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有幸拜讀過蒲松齡先生筆下《聊齋志異》的讀者朋友們來說,或許大家都對聊齋當中講述的《野狗》頗具印象吧?《野狗》這部聊齋當中的短篇故事,一直以來都被後世人稱作是蒲松齡先生筆下最可怕驚悚的故事,沒有之一,就像標題敘述的那樣,簡單「野狗」二字,卻能極具形象地把當時殘害平民百姓的官兵的殘惡面貌烘託出來。
之所以會在題目當中提到「對人性泯滅的控訴」,那完全就是《野狗》這篇故事想要表達的主旨。這篇故事一開始就講述了殺人如麻的社會背景,緊接著就是隨之而來、接踵而至的死屍復活的恐怖景象。其實如果大家看過一些恐怖片或殭屍片的話,那完全可以試想一下當時《野狗》開頭所烘託的這種場景,真的是倍感驚悚,直讓人後背發涼。
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一絲絲後背發涼的感覺,緩緩走進蒲松齡先生在《聊齋》十二卷中第一卷的《野狗》故事當中,去身臨其境的體驗一下當時社會背景下,官兵和人民之間的對抗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看,看官兵究竟有多麼的面孔猙獰、慘絕人寰,而平民百姓又是多麼的可憐無助……
《野狗》故事濃縮,滿眼的悲劇悽慘
「官逼民反」是眾多古代文學小說題材習慣圍繞的一種主題,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是封建君主專制社會,典型的「人治」、「家天下」,由專制皇帝高高在上的統治著全國人民,而官兵就像是皇帝管理和控制平民百姓的一種工具,與其說是工具,其實倒不如說是「沒有半點思想的行屍走肉」。往往在官兵管理人民的這個過程中,便會發生以官逼民反為中心的各種矛盾。
《野狗》所講述的正是一種「官逼民反」,在一場叛亂之後,一位名叫李化龍的鄉村男人依靠躲在亂世當中逃避追殺,原本李化龍完全可以依靠這種方式逃避官兵對他的追殺,但在躲避途中卻遭遇了以吸食人腦精髓為生的妖怪,就是我們這篇故事提到的「野狗」。遇到妖物的時候,李化龍慌亂萬分,不過好在最終打退了野狗,成功逃脫。
就是這樣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卻強有力且直觀的控訴著泯滅的人性,看不懂故事的讀者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這不就是李化龍打退一條野狗(妖物)的故事嗎?篇幅這麼短,從哪裡能看得出來是對人性的控訴呢?道理其實真的很淺顯易懂,雖然篇幅短小,但確實驚駭,給讀者展現的是一種有驚無險的感覺,因為最終是人戰勝了妖,所以乍一看毫無任何思想營養價值。
只是我更希望的是,所有讀者朋友能夠回歸到蒲松齡先生創作《聊齋》時的背景上,畢竟任何一位作者在他的文字當中都有著某種思想上的憧憬和嚮往。簡而言之,大家不要只看故事,應該透過故事看本質,蒲松齡先生究竟想表達什麼思想?
獸首人身的野狗,不正是狗官狗兵嗎
故事結尾,李化龍憑藉著自己的勇猛和智慧最終將野狗擊敗,可大家注意到野狗逃之夭夭時候的慘象了嗎?直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當時故事當中結尾是這樣描述的:
「就視之,於血中得二齒,中曲而端銳,長四寸餘。懷歸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李化龍和野狗打鬥半天,最終大獲全勝,野狗逃之夭夭之前,即使已經展露出了大敗的跡象。野狗逃走之後,經過一番打坐的李化龍不但沒有繼續驚悚下去,反倒精氣神倍棒,雖說體力有過半消耗,但李化龍的精神頭卻很足,畢竟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將這妖怪擊退,著實讓人感到精神振奮。
李化龍走過去一看,在野狗吐在地上的一灘血裡,有兩隻四寸長的牙齒,這也算是李化龍打敗野狗的戰績了吧!隨後李化龍撿起這兩顆狗牙,帶到村裡給鄉民們看,圍觀的老百姓卻並不知道這兩顆牙到底是什麼東西。就是這樣簡單的故事,如果不結合時代背景來看的話,確實也只是圖了看個熱鬧,啥也看不出來。
我們姑且結合一下前文的「不義之惡人,無可畏懼,野狗耳,當拳打跑之!」可以確切的告訴大家,《野狗》這篇故事當中,根本就沒有具體的字眼描述官兵和百姓的鬥爭,全篇幅都在描寫著「李化龍如何將野狗這妖物擊退」的情節過程,這可倒好,前文竟然自相呼應「不義之惡人」和「野狗耳」,大家到這裡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呢?
好了,話說到這裡,蒲松齡先生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那吸食人腦髓的野狗,其實正是那些為官不廉的狗官和狗官下面欺軟怕硬的狗官兵們。再加之故事當中對野狗的描述是「獸首人身」,那條野狗被李化龍擊中嘴部之後,竟然發出了貓頭鷹一般的慘叫,而且順時用手捂住了受了傷的嘴,很明顯這就是對人的生動描述,但在這裡卻放到了野狗的身上。
開篇的大兵,遇到的野狗,遙相呼應
上面我們提到了,故事開頭所講述的是:鄉民李化龍為逃避路途遇到的大兵,於是便躲在死人堆裡,等到那些大兵從他身邊走過,李化龍方才敢露出頭來繼續行走。「於七之亂,殺人如麻」是這篇文章起筆的字眼,我不知道作者一開頭便如此一反常態的進行描寫,意圖如何?而且作者也沒有交代,開頭場景中提到的死人堆,究竟是何人造成的?
鄉民李化龍為何會在遇到大兵的時候,毫不猶豫的躲藏到死人堆裡以矇混過去?這一系列的問題,其實都已經把罪惡的源頭指向了李化龍躲在死人堆裡想要躲避的大兵們。所以據我個人猜測,開頭場景當中提到的漫山遍野的死屍,正是大兵鎮壓的農民起義運動,而李化龍正是農民起義當中的一員。
作者以「殺人如麻」作為開篇之筆,實則表達的作者蘊藏在文筆當中的憤恨之情。通過上面的這些理解鋪墊,我們緊接著就更順暢的能夠通暢全文了,作者想要通過野狗這篇文章表達自己怎樣的思想!鄉民李化龍只是普天之下平民老百姓的代表之一,一開始貪生怕死的面目,到最後鼓起勇氣反抗鬥爭的精神,實則最直觀的展示了作者的心理變化。
故事當中描寫到:缺頭斷臂,然而屍體能言語站立。大家是不是覺得有些過於荒誕不經了,可當時的情景就是如此,雖然作者在描寫這一慘狀的時候採用了過於誇張的手法,但越是誇張越能夠反映出當時的黑暗剝削社會背景之下平民百姓對官兵們的憤恨。緊接著,文章的主體對象野狗跑出來了,先不去討論野狗和李化龍之間鬥爭的故事。
我們要想的問題是:在死人堆裡,為何會突然出現食人腦髓的野狗?作者又想藉此來表達什麼主旨意圖呢?這道題是不難理解,作者同樣是想借用食人腦髓的野狗來突出當時平民百姓們的慘狀,大概意思就是「死後都不得安寧」。正是因為生前遭到官兵們的壓榨和剝削,死後同樣會受到野狗的欺凌,這樣人狗不如的生活放在當時的平民百姓身上。
通篇描寫的各種景象加起來,綜上便很直接的突出了開篇「群屍起立控訴」的主題,這才是作者悲憤之情想要突出的地方。
亮郎說
堆積如山的死屍屍體,為何會在一瞬間死而復生、群屍起立,作者只想表達的是「不義之惡人,無可畏懼,野狗耳,當拳打跑之!」通篇故事其實慣用的手法就是暗喻,野狗不僅僅是野狗,獸首人身的皮囊之下,更是那些吸食人血、壓榨人身的古代官兵,作者借野狗這個名詞,實則想要表達「在黑暗的時代背景下,對老百姓進行報復的官兵的血淚控訴」的主旨。
官府組織的官兵所到之處,只要有生命存活,那便是屍橫遍野、寸草不生的荒蕪悽慘景象。還是我在中篇提到的那一句,活著被欺軟怕硬的官兵欺負,直到死也不得安寧,也會受到食人腦髓野狗的掠食。當時時代的平民百姓,其實活的就是這般模樣,蒲松齡先生想要凸顯的主旨,正是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