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螺(學名:Lambis lambis)。大型海蝸牛,物種數不多大概就五六個比較常見,且很多旅遊景點、沿海地區都有賣。殼軸的滑層很發達,在外唇通常有指狀突起。
最具特色的是雙眼發達,眼柄上有長而尖的觸手,可自由伸縮。能從貝殼前溝和「U「字型凹槽處伸出窺視外部。眼周圍通常有桔色、黃色或紅色的環紋。
殼面富有光澤,花紋雕刻豐富多彩。殼口多狹長,殼邊近前端呈鋸齒狀,稱為"鳳凰螺缺刻",這個缺刻是該螺類右眼伸出偷窺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
貝殼特徵
蜘蛛螺長90 - 275 毫米, 屬大型螺,雌雄異體,雌性較雄性大。雌性貝殼上的突出也比雄性的長。貝殼大,螺塔與體層高度相當。
殼口向外伸張,有六根管狀長棘,一側開裂,大都向上彎曲。前水管溝與最上端的棘對稱而相似;具前、後水管溝,外唇寬厚,前端常有虹吸道。前水管較足短且寬,也較彎曲且不密合。
靨角質,小,不能覆蓋殼口,邊緣常呈鋸齒狀。厴不僅是動物向前行進的槓桿,而且是動物保護器官的防衛的武器。如果魚類和蟹類想吃它時,即用它禦敵。
貝殼堅固結實。螺層9-10層。殼面具細密的螺肋。體層上有兩排瘤,第一排的瘤較大。軸唇和殼口平滑,殼口窄長,內面白色、桔紅色、棕色、紫色或黑色。外唇擴張,邊緣具有數條爪狀長棘;內唇弧曲。
殼色澤變異性大,以淡黃色為底,有棕色至紅棕色的色塊或條紋、斑點。
殼口及軸唇的顏色變異性也非常大,從淡黃色到棕色,偶爾尚有粉紅色或淺橙色。
蜘蛛還是鳳凰
值得一提的是,蜘蛛螺雖然名叫蜘蛛,但是它卻是蜘蛛螺屬鳳凰螺科的,按照中華傳統文化來看,蜘蛛與鳳凰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物種,但是在貝殼中,它卻是屬於鳳凰螺科的。
這是因為鳳凰螺科的定義就是「鳳凰螺缺刻」,整個鳳凰螺科都有這個特徵,就是在外唇前端有一個缺口,這個缺口是天然的,也是這個科的定義,而且生理特徵也很明顯,鳳凰螺科的螺都有眼柄,通過鳳凰螺缺口可以自由伸縮偷窺外界。
貝殼棲息
蜘蛛螺分布很廣,從日本奄美島以南、澳洲以北、東非以東的印度太平洋海域皆有其蹤跡。
常見於中國西沙群島、臺灣、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也有分布。產於海南島文昌、瓊海、陵水、三亞、臨高沿海。臺灣分布於臺北縣貢寮鄉蚊子坑、東沙島、南沙太平島、澎湖等。
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低潮線以下的淺海沙質海底或珊瑚礁間。一般棲息在淺水礁及海草草地、沙灘上。植食性軟體動物,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
不走尋常路的貝殼
該特種並不像蝸牛般滑行,而是以其尖銳及呈鐮刀狀的蓋將身體向前推進。活動力小,貝殼表面常附生其他生物。動物的足部窄,很強壯,行動敏捷,可以向前跳動,可跳10.2釐米之遠。
貝殼構造
外殼體螺層非常膨脹。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
中層為稜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稜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
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
蜘蛛螺肉可食用,貝殼形狀奇特,殼表顏色美麗,鮮豔有光澤,可供觀賞,也可製作裝飾品,價值較高。備受人們賞識,故遭受,資源量大為減少,應予以大力保護。
(資料來源:蠔宅工作室,百度百科,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