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掌上梅州
遠銷歐美、巴西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藤編工藝品。
「我對祖父最深刻的記憶,是他從南洋帶回的一個藤編手提箱。以前大家去南洋都喜歡帶一個藤箱,而我祖父劉鼎福正是製作這種箱子的手工藝人。」在位於興寧市水口鎮的東雲藤器廠,經營者劉東雲、黃玩珍夫婦告訴記者,他們兩人都出生於藤編世家,至今已傳承至第六代。
劉鼎福製作的藤編手提箱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
像這樣的「藤編家族」在水口鎮不在少數,該鎮素有「工藝之鄉」美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鎮最多時有上萬人從事藤編。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市場的衝擊,水口的藤器業逐漸衰落。如今,在一批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和創新下,水口藤器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以工匠精神守傳統
村民正在用氣槍固定,進行大骨架拼裝
走進東雲藤器廠,只見數十間廠房沿道路排列,藤椅、藤床、藤衣櫃等藤製家具在廠內整齊擺放。劉東雲、黃玩珍夫婦正與工人們一起進行切割、編織、上膠、打磨等各項工作。他們告訴記者,一張藤椅的製作,從材料選取到最後晾曬成品,需要經過近20道工藝流程,而每一步都是製作者手工完成,沒有藉助大型機器設備。
「手藝都是老師傅一代代傳下來的,我們剛開始學的時候很辛苦,手經常被藤條割傷,滿手纏滿了膠布。」在同樣位於水口鎮的雨鵬藤藝廠,經營者李雨鵬說,他從1987年開始就跟當地的老藤編師傅學藝,兩年後開辦了自己的藤藝作坊。經過30年的經營,雖然藤藝廠具有了一定規模,但他依然堅持聘請一批經驗豐富的藤編師傅,採用手工製作,以保證每一件藤製品的高品質。
村民正在手工編織藤椅上的藤紋圖案
「做藤椅時,主骨架選用優質的竹藤為材料,先放進爐中把它蒸軟,然後用手力彎曲定型藤椅框架造型,不需要添加任何材料。」曾灼新是雨鵬藤藝廠的工人,至今已有30年的藤器製作經驗。他告訴記者,目前水口鎮的藤編工藝基本上仍然以手工為主,所以當地的藤器才更加受歡迎。
以創新精神謀發展
藤太師椅、藤床、藤衣櫃等款式各樣的產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雖然水口藤器曾盛極一時,但隨時代變遷也曾逐漸被冷落。為了適應人們對藤器樣式的新需求,這群仍然堅守這門傳統手工藝的藤器編制者開始不斷革新,研究設計了更多新穎的藤器產品。
休閒美觀的藤搖椅
走進水口鎮的每一家藤器廠,除了藤椅等傳統品種外,藤茶几、藤吊籃、藤花瓶、藤燈罩等新穎的藤製用品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品種多樣以外,我們也對它們的樣式進行創新設計,融入一些時尚的元素,能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劉東雲說,特別是近幾年來,田園風格的室內設計越來越受人們喜愛,藤製用品也成了眾多消費者的選擇。目前,水口鎮的藤製用品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銷往潮汕和福建等省內外地區。
融入時尚元素的藤製燈罩
卡通造型的藤製收納盒
除了藤藝用品,水口鎮生產的藤藝裝飾工藝品也同樣深受歡迎。記者在該鎮的興寧新球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看到,工人正在整理一批准備發往國外的藤製聖誕樹、梅花鹿等工藝品。公司負責人彭新輝說,他們通過引進新工藝和新款式,及時開發新產品,每年新設計的工藝品達上千種,產品主要銷往英國、德國、巴西等30多個國家。
「我們現在還跟汕頭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劉東雲說,隨著一大批青年人的加入,更是給藤編手工藝的傳承和設計創新帶來了新思路,為這個「老行當」注入了青春活力。今年,興寧藤編被列入興寧市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東雲說,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共同守住這份獨特的傳統民間工藝。
本報記者:陳思傑、特約記者:鍾思婷 劉海陽、圖片、視頻:首席記者 鍾小豐、編輯:葉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