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各個古代文明的神話起源,絕大部分都是以人為藍本來設計神明。
比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奧林匹斯神系、中國神話時代的盤古和女媧、古印度神話中的毗溼奴神和溼婆神,以及北歐的多神體系等。雖然也有獅象神獸、山精樹怪一類的神祇,但是神系的主體都還是人形,神與人「同形同性」。
然而,在古老又重要的文明中,古埃及的神話獨樹一幟,具有極為鮮明的特點——主神和絕大部分神明都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也就是「動物化諸神」 (the theriomophic gods),其形象多是獸首人身。
本文就試析一下,古埃及原始宗教與神話的起源,並推測下獸首人身神靈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縱向認識世界的過程,誕生了神話體系
◆ 古埃及人認識世界的過程,創造了主神系
早在一萬年至7000多之前,古埃及人為了生存,依託尼羅河流域發展出農耕文明。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有了「努恩」(Nun)神,即古埃及的創世之神,他代表著原初混沌之水。
太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頭。古埃及人認識到了太陽的偉大之處,從而創造出埃及的主神,也就是太陽神「拉」(Ra)。
尼羅河每年都會定期泛濫,通常5月開始漲水,8月水位最高,11月則進入一年之中的枯水期。既會淹沒一些農田,但又會帶來大量肥沃的淤地,對於古埃及的農業生產意義重大。
古埃及人認為這種現象是神跡,於是讓太陽神「拉」,生出了一對兄妹「舒」(Shu)和「泰夫努特」(Tefnut)。其中,「舒」代表著尼羅河枯水期的乾燥,而「泰夫努特」則象徵著泛濫期的溼潤。
農業發展了,吃飽肚子了,人們開始有精力去研究自身所處的天地。讓「舒」神與「泰夫努特」,共同生出了天神「努特」(Nuit)和地神「蓋布」(Geb)。
(代表天的女神「努特」高高在上,又高又大;代表地的男神「蓋布」躺在地下,比較瘦小。這是否說明此時仍然是母系社會呢?)
隨著社會、城市的誕生和發展,人們需要面對的事情越來越多,又再創造出冥王與農業之神「奧西裡斯」(Osiris),負責生命、婚姻生育的「伊西斯」(Isis)女神,代表戰爭、風暴、沙漠等負面事物的「賽特」(Seth)神,以及房屋、死者的守護神「奈夫蒂斯」(Nephthys)。
上述的從主神「拉」一直到「奈夫蒂斯」這九位神明,就構成了古埃及宗教中最為核心的神系「九柱神」。
這可以說是古埃及宗教神話的初始期。而這個時候的神,其「職權」尚比較籠統、混沌,兼有圖騰的性質。
◆ 生產力的發展與細分,衍生出眾神
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衍生出的其他神祇也越來越多,神與神之間的分工也越來越細化和清晰。
比如在小說電影等藝術題材中出鏡率極高的鷹頭復仇之神「荷魯斯」(Horus)、貓頭戰爭女神「巴斯特」(Bast)、狼頭死神「阿努比斯」(Anubis)等。
以及智慧神、真理神、植物神、水神、食物神、狩獵神、生育神、旅行神等等。神職的增加,反映著社會與生產力的發展。
此外,古埃及人是由原來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閃米特人(埃及稱塞姆人)融合而成。閃族人的一些神靈也就被帶到了古埃及的信仰之中。
從閃族後裔古阿拉伯的神話中,就能看到很多古埃及神話的影子。比如多神的信仰、以自然而非以人為神的主體等。
由此可以看出,古埃及神系的逐步形成過程,其實就是古人類生產力提升和智力開化、文化發展的忠實寫照。
橫向地域徵服和兼併,派生出神的分身
作為世界第一長的河流,尼羅河所流經的區域也是一塊狹長的地形。大大小小的城邦(古埃及稱作諾姆)就分布在它的沿線流域中,並且逐步形成了兩大陣營——南部尼羅河谷地的上埃及,和北部尼羅河入海三角洲的下埃及。
其中,上埃及以赫爾莫普利斯以及旁邊的底比斯城為主,下埃及以赫利奧波利斯城為主。二者又以中間的孟菲斯為分界。於是就形成了古埃及神話的三大發源地。
這種歷史沿革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上、下埃及之間戰爭頻發,時而合併、時而分裂;二是下屬各諾姆都有各自的原生信仰和崇拜的地域神,有些諾姆崇拜的神還不止一個。
而當第一王朝的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之後,全國的神話信仰就向著兩個趨勢發展:一是多神崇拜,各個地域神、諾姆神都混雜在了一起;二是衍生出了複合神與分身神。
複合神,就是把兩個或者多個地域信仰中,相同等級職權的神明「合併」成一個。但是這種「合併」卻顯得不夠徹底,通常只是簡單的把他們的名字並列起來,並非真正的「合體」。
比如主神「拉」,在下埃及赫利奧波利斯的神話體系中,他與那裡的太陽神「阿圖姆」融合,成為了「阿圖姆-拉」;等到上埃及的底比斯成為國家首都後,「拉」又與底比斯三柱神之首「阿蒙」融合,成為了「阿蒙-拉」;這還不算完,在後來的王朝中,又把「拉」與鷹頭復仇之神「荷魯斯」合併,成為了「拉-荷拉胡提」……
複合神往往會有不同的外在形象,這本來不算稀罕。古希臘神話中,宙斯也會變成公牛去勾引人類少女。中國、印度古代神話中的神仙更是有多般變化。
但是,腦迴路不太一樣的古埃及人卻把同一個神的不同形象,作為不同的個體來看待。由此,又產生出分身神。
仍以主神「拉」為例。當他在正午的時候,他是「拉」——鷹頭人身的形象,頭頂以太陽和蛇為裝飾;當他在黃昏的時候,他就成了「阿圖姆」——一位長發健碩的男人,頭戴象徵上下埃及的紅白王冠;當他在清晨的時候,他又變成了「凱布利」——一個男人,卻長了一個聖甲蟲的腦袋。
沙漠和綠洲文化,催生出以生命為核心的宗教神系
無論是人形的神,還是動物神,亦或抽象神,古埃及的神話自始至終都緊緊圍繞著「生命」這一本源。
從創世的本原之水,到天地、河流,從婚姻、生育,到死亡、重生,尤其是眾多來自大自然的動物植物,皆可入神格。
可以說,這是古埃及神話與其它各個古老文明最大的不同。探究其成因,我認為是地域特點所決定的。
古代兩河文明、古印度、古中國這些文明,都是發源於平原地區,依託大河且土地肥沃、草木潤澤,極為宜居。
唯有古埃及文明,一邊是滾滾的尼羅河水,帶來的眾多綠洲和無限生機;另一邊就是嚴酷的沙漠,生命的禁地,象徵著死亡。尼羅河像一條生命之帶,在北非的沙漠中蜿蜒盤曲,串起了一個個城邦綠洲。
一面是生存,一面是死亡。在這樣的境況下,每一個活著的生靈都是造物主的神跡。於是,綠洲上繁衍生息的鷹隼、獅豹、鱷魚、大象……沙漠中遊弋的毒蛇、胡狼……甚至小小的甲蟲、毒蠍都被神化了。
就以小小的聖甲蟲為例。這種甲蟲學名叫蜣螂,在中國俗稱「屎克郎」。雖然在東方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它們收集掩埋動物糞便,對於清理地表汙物、保持土地肥力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古埃及人看到這些小甲蟲白天推著一個個小球在地面上滾動,就像是太陽神每天把太陽圓盤從東方推到西方一樣。而且,甲蟲把糞球埋到土裡並在上面產卵。在地下長大的小甲蟲鑽出地面振翅高飛。古埃及人無法理解這些甲蟲之前是怎麼鑽到地下的,為什麼太陽出來了就會從地下出來,而且光潔的外殼上還能映射著太陽的七彩光芒。因此,古埃及人得到結論——聖甲蟲就是太陽神的一個化身,「凱布利」神由此誕生。不僅為人們崇拜,更要在法老死後製作木乃伊時,以聖甲蟲來代替法老的心臟,希望法老死後還能夠重生。
所以,古埃及宗教特點「三大崇拜」中,前二者「自然崇拜」、「亡靈崇拜」,其本原仍然是以生命為核心,即使在後期出現的「法老崇拜」中,依然是政治與生命二者並重。
獸首人身神祇形象的形成推測
關於為什麼古埃及神話中的諸多神靈都是獸首人身的形象,這個尚無史料記載與考古證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古埃及宗教的一些特點來進行分析和推演。
前文闡述了自然崇拜,尤其是對動物生靈崇拜的由來。那麼,這些動物神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在最早的原始信仰中,古埃及人崇拜的動物神,就是這種動物本身。直到後期,才逐步演化成半人半獸、獸首人頭的樣子。
古埃及形成君主統治之後,實行的是神權政治,強調王權神授。國王、法老逐步神靈化。而無論是文學、藝術、建築等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浸透著宗教的影子。
因此,除了「國王(法老)-維吉爾(宰相)-諾姆長(地方長官)」由上至下的行政體系之外,宗教方面最重要的體現就是神廟和祭司。
在遠古時期,祭司與部落長通常是一體的。在進行宗教活動的時候,一定會讓神職人員用油彩在臉上畫成神靈的樣子,或者戴上神靈的面具,來主持祭神之禮。
這並非空穴來風。古埃及是有著悠久的「化妝」傳統的,尤其是極誇張的「彩妝」。
臨近赤道的尼羅河三角洲,陽光極為酷烈。所以自遠古以來,人們用種子油類和動物的油脂做成油膏來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危害。
後來,上流階級開始流行彩妝,比如用孔雀石做成綠色的顏料、鋁礦石做成黑色顏料、赭石做成胭脂色顏料等,用來給自己臉上描畫。無論壁畫還是電影藝術中的古埃及人,那誇張的眼影妝扮極為引人注目。
因此,大小祭司主持祭神活動時,很可能會在自己臉上描繪出相應的神靈——鷹、獅子、甲蟲等,用來讓信徒們崇拜。而這時代表著神靈的祭司,在人們的眼中就是獸首人身的形象。
久而久之,這些印象逐漸反映在宗教藝術上,逐步演變出了古埃及特有的、大量獸首人身的神祇。
綜上,與古希臘、古羅馬神系的系統和清晰相比,古埃及的宗教和神話,尚處於相對原始初級的階段,神系比較分散,神與神之間的關係也比較混亂。
然而,正是這樣的特點,才忠實的反映出其起源和發展的過程。在沙漠與綠洲中誕生,由神跡而圖騰,由圖騰而神靈,再隨著地域的分分合合而相互演化融合,在後世又被掌權的法老依照統治的需求而進行篡改等,最終才形成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繽紛絢麗、雄偉壯觀的古埃及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