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將要到哪裡去?
關於這三個哲學命題,人類從未停止過思索。
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圖片來自網絡)
1871年,「進化論之父」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解釋道,人是動物長期發展的產物,現代人類和現代猿類有著共同的祖先。
在這之後的百餘年裡,古生物學家們不斷探究著人類起源之謎。隨著不同時期古人類化石的發掘,古人類出現的年代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向歷史上遊。
2001年,一個由法國和查德合作組成的團隊在非洲中部發掘到「圖邁」化石,被認為屬於一名生活在700萬年前的男性。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類化石。
8月8日,法國法蘭西公學院人類古生物學教授米歇爾•布呂內在位於巴黎的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法國法蘭西公學院人類古生物學教授米歇爾•布呂內正是這個跨國團隊的負責人。日前,他向新華社記者講述了這場穿越700萬年的「偶遇」。
「曾有人對我說:『我相信你什麼也找不到。』」這位耄耋老人回憶往事時,經常提起考古路上的艱辛。
在布呂內剛開始研究古人類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人類的搖籃在巴基斯坦,甚至是中國。
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大衛•皮爾比姆就在巴基斯坦境內發現了西瓦古猿的面部化石。受此影響,布呂內前往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開展勘探和挖掘化石的工作。
圖為西瓦古猿的面部骨骼。(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阿富汗局勢動蕩,再加上考古學界陸續在非洲發現了一些重要的古人類化石,布呂內決定轉變思路,將目光投向了非洲。
當時,從事古生物研究的科學家們都在非洲東部和南部作業,比如1974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著名化石露西等古人類化石基本都位於東非。布呂內卻選擇了非洲大峽谷以西,可算是「學術荒地」。
「很多同事問我為什麼,並告誡說那裡什麼也沒有。我想,不去看看怎麼知道有還是沒有呢,做研究應該有創新的眼光。」布呂內說。
就這樣,這位法國科學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在未知路上一點點接近著圖邁。
8月8日,布呂內教授在位於巴黎的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1993年12月,布呂內接到來自查德方面的電話,次年便動身前往考古地點。
他說:「1995年1月,我在查德發掘到南方古猿化石,那是首次在東非大峽谷西側發現史前人類。」
南方古猿雖然名稱中有「猿」字,但被學術界認為是古人類的一支,與我們同屬人類大家庭。
布呂內用曾在非洲一起工作而後死於瘧疾的同事「阿貝爾」命名了這塊化石。據推測,阿貝爾應生活在距今300至350萬年前。
圖為東非大峽谷。(圖片來自網絡)
1997年,布呂內在查德發現了一些遺址,他隱約感覺到這些遺址非同尋常。「當我從野外勘探回來的時候,我對一個當時在恩賈梅納大學讀書的年輕人說,你將來會在這裡發掘到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這名年輕人叫阿溫塔,被布呂內稱讚「發掘化石的眼光很好」。四年後,阿溫塔果然不負眾望,在布呂內發現的遺址裡找到了圖邁的頭骨化石。
對布呂內來說,不無遺憾的是,由於還有授課等工作,2001年他並沒有和阿溫塔一同出現在發掘現場。但作為團隊領導者,以及隨後相關論文的主要作者,這塊化石與他的名字從此緊密聯繫在一起。
8月8日,布呂內教授在位於巴黎的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從發掘之日到現在,圖邁是已知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其測年結果定為680萬年到720萬年之間,為了方便常說是700萬年。學術界對人類起源中許多問題的認知都因此被改寫。
放在宇宙時空內,700萬年不過是轉瞬間。對比現代人類文明史,700萬年無比漫長。
布呂內感慨,「百萬年流轉,我們和圖邁有幸相遇」。
圖邁的頭骨化石,圖片來自《自然》雜誌,2005年發表。
說起這位「先生」為何叫圖邁,則引出另一段故事。
2002年7月10日,也就是關於圖邁的論文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前一天,查德政府計劃舉行新聞發布會。當時正在南非出席非盟首腦會議的查德總統代比提前回國,出席了這個發布會。
「我見到查德總統時對他說,總統先生,您應該給這塊化石起個名字,因為它是最古老的。而且應該給它一個雙音節的名字,因為雙音節名字會響徹世界。」
代比看著布呂內說,就叫「圖邁」吧,這是查德當地戈蘭遊牧部落的語言,意為「生命的希望」。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