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掌上梅州
生態為筆綠為底,轉型發展路更寬!興寧黃槐鎮變了!
天藍水清,綠樹成蔭,花盛鳥鳴……漫步黃槐河畔總有一種「人在畫中遊」的感覺。多年前,位於興寧市北部山區的黃槐鎮,曾因煤炭而富,但發展之路總有崎嶇,2005年的一場事故讓黃槐鎮曾經的「煤炭經濟」黯然退場。而從此黃槐鎮也開始重新調整發展方向,探索一條從「地下」到「地上」、由「黑色」變「綠色」的產業轉型之路。
極目遠眺,黃槐河穿鎮而過,曾經的「煤炭小鎮」已蛻變為「生態綠色小鎮」。(黃槐鎮人民政府供圖)
經過幾年的發展,原來的「煤炭小鎮」長滿了綠葉子,往日堆滿煤渣的荒地也煥發出勃勃生機。良好的生態,秀美的風光,是近年來黃槐以「綠色富民·秀美黃槐」為發展目標,做足「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結出的碩果。該鎮加強生態保護,抓好治理防範,發展綠色產業,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美麗鄉村,讓黃槐的天更藍、山更秀、水更清。
抓黨建 圍繞民生聚民心民力
初冬時節,記者走進興寧市黃槐鎮,清澈見底的黃槐河穿鎮而過,平整筆直的水泥路、花草相間的街道、別具特色的鄉風文明牆畫,把整個鎮區裝扮得靚麗多彩。
而在多年前黃槐鎮卻是另一副模樣,記者翻閱史料時曾看到過這樣一張照片:「運煤車來回穿梭,煤泥煤渣掉落一地,過往路人灰頭土臉。」當地人告訴記者,當年受多種條件制約,煤炭產業「先發展、後規範」的情況非常突出,煤炭開採遍地開花,在給當地帶來源源不斷經濟收入的同時,也讓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當時從黃槐鎮騎摩託到興寧城區,褲腿上衣服上都會沾滿黑乎乎的煤灰,由此可見當時的環境汙染的嚴重。
從煤炭小鎮到綠色小鎮美麗「蝶變」,美麗黃槐的建設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經歷了漫長發展過程。這些年來,黃槐鎮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迎難而上,乘勢而為,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體系,在夯實黨建引領基礎固本強基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敢為人先,通過「黨建+」模式,有效推動「一河兩岸」等項目發展。
一河兩岸休閒景觀帶成為夜間休閒勝地。 (受訪者供圖)
在黃槐人的休閒勝地「一河兩岸」休閒建設景觀帶,記者看到近5公裡長的景觀帶如一條「玉帶」般穿過4個村,每日清晨日暮都會吸引不少村民到此漫步休閒,其樂融融。而在「一河兩岸」建設過程中,黃槐鎮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於是便有了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百戶村民無償讓地支持「一河兩岸」建設,讓全鎮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強建設 鄉村蝶變繪幸福生活
一河兩岸風光好,水清岸美煥生機。沿著「一河兩岸」休閒景觀帶漫步前行,記者來到了按照「以點帶面,以河串珠,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打造的槐東、西埔一、西埔二、禾村4個行政村的鄉村振興連片示範區。「面子」要漂亮,「裡子」更要幸福。在採訪中,記者發現黃槐鎮在打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塗脂抹粉,也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讓農村更像農村,既沒有破壞環境,也留住了鄉愁。所帶來的變化不是體現在經濟數據中,而是藏在村民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裡。
石滿娣(右一)和村裡老人坐在家門口開茶話會。(吳海清 攝)
走進美麗鄉村示範點西埔一村,記者看到房前屋後的田園連接成片、硬化後的村道整潔寬闊。據了解,西埔一村年輕人少老人孩子多,村集體收入薄弱。該村黨支部書記溫偉華告訴記者,結合村裡的實際情況,村兩委決定在「小細節」上下功夫。汙水治理、擴路修路、建設文體廣場……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實處,打造最樸實最宜居的美麗鄉村。而這種「換道超車」的理念也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在記者採訪時,今年75歲的村民石滿娣老人正和幾個老姐妹開著茶話會,簡易餐桌上擺滿了自家種的柚子、樹番薯和芋頭,爽朗的笑聲隔著老遠都能聽到。而說起村中的變化,老人則概括為:「路寬了,水清了,空氣好了,娛樂有去處了。」老人告訴記者,和老姐妹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是每天的固定節目,如今生活好了,日子就得過得樂樂呵呵的。
「康樂詩碑林」裡的涼亭周邊圍繞著一圈該滿詩詞的石碑。(吳海清 攝)
西埔一村村民的樂呵日子是黃槐鎮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黃槐鎮是廣東省詩詞之鄉,而這幾年美麗鄉村帶來的幸福生活除了「寫」在村民的笑臉裡,還被不少詩詞愛好者寄情於詩書當中。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記者來到了位於山頂峰的 「康樂詩碑林」,只見一處具有客家特色的涼亭周邊圍繞著一圈石碑,上面刻著各式詩作。據了解,詩碑林上的詩詞作者大多是黃槐本地人,平均年齡70多歲,他們還專門成立了詩社,每月十五號來自黃槐各個村的詩詞愛好者便會齊聚於此吟詩作對,並堅持每年出版一本詩集,截至目前已出版了二十餘本。
興產業 點「綠」生「金」助脫貧富農
沿著筆直的公路繼續前行,記者來到了禾村村。據了解,禾村村是省定貧困村,為徹底改變村中貧困落後的面貌,在廣州市天河區珠吉街道辦事處和興寧市黃槐鎮的支持指導下,村口處的150多畝的稻田點「綠」生「金」,由興寧市匯洪盈專業種養合作社和興寧市黃槐鎮山溪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建立起了優質水稻種植示範基地。「基地建成後,在促進當地農產品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實現就地就近帶動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截至目前已累計帶動20多戶有勞力貧困戶分散種植超50畝優質水稻,增收超過10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何暢標說。
興寧市匯洪盈專業種養合作社剛收割的稻穀。(吳海清 攝)
在黃槐鎮,除了能在「稻花香裡說豐年」,還有「千畝油茶花盛開」的致富美景。據了解,雙龍村種植油茶樹有近300年的歷史,村中八成的村民都種油茶樹。茶果採摘後便會集中到村中的「雙龍茶油廠」,經過茶籽準備、曬乾、粉碎、茶仁蒸煮、制餅、壓榨、雜質過濾、罐裝等一系列程序,小小的油茶果變成了雙龍村的致富果。該村村黨支部書記曾昌華說:「我們村的油茶種植面積和其他地方比不算大,但所產的茶油供不應求。今年的茶油產量約有4萬斤,按照目前一斤100元的價格,村民光茶油的收入都有400萬元。同時,榨油剩下的茶餅也是生產洗髮水的好原料,因為茶果品質好,所以茶餅也能賣出好價錢。」
雙龍村的油茶餅。(吳海清 攝)
不僅在地裡種上了「金寶貝」,黃槐鎮還在房頂上發展出了脫貧的「新路子」——「光伏扶貧」項目。禾村村黨支部書記何暢標告訴記者,目前村裡共建設了兩批光伏發電項目,預計能夠為村裡每年增收16萬元左右。
據了解,近年來黃槐鎮穩步推進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攻堅工作,針對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開展兩輪「以獎代補」的產業和就業扶貧項目,發揮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累計發放各類幫扶資金1600多萬元,開展800多個種植和養殖項目。目前2個省定貧困村實現穩定出列,全鎮貧困戶222戶、貧困人口640人按現行標準實現穩定退出。
重生態 多措並舉護一片山林
在採訪即將結束之時,當地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了曾經的「四望嶂礦務局」,從廢棄的劇院、宿舍還有沿途的商鋪中,還能找到當年數萬人從五湖四海前來「淘金」,黃槐天天都是「繁華圩日」的痕跡。如今,歷史的煙雲已經散去,留下的是人去樓空的沉寂。據當地村民回憶,煤礦徹底退出黃槐後,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荒山,沒有一點生機。經過多年的持續性恢復式發展,才有了如今綠水青山的美景。正是因為有過悲痛歷史,見證過幾經起落,黃槐鎮的發展格外注重對青山綠水的關注與保護。
被崇山峻岭環繞著的黃槐鎮。(吳海清 攝)
據了解,多年來,黃槐鎮高度重視森林防火,紮實做好綠化造林工作。僅去年,全鎮共投入131萬元加強森林防火工作,開設防火林帶47公裡,聘用專職護林員42名,築牢森林防火屏障,守住綠水青山。同時,加強礦產資源保護,強化巡查監管力度。巡查監管隊伍堅持每天對關閉煤礦、稀土進行巡查,對發現的裸露礦口及時進行封堵,2019年共完成13個裸露礦口的封堵,嚴防關閉煤礦後出現盜採煤炭的違法行為。
從煤炭採掘回歸生態,從粗放式發展走向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曾經的「煤炭小鎮」走上了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如黃槐鎮黨委書記羅衛星所說:「綠色發展才是長遠之計,保護黃槐的好山好水,才會讓群眾穩定增收致富。接下來,黃槐鎮將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突出鄉村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打造東油茶、西生態、南北連片休閒帶。以綠色轉型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努力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更多人能夠享受綠色經濟的豐碩果實。」
記者手記:把綠色理念融入發展的DNA
剛確認採訪地點是黃槐鎮時,「煤炭小鎮」成功轉型?綠色升級?轉型成什麼樣子了?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對黃槐頗為好奇。而當到達黃槐鎮時,眼前的景象讓我十分驚喜。很難想像,如今的綠意盎然曾是滿目瘡痍、受汙染嚴重的荒山。見證過幾經起落,黃槐鎮廣大幹部和群眾達成了共識,脫貧致富不能掉隊,生態紅線不能碰,發展要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前提下實現,這是責任所在。在這種情況下,黃槐能夠有今天的蝶變,來之不易。
由於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大部分青壯年選擇出外謀生;受到地形和生態的限制,農業產業大面積成片發展困難不小;曾經「煤炭經濟」遺留下的生態問題,也還需要很長時間去修復……但這些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沒有阻擋住黃槐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奮力實現小康的腳步。
在深入採訪中,記者切實體會到,好發展不一定就是漂亮的經濟數據,還有好的生態環境,乾淨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美麗的自然風貌,儘管前方道路上還會有許多困難,但是我們相信,黃槐鎮定能毅然肩負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繼續將綠色理念融入發展DNA的舉措,堅定發展信心,邁著鏗鏘的步伐一路前行。(羅瑋)
本報記者:羅瑋
找房子!租房子!2秒就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