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筆下最可怕的故事?獸首人身的「野狗」,是對人性泯滅的控訴

2021-01-10 騰訊網

對於那些有幸拜讀過蒲松齡先生筆下《聊齋志異》的讀者朋友們來說,或許大家都對聊齋當中講述的《野狗》頗具印象吧?《野狗》這部聊齋當中的短篇故事,一直以來都被後世人稱作是蒲松齡先生筆下最可怕驚悚的故事,沒有之一,就像標題敘述的那樣,簡單「野狗」二字,卻能極具形象地把當時殘害平民百姓的官兵的殘惡面貌烘託出來。

之所以會在題目當中提到「對人性泯滅的控訴」,那完全就是《野狗》這篇故事想要表達的主旨。這篇故事一開始就講述了殺人如麻的社會背景,緊接著就是隨之而來、接踵而至的死屍復活的恐怖景象。其實如果大家看過一些恐怖片或殭屍片的話,那完全可以試想一下當時《野狗》開頭所烘託的這種場景,真的是倍感驚悚,直讓人後背發涼。

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一絲絲後背發涼的感覺,緩緩走進蒲松齡先生在《聊齋》十二卷中第一卷的《野狗》故事當中,去身臨其境的體驗一下當時社會背景下,官兵和人民之間的對抗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看,看官兵究竟有多麼的面孔猙獰、慘絕人寰,而平民百姓又是多麼的可憐無助……

《野狗》故事濃縮,滿眼的悲劇悽慘

「官逼民反」是眾多古代文學小說題材習慣圍繞的一種主題,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是封建君主專制社會,典型的「人治」、「家天下」,由專制皇帝高高在上的統治著全國人民,而官兵就像是皇帝管理和控制平民百姓的一種工具,與其說是工具,其實倒不如說是「沒有半點思想的行屍走肉」。往往在官兵管理人民的這個過程中,便會發生以官逼民反為中心的各種矛盾。

《野狗》所講述的正是一種「官逼民反」,在一場叛亂之後,一位名叫李化龍的鄉村男人依靠躲在亂世當中逃避追殺,原本李化龍完全可以依靠這種方式逃避官兵對他的追殺,但在躲避途中卻遭遇了以吸食人腦精髓為生的妖怪,就是我們這篇故事提到的「野狗」。遇到妖物的時候,李化龍慌亂萬分,不過好在最終打退了野狗,成功逃脫。

就是這樣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卻強有力且直觀的控訴著泯滅的人性,看不懂故事的讀者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這不就是李化龍打退一條野狗(妖物)的故事嗎?篇幅這麼短,從哪裡能看得出來是對人性的控訴呢?道理其實真的很淺顯易懂,雖然篇幅短小,但確實驚駭,給讀者展現的是一種有驚無險的感覺,因為最終是人戰勝了妖,所以乍一看毫無任何思想營養價值。

只是我更希望的是,所有讀者朋友能夠回歸到蒲松齡先生創作《聊齋》時的背景上,畢竟任何一位作者在他的文字當中都有著某種思想上的憧憬和嚮往。簡而言之,大家不要只看故事,應該透過故事看本質,蒲松齡先生究竟想表達什麼思想?

獸首人身的野狗,不正是狗官狗兵嗎

故事結尾,李化龍憑藉著自己的勇猛和智慧最終將野狗擊敗,可大家注意到野狗逃之夭夭時候的慘象了嗎?直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當時故事當中結尾是這樣描述的:

「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銳,長四寸餘。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李化龍和野狗打鬥半天,最終大獲全勝,野狗逃之夭夭之前,即使已經展露出了大敗的跡象。野狗逃走之後,經過一番打坐的李化龍不但沒有繼續驚悚下去,反倒精氣神倍棒,雖說體力有過半消耗,但李化龍的精神頭卻很足,畢竟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將這妖怪擊退,著實讓人感到精神振奮。

李化龍走過去一看,在野狗吐在地上的一灘血裡,有兩隻四寸長的牙齒,這也算是李化龍打敗野狗的戰績了吧!隨後李化龍撿起這兩顆狗牙,帶到村裡給鄉民們看,圍觀的老百姓卻並不知道這兩顆牙到底是什麼東西。就是這樣簡單的故事,如果不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的話,確實也只是圖了看個熱鬧,啥也看不出來。

我們姑且結合一下前文的「不義之惡人,無可畏懼,野狗耳,當拳打跑之!」可以確切的告訴大家,《野狗》這篇故事當中,根本就沒有具體的字眼描述官兵和百姓的鬥爭,全篇幅都在描寫著「李化龍如何將野狗這妖物擊退」的情節過程,這可倒好,前文竟然自相呼應「不義之惡人」和「野狗耳」,大家到這裡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呢?

好了,話說到這裡,蒲松齡先生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那吸食人腦髓的野狗,其實正是那些為官不廉的狗官和狗官下面欺軟怕硬的狗官兵們。再加之故事當中對野狗的描述是「獸首人身」,那條野狗被李化龍擊中嘴部之後,竟然發出了貓頭鷹一般的慘叫,而且順時用手捂住了受了傷的嘴,很明顯這就是對人的生動描述,但在這裡卻放到了野狗的身上。

開篇的大兵,遇到的野狗,遙相呼應

上面我們提到了,故事開頭所講述的是:鄉民李化龍為逃避路途遇到的大兵,於是便躲在死人堆裡,等到那些大兵從他身邊走過,李化龍方才敢露出頭來繼續行走。「於七之亂,殺人如麻」是這篇文章起筆的字眼,我不知道作者一開頭便如此一反常態的進行描寫,意圖如何?而且作者也沒有交代,開頭場景中提到的死人堆,究竟是何人造成的?

鄉民李化龍為何會在遇到大兵的時候,毫不猶豫的躲藏到死人堆裡以矇混過去?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都已經把罪惡的源頭指向了李化龍躲在死人堆裡想要躲避的大兵們。所以據我個人猜測,開頭場景當中提到的漫山遍野的死屍,正是大兵鎮壓的農民起義運動,而李化龍正是農民起義當中的一員。

作者以「殺人如麻」作為開篇之筆,實則表達的作者蘊藏在文筆當中的憤恨之情。通過上面的這些理解鋪墊,我們緊接著就更順暢的能夠通暢全文了,作者想要通過野狗這篇文章表達自己怎樣的思想!鄉民李化龍只是普天之下平民老百姓的代表之一,一開始貪生怕死的面目,到最後鼓起勇氣反抗鬥爭的精神,實則最直觀的展示了作者的心理變化。

故事當中描寫到:缺頭斷臂,然而屍體能言語站立。大家是不是覺得有些過於荒誕不經了,可當時的情景就是如此,雖然作者在描寫這一慘狀的時候採用了過於誇張的手法,但越是誇張越能夠反映出當時的黑暗剝削社會背景之下平民百姓對官兵們的憤恨。緊接著,文章的主體對象野狗跑出來了,先不去討論野狗和李化龍之間鬥爭的故事。

我們要想的問題是:在死人堆裡,為何會突然出現食人腦髓的野狗?作者又想藉此來表達什麼主旨意圖呢?這道題是不難理解,作者同樣是想借用食人腦髓的野狗來突出當時平民百姓們的慘狀,大概意思就是「死後都不得安寧」。正是因為生前遭到官兵們的壓榨和剝削,死後同樣會受到野狗的欺凌,這樣人狗不如的生活放在當時的平民百姓身上。

通篇描寫的各種景象加起來,綜上便很直接的突出了開篇「群屍起立控訴」的主題,這才是作者悲憤之情想要突出的地方。

亮郎說

堆積如山的死屍屍體,為何會在一瞬間死而復生、群屍起立,作者只想表達的是「不義之惡人,無可畏懼,野狗耳,當拳打跑之!」通篇故事其實慣用的手法就是暗喻,野狗不僅僅是野狗,獸首人身的皮囊之下,更是那些吸食人血、壓榨人身的古代官兵,作者借野狗這個名詞,實則想要表達「在黑暗的時代背景下,對老百姓進行報復的官兵的血淚控訴」的主旨。

官府組織的官兵所到之處,只要有生命存活,那便是屍橫遍野、寸草不生的荒蕪悽慘景象。還是我在中篇提到的那一句,活著被欺軟怕硬的官兵欺負,直到死也不得安寧,也會受到食人腦髓野狗的掠食。當時時代的平民百姓,其實活的就是這般模樣,蒲松齡先生想要凸顯的主旨,正是於此!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蒲松齡為何多次寫到「於七之亂」?它究竟是什麼
    再來看蒲松齡,第一次於七起義時,他已經8歲,第二次於七起義,他22歲。 有一則流傳很廣的和蒲松齡有關的愛情故事說,蒲松齡22歲時躲避「於七之亂」,在一個小山村,和年僅十六歲的陳淑卿相遇、相愛,結為夫妻。半年後回家,他們不合法的婚姻遭到父母反對,陳淑卿被迫離開蒲松齡。
  • 《聊齋》中的狐仙為什麼偏偏喜歡書生 揭蒲松齡筆下的「動物世界」
    仔細閱讀原著,你會發現《聊齋》的世界既是作者蒲松齡的內心世界,又是人性的世界,也是充滿宿命的世界。那些「狐狸精」小姐姐們不過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託手。 的確,蒲松齡在當了四年貢生後就與世長辭了。幸而留下了故事會合訂本《聊齋志異》,讓後世人記住了他,也知道了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狐狸精」!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蒲松齡故事裡的男主人公多是懷才不遇的貧困書生,這裡有作者的影子,也是他的內傷。在文學天地裡,蒲松齡就是自己的主人,可以隨意勾畫、纂改已經既成事實的的人生,將現實中鬱結的憤懣都借著筆端抒發。
  • 《屍變》在蒲松齡的筆下真的只是無頭尾的鬼故事嗎?
    許多的人在讀這篇故事都感覺這不就是一個鬼故事嗎?很難想像出來故事的含義,這只是用細膩的筆法寫出了一篇鬼故事,很難找到其中含義的蛛絲馬跡,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成為蒲松齡筆下《聊齋志異》中第三篇的《屍變》真的是無頭無尾的鬼故事嗎?真的毫無表達,只是寫了鬼怪嗎?看到這裡,故事就開始了,屍變,說起這個詞我們就會想到什麼?毫無生氣的人?
  • 從對古埃及神話起源的分析,探討「獸首人身」神系的形成
    古希臘、古印度、古中國神話人物然而,在古老又重要的文明中,古埃及的神話獨樹一幟,具有極為鮮明的特點——主神和絕大部分神明都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也就是「動物化諸神」 (the theriomophic gods),其形象多是獸首人身
  • 《聊齋志異》最恐怖的一篇,活人活不起,死人死不起,還被怪物吃
    《聊齋志異》裡的《野狗》篇,篇幅很短,描繪了一個恐怖至極的片段。 起故事立意之高,設定之奇,仿佛看到了好萊塢狼人大片兒的影子。 哦不,應該是好萊塢大片兒有《野狗》的影子,畢竟蒲松齡的作品要早二百年。
  • 【民間故事】蒲松齡出主意
    實在說,就是聖賢也會有錯,今天就說說蒲松齡先生的似錯不錯的一段故事。 蒲松齡幼年時候的同窗好友,叫什麼名不知道,以後中了進士,放為淄川縣令,上任不到一年,正好兒子將媳婦。過去做個七品縣令,俸祿很低,若沒有「外快」,連兒子結婚的家具也做不起。 他看中了聖人廟裡二人合抱的大柏樹,就砍倒給兒子做家具用了。
  • 圓明園迎第一件獸首回歸,一文看懂它和十二生肖背後的故事
    馬首會在圓明園正覺寺的常設展「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上進行展出,用圓明重光、萬園之園、馬首回歸三個單元,100件文物講述圓明園和獸首的故事。預約參觀:在公眾號「圓明園遺址公園」中訂購正覺寺門票,票價10元。
  • 《暴裂無聲》於無聲中的控訴 抨擊人心與人性的又一佳作
    《暴裂無聲》於無聲中的控訴 抨擊人心與人性的又一佳作《暴裂無聲》是由並馳(上海)影業有限公司、和和(上海)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犯罪懸疑片該片圍繞一個孩子的失蹤展開,講述礦工父親追尋孩子蹤跡的過程中,通過不同身份的人物塑造,延展出中國真實的面貌、冷暖色差的故事。電影全篇給人以沉重的氛圍,配以低沉的音樂讓人更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通過電影情節的轉折和每一個角色的透徹表演,無時無刻不在拷問著人心。看完這部電影最深的感觸就是人心到底能有多麼可怕?
  • 《河童之夏》:可怕的並不是牛鬼蛇神,而是泯滅的人性
    作者通過輕鬆詼諧的動畫片,表達了對人類無聲的控訴,很多時候眼睛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的,真正可怕的並不是牛鬼蛇神,而是人心。01:動畫片的開始,作者就清晰了暗示了自己的思想。02座敷童子唱的那首歌讓我動容:花兒開了,風兒吹了,雪花飛舞,地上的風景都不見了……這麼多年過去,小河童什麼都沒有了,家沒有了,都變成了高樓大廈,父親母親沒了,都被人類所害,甚至只是想找到的同伴。
  • 金庸筆下最單純的大惡人是誰?
    《天龍八部》是金庸作品中人性寫得最好的一部,無人不苦,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南海鱷神嶽老三隻是書中的一個小角色,腦筋不太靈活,可幹出來的事情卻讓人大跌眼鏡,極其忠義,是金庸筆下最單純的大惡人。
  • 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寫的一部文言小說集,它借談狐說鬼,來揭露和批判醜惡的現實社會。 《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首先,它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政治。在蒲松齡筆下,官吏都是一些狼心狗肺的東西,他們無孔不入地刮地皮,為了金錢喪盡天良。席方平的父親被富豪楊某害死,因為羊某賄賂了冥府的上上下下,席方平的父親反而被拘押。為他申冤的席方平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裡面從上到下,都是一些「人面獸心」的官吏,使他們貪得無厭,徇私枉法,胡作非為,這陰司,不過是現實世界的虛幻手法而已。
  • 蒲松齡化身神探,聶小倩披上紅衣,成龍的這部電影夠精彩!
    大家好,今天來和大家來說一下神探蒲松齡的事情。相信大家在今年過完年之後應該都去看這部電影了吧!而且大家對蒲松齡應該也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演蒲松齡的演員就是成龍。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當屬《倩女幽魂》中孤魂聶小倩和書生寧採臣之間的一些惋惜愛情。
  • 文學大師蒲松齡,聰明好學,斐然成章,卻也逃不過官場的黑暗
    文 | 素一提到蒲松齡,莫言說,我的故鄉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我們村裡的許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傳人。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柳泉」不僅被蒲松齡用作別稱,也是一處因蒲松齡而聞名的地名。在蒲松齡的家鄉,有一孔泉眼,距離蒲家莊東門約有數十米,原名「滿井」。
  • 《三體》的世界浩瀚無垠,對人性的描寫卻能「一針見血」
    很多學文學的人評論說大劉的文筆並不流暢,甚至有些粗糙,但對於我這種並不很在意文筆是否細膩華美的人,大劉筆下造出的恢宏的世界,以及過硬的物理知識真的讀起來有種異常強大的氣勢。看完《三體》整部書的那一刻,除了震撼,我一時間竟不知道說些什麼。
  • 看他們如何對待傷員,簡直可以用泯滅人性形容
    可能提到二戰時期的日本,很多人都狠得牙痒痒,這群沒有人性的東西,簡直與畜牲無異。我們可能是看的日軍對待被侵略國家的軍民時的一些事跡,從而覺得當時的日軍簡直是喪盡天良。如果你了解一些日軍對待自己人的事跡,你就會發現日軍真的已經是泯滅人性了。
  • 蒲松齡是蒙古族人,沒落貴族後裔,其身世比《聊齋志異》還神秘
    蒲松齡直到71歲時才成為貢生,可他一生懷才不遇,直到晚年依然窮困潦倒。蒲松齡成年後,大清朝的統治已日趨穩固,滿清貴族依仗權勢巧取豪奪,身處中小地主階層的蒲松齡在經濟和仕途上都深受壓制。坎坷的遭遇和長期艱辛的生活使已屆中年的蒲松齡逐漸淡漠了進仕之心,也使他對當時政治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朽以及社會弊端有了新的認識,為他今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
  • 從美女蛇到美人魚,東西方故事結局如此迥異
    中國古典文學中有許多與蛇有關的愛情故事,最出名的莫過於《白蛇傳》。相傳許仙在前世救了一條小白蛇,為感謝恩人的救命之恩,白蛇修煉成人,尋找救命恩人並以身相許。許仙和白蛇結婚以後過著懸壺濟世的生活,恩愛無比,這惹惱了法海,法海讓許仙目睹白娘子蛇身的原形,這並沒有阻擋二人的愛情。
  • 同為非洲掏肛獸,野狗比鬣狗更牛?非洲二哥表示不服
    非洲這片大陸保留了地球上最原始的野性,眾多野生動物都靠著自己的獨門絕技在這裡生存。非洲野狗和鬣狗就是其中的一份子。這兩者無論體型還是生活方式都相差不大,還同樣擁有一手靠掏肛虐殺獵物的"絕活"。不過,非洲野狗最痛恨的對象就是鬣狗,一旦看到它們,必然要爭個你死我活。那麼,生活在非洲草原的這對冤家,誰會更牛一些呢?看過動物視頻都發現,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野狗在追著鬣狗跑,真的是野狗更牛嗎?單從策略上來講,野狗確實更勝一籌。非洲野狗是典型的犬科動物,體長在1.5米左右,體重在18-34千克之間。
  • 野狗捕殺羚羊,河馬立馬出手相救,下一秒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野狗捕殺羚羊,河馬立馬出手相救,下一秒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在神秘的非洲大草原上,處處充滿著危機,所有的動物都要時刻提心弔膽的生活,不然稍有不慎,下一秒怎麼死的都不知道,而野狗作為非洲草原上的惡霸,因為種群生活的優勢,使許多動物都聞風喪膽,即便是獅子見了它們也會掉頭就跑。野狗捕殺羚羊,河馬立馬出手相救,下一秒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 四獸首「回家」引出圓明園文物話題(圖)
    在這一天,流失海外140餘年的圓明園海晏堂前十二生肖銅像中的牛、虎、猴、豬四獸首終於齊聚闊別已久的故園,向公眾免費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工作人員近年來在清理圓明園遺址公園時所發現的瓷器碎片、琉璃構件及被燒焦的梁木。展覽定於10月26日結束,之後,四獸首將仍由保利博物館收藏,並在近期內開始全國巡展。  四獸首在圓明園的展出,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於「十二銅首」以及圓明園流失文物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