異質性的主體才能使的穩定市場的形成。
社會運動的形成也是一樣的。如果把每100人設定為一個敏感級別S人,如果某個人發現了S參與了某項運動,他就會加入。如果有外部勢力想要煽動一場運動,需要多少煽動者才能發起一場運動呢?
如果一百人的敏感度是一樣的,假設為50,如果煽動者的數量低於50,就不會有人參與運動;如果高於50,那所有人都會參與運動。那麼在同質化的世界裡,想要發起要一場運動,那煽動者至少要佔到人口的一半,一場運動才能全面爆發。
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人口是高度異質性的,100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敏感度。如果從1-100排序,假設這100個人分別為一個級別,那要煽動多少人才能催生一場運動呢?答案是1。因為只要有一個煽動者就可以發動另一個,隨後機會再加入兩個,這種漸進式的模式最終會讓所有人都加入進來。
這兩種情況都有存在著關鍵的臨界點,低於臨界點,沒有人參與;高於臨界點,人人參與。兩種類型最大的差異也來源於臨界點。
無論是社會運動還是蜜蜂蜂巢溫度,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潛在的巨大差異會對結果產生影響。不同之處在於,蜂巢系統是由消極反饋主導的,從而產生漸進性回應從而穩定系統;社會運動,主要是積極反饋和漸進反應像滾雪球一樣,引發越來越大的變化。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上有過的各種革命運動,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也是先發起一小部分人,然後逐漸擴大。
雖然蜂巢和社會運動的反饋機制不一樣,但兩種模型都在提醒我們不要認為平均行為具有典型意義。在蜂巢內同質性越高,則穩定性越低,在社會中同質性越高,則穩定性越高。
商業政策往往會影響系統中的異質化水平,從而決定系統的行為。所以異質性在市場中應該被鼓勵,讓不同規模的交易算法在市場上相互競爭。
如果想要讓社會處於穩定狀態,那麼就要保證人口的同質化以及臨界點相對較高,這樣才可以儘量大事化小,抑制過多的社會運動,維護社會穩定。
以上,是我今天讀書所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