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吞食者》中,曾經描繪過一個由地球上恐龍文明建設的巨型飛船。這種巨型輪胎狀飛船總的直徑為五萬公裡,輪胎寬為一萬公裡,內圓直徑為三萬公裡。不過這不是科幻歷史上的第一個巨型外星飛船。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藝術家林紀夫也曾經創造過直徑將近8萬公裡的巨型飛碟。
林紀夫這幅名為「拜訪」的畫作,描寫的是在人類成功實現載人登月後,終於實現了人類踏足外星球的新歷史。但是當3名太空人準備返回月球著陸艙的時候,卻看到地球以外的一顆明亮的恆星。它變得越來越大,結果變成了一艘巨大的直徑8萬公裡的巨型飛碟。而這艘飛船的中心圓孔,直徑就超過整個地球。除了這艘飛船以外,還有2艘類似圖釘的飛船同時降臨太陽系。
單純從美學上看,這艘外觀簡潔華美的巨型飛碟,大小遠超後來電影獨立日中設想的入侵地球的外星飛碟,也比劉慈欣設想的吞食者文明巨型輪胎狀飛船要更大,科技也更加先進。顯然這艘直徑將近8萬公裡的巨型飛碟,掌握了重力場技術,否則如此巨大的飛船突然出現在地球周圍,必然引發引力場變化,足以撕裂地球和飛船本身,而《吞食者》中人類也是利用這種變化來向敵人發動決死攻擊。
但顯然這艘巨型飛碟的技術更加先進,地球仍然維持完好,而巨大的飛船在月球的太空人看來,更像是突然出現在宇宙背景上的剪貼畫。通過匪夷所思的場景,外星人向地球展示了超出理解範疇的「神級技術」。顯然,這艘突然「造訪」地球的外星飛船,絕不是像吞食者那樣急需地球的資源。
林紀夫這幅畫作,實際是為了向亞瑟·克拉克的著名小說「童年盡頭」致敬。在這部小說中,巨型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其技術遠超地球,能從原子更小的等級隨意操縱物質和人體,並短暫操控時間,憑藉這種能力輕易制止了地球上所有戰爭和解除所有軍隊武裝。在外星人的壓力下,全人類都過上了沒有貧窮、戰亂,人人富而有禮,社會和諧的新生活。最後外星人公開自己的外形,竟然和魔鬼長得一樣。但外星人表示只要繼續保有個體意識和肉體,最後的演化型態就是跟他們一樣的外貌。因此只有進化升華成能源態的宇宙智慧共同體,才能最後走向宇宙。
人類大多數人贊同這一道路,但是有少數人反對,最終的結果是所有地球人的下一代,都選擇轉化為能源態。有一個年輕人上了太空船去到了外星人的星球展開了另一段冒險,最後回到地球時已經80年後,所有人類要麼轉化為能源態,要麼就已經死亡,只剩下這一個年輕人孤獨生存在無人的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