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開往衢州的高鐵不過兩小時。眼下,也許正是去這座1800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旅行的最好時候。
衢州,廿八都古民居雕飾精緻的門楣 本文除署名外均為 翁欣 圖對衢州的最初印象來自於《聊齋志異》中「衢州三怪」的故事。
衢州作為交通要道,歷來多戰事災荒,當地人又比較崇神信鬼,因此多神怪故事。其中一些,就被神怪收集者蒲松齡聽到後寫入書中,後廣泛流傳。
鐘樓是位於衢州城中心的標誌性建築,在蒲松齡的「衢州三怪」故事裡,那個有著碩大腦袋的「獨角怪」,就棲居在鐘樓上:「傳聞衢州夜靜時,人莫敢獨行。鐘樓上有鬼,頭上長角,象貌獰惡,聞人行聲即下,人駭而奔,鬼亦遂去……」所以那時的人們,夜裡絕不敢走在鐘樓底下。
衢州古城牆之大南門(禮賢門)而今,衢州鐘樓是「北門歷史街區」的核心。石板鋪設的鐘樓巷人來人往,早已沒有「獨角怪」蹤影。鐘樓共三層,基座下開有四個洞門,代表「四省通衢」之意。
上到二樓,登高眺望,周邊古蹟趙抃祠、四角門廳、孔氏民居等盡收眼底。三層樓閣上懸有大鐘,在過去報的是晨昏時辰,街巷平安。
衢州學院藝術系的教師徐明所繪「衢州三怪」:獨角怪、鴨怪和白布怪除了鐘樓上的「獨角怪」,蒲松齡書中的另外兩怪,則是縣學塘(地名)會把人捲入水中的「白布怪」,和蛟池塘發出恐怖叫聲的「鴨怪」。此三個妖怪過去曾鬧得衢州城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後來,他們被衢州府城隍尉遲恭(敬德)收服。
因為鎮妖有功,衢州的百姓將尉遲恭的畫像貼在了門上。久而久之,尉遲恭就變成了傳統文化中可以驅鬼避邪的中華門神。衢州境內至今仍流傳著《尉遲門神收三怪》的故事。
唐初著名武將尉遲恭,不但是傳統文化中「門神」的原型,他與衢州的淵源很深。歷史上他曾經做過衢州的縣令,不但降服了城裡的妖怪,他也是衢州城牆最早的建造者之一,衢州城門的城磚上,還刻有尉遲恭的名字。
後世所繪尉遲敬德形象,以及他在門神中的形象 資料 圖衢州是有城牆的,來之前我並不知道。
僅在主城區漫不經心的信步閒逛中,便路過了四個城門,這時,才意識到衢州的城牆在即便全國範圍來說,都是保存較好的。
古時,衢州城牆長6500米,現在斷斷續續還剩一千多米。衢州城牆原有六座城門,除了北門現已經不存,東、西和南面的五個城門都還有遺址留存。和城牆一起保存下來的,還有南門外的南湖、北門外的鬥潭,在過去,它們曾是護城河。
衢州城牆保存最好的一段,位於古城正南面的大南門,官名「禮賢門」,沿著坊門步行街走到底就是。如今,這裡也是免費的城牆遺址公園。
衢江邊的小西門遺址大南門的城牆可以登臨參觀,從兩邊寬敞的馬道走上去即可。平常來城牆上漫步的人不少,在此可以一覽城內城外的風景。
衢州的城牆,西面臨江,三面設護城河。最重要的城門,當屬位於正西面的水亭門。它還有一個官名叫「航遠門」。因為過去城門外是著名的港口碼頭,來自四省的貨物皆集散於此。進城後的水亭街,便是南來北往商賈雲集之地,三教九流,熱鬧非凡。
衢州城沿衢江而建,水亭門是由水路進出衢州城的必經之地。過去的人們若走水路,通過衢江順水而下,可以來到杭州,再通過京杭大運河,就能直抵京城。
水亭門邊的天妃宮,戲曲演員正在排練越劇。水亭門還是衢州地域歷史文脈的象徵。現存的三街七巷,以水亭街為核心,周圍散布著周宣靈王廟、天妃宮、神農殿、天王塔,進士第等歷史古蹟,是衢州城保留最完整,最能體現古城風貌的歷史街區。
水亭門外佇立著一組名為「迎聖入衢」的銅鑄雕像,表現的是當年衢州官員在碼頭迎接曲阜孔氏族人的場面。衢州被稱作「南孔聖地」,是因為衢州有一座孔廟,屬於家廟,其重要性不亞於曲阜孔廟。
衢州孔廟號稱「南宗」。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趙構舉朝南遷,建都於臨安。當時,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孫孔端友率領著部分族人,一起攜帶著家傳寶物——孔子夫婦楷木像,隨高宗南下。後來,在他們在衢州定居,並按曲阜孔廟的形制,在這裡創建了家廟。
當年,另有部分孔氏族人沒有南遷的,仍留在山東曲阜。於是,孔氏後裔從此就分為南北兩宗。如今,提起「北宗」的曲阜孔廟,世人皆曉,但位於衢州的「南宗」孔氏家廟,卻鮮為人知。
衢州孔氏家廟位於古城東南面的小南門遺址,如今隱藏在一座街心公園裡。過去衢州城裡的人,要去圍棋仙地爛柯山,就從小南門出城。因為爛柯山是仙人居住之處,所以小南門也叫「通仙門」。
圍棋源於中國。相傳衢州城外的爛柯山是圍棋的發祥地,其中隱含一個著名的神話傳說「王質遇仙」的故事。
「王質遇仙」的傳說,最早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述異記》。後《水經注》亦有記載。晉時,有一叫王質的樵夫到衢州郊外的石室山砍柴,見二童子下圍棋,便坐於一旁觀看。一局終了,童子對他說,你的斧柄爛了。樵夫大驚,回到村裡才知已過了數十年,村裡同輩的人都已不在人間,原來他看的是仙人下棋。
爛柯山青霞洞內安放著巨大圍棋盤正所謂,「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因為這個神話故事,後人把石室山稱為爛柯山,「爛柯」兩字也就成為了圍棋的別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話用在爛柯山是極好的。爛柯山確實不高,主峰海拔164米,只能算一個小丘。人們來到爛柯山,主要是去看山頂上那座「天生石樑」的。
走進爛柯山,遠遠就可望見一座雄偉壯觀的石橋橫臥於山頂,鬼斧神工。石橋長30多米,寬20多米,是世界上丹霞地貌中最大的「天生石樑」之一。
從下仰望,見巨大的石橋,置身其中,橋下則是一個天然巨洞。因為這裡是仙人對弈之處,所以被道教列為「三十六洞天」之一——「青霞第八洞天」。
洞口南面有一石亭,叫「日遲亭」,就是當年王質看棋看得斧柄都爛掉的地方。
石樑下的地面上,近些年刻出一個大棋盤,強化了遊人們對於傳說的想像。棋盤上放著用漢白玉與大理石製作的黑白棋子,每個淨重兩百多斤,要幾個人才能搬動。
聽到本地人自豪地說,中日圍棋的九段高手們,無人沒來過爛柯山。國內那些專業棋手,在快要升段的時候也會來這圍棋祖地朝拜一下,以讓自己沾點仙氣。
作為古代「文人四藝」之一的圍棋,在衢州頗受歡迎。衢州舉辦高水準的「爛柯杯」圍棋比賽至今已經有十多年歷史。城裡的棋院和圍棋培訓班很多,就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會下幾手棋,圍棋文化已經成為了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烤餅,烤餅因為在杭州吃過餘記烤餅,從此記住了「一座衢州城,半城烤餅香」這句廣告詞。
來到衢州,果然這裡烤餅店遍布大街小巷,雖然不至於「五步一攤,十步一鋪」,不過衢州城內,百米之內必有一個烤餅爐在冒著香氣。
衢州烤餅在當地流傳歷史悠久,已難追溯其根源。據說當年南遷的孔氏族人,就是因為在衢州吃了香噴噴的烤餅,捨不得走,於是從此在衢州安了家。當然,這種說法是較不得真的。
現在衢州街頭的烤餅店,大多是由過去的路邊攤升級而來,不過十幾二十平米的鋪子。烤餅店裡的菜單一般很簡單,通常只有「大」或「小」,「辣」或是「不辣」的選擇。烤餅一般是五花肉和香蔥餡兒的,大的足夠一頓飯量,所以還是小烤餅的點單率高。
食客點單完成後,只見烤餅師傅麻利地將揉好的麵團,揪下一塊,包入調製好的豬肉餡和蔥花,封口後沾水按平。接著,會依據烤餅的辣與不辣撒上黑,白芝麻,然後迅速的將餅一個個貼入特製的炭爐壁上,烘上幾分鐘。待炭火將餅烤到吱吱流油,烤餅師傅便用鉗子將餅夾出,裝盤上桌。
衢州小烤餅配水晶糕一個個鼓著熱氣、透體金黃的烤餅端上桌,一口下去,撲鼻的肉香與蔥香,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咬下一口。好吃的烤餅講究的是皮薄料足,肉餡肥瘦相間,吃起來外脆裡嫩,香而不膩。
衢州街面上的烤餅店有數百家,除了對於遊客來說比較知名的「餘記烤餅」,那些藏在街巷裡的烤餅店也都非常不錯。比如楊家巷「全旺烤餅」、蛟池街的「水仙烤餅」、鬥潭的「徐記烤餅」、新河沿「大叔烤餅」、獅橋路的「詹記烤餅」等,每家各有特色。
我觀察了下本地人,大多10個、20個一買,有人帶走,也有人坐下來堂吃。堂吃會搭配一碗水晶糕。排在我前面的一個本地人,買了30個,說是帶給家人,結果拿到手後自己先迫不及待吃起來,說烤餅還是得趁熱吃,等拿回家,味道要打折扣的。
龍遊石窟:難以破解的千古之謎龍遊石窟位於衢州市龍遊縣,是一處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的大型地下建築群。上世紀九十年代,幾個當地農民為了捕魚,抽乾村中一個無底池的水,意外發現了這個地下石窟群。於是,龍遊石窟開始為世人知曉。
至今沒有一處古文獻提到過這座地下城市,更別說它建造的方式。有關其開鑿年代、開採人、用途等疑團眾說紛紜,成為難以破解之謎。
根據今日探測技術,衢江北岸兩公裡處的地下,分布著至少三十多個洞窟,目前,政府只開放其中五個供遊人參觀。石窟的入口都在高處,遊覽路線是,先從五號洞窟開始沿階而下,直達各個石窟深處,最後從一號洞口出來。
龍遊石窟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參觀過程還是比較震撼的。每個石窟都有數十米深,大小不一,洞廳面積從幾百到幾千平米不等。各個洞窟呈倒鬥矩形狀,一面陡峭,一面按約45度角傾斜,巨大的空間裡只有幾根粗大的石柱支撐著洞頂。洞壁以及石柱上有整齊的鑿痕,如魚脊般排列。
在古代並不發達的科技水平下,能夠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確實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而石窟本身的觀賞性倒在其次。
一號洞窟,洞內上方有馬、鳥、魚三種動物組成的摩崖壁刻。這是已發現的幾個石窟中唯一的窟內巖畫,專家指出,三種圖案分別代表海、陸、空,可能源於先民的圖騰崇拜。
龍遊石窟無文字記載,分析起來比較困難,於是就有了現在的諸家之說。
關於石窟的來歷,有說是古代採石場,有說是被廢棄的皇家陵寢工程,有說是越王勾踐地下練兵處,還有說與先秦時期的姑篾王國有關,甚至還有觀點認為石窟為外星人所建……每種說法都遭到不同程度的質疑,所以至今仍無定論。
廿八都古鎮:遺落山中的秘境作為中國丹霞地貌的代表,浙江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2010年入選)江郎山,是衢州知名度最高、遊客也最多的景區。
江郎山主體為三個高聳入雲的巨石,傳說是古時候三個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頂後化為巨石而成,因此得名,和那個「江郎才盡」的故事沒什麼關係。
若不攀登難度較高的「郎峰」峰頂,遊完江郎山「三爿石」,「一線天」,半天時間足夠。剩下時間,還可以去廿八都古鎮一逛,江郎山景區門口有去廿八都的旅遊接駁車。
廿八都的前身是一處軍事古驛站,深藏在衢州仙霞嶺的高山深谷之中。由於位置特殊,處於浙閔贛交界處,有「雞鳴三省」之說。這裡和江南其他著名的水鄉古鎮有著不同的風格,秀麗中帶了幾分神秘。
丹霞地貌的江郎山關於廿(nian)八都,這個看起來有點奇怪的名字,有必要解釋下。北宋期間,朝廷將浙南的這片區域劃分為44個「都」,此地排行第二十八,所以叫廿八都。當地人叫「念八都」。現在衢州境內還能找到「四都」、「八都」、「卅二都」這樣的地名。
來到廿八都,就需要介紹下仙霞古道。仙霞古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長120公裡。
這條最初具有軍事功能的古道,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往來閔浙的商旅要道。廿八都作為由閔入浙的第一站,彼時每天都有南來北往商隊,廿八都迅速成為仙霞古道上最繁華的古商埠。
頻繁的商貿往來,同時伴隨著大量移民人口的遷入,使這裡逐漸發展為一處充滿移民文化的古鎮。
廿八都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個擁有百家姓氏的古鎮,和名副其實的「方言王國」。這個三千多人口的小鎮上,有著130多個不同的姓氏,9種主要方言被廣泛使用。
廿八都的土地公和土地婆探訪廿八都,首先不能錯過的就是當地的傳統民居。36幢保存完整的的古民居,11幢公共建築,錯落有致保存在長條形布局的小鎮中,沿著山谷間的楓溪鋪展,形成了一條近兩公裡長的潯裡老街。街上布滿了商行店鋪、飯館客棧。
鎮上建築風格的多樣性讓人印象深刻。行走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徽式馬頭牆、浙式屋脊、贛式的簷櫞、閩式土牆,多省的建築風格交織在一起。甚至還有一些巴洛克風格的西式建築,而細節處的裝飾圖案卻是麒麟、蝙蝠等傳統紋樣。
這裡還有一處重要的建築特色,就是大多數古民居都有雕飾精緻的門楣。門楣多為樓閣式,上面雕有福祿壽,八仙各種吉祥圖案。這裡的各家各戶,似乎都喜歡在門面上刻意講究,以顯示自家的地位和富有。
廿八都鎮上的西式建築,裝飾圖案則是傳統式樣來到廿八都,可以走一走楓溪橋,參觀鎮上最精美的建築「文昌閣」。這裡還有一座過去的軍營——「浙閩楓嶺營總府」。老街上的錢莊、藥鋪、洋貨店鱗次櫛比,走累了,就臨街找家茶社坐下,泡一杯「江山綠牡丹」,搭配一碟當地的「銅鑼糕」。
比起去過的其他江南古鎮,廿八都慢腔慢調的生活,還有某種「文化邊城」的氛圍,讓人久久惦念。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