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人研發的載人飛船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首次飛出了地球,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有人飛出地球。從那之後人類的航天事業就根本停不下來,作為當時蘇聯對立陣營的代表,美國也不甘落後,在發奮圖強十幾年後最終在六十年代末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登月,美國宇航局的阿波羅計劃就這樣展開了。阿波羅計劃從七十年代初延續到九十年代初,有不少美國太空人登上過月球表面,他們也代表地表上的人類對月球表面的真實情況進行探索。
與此同時,登月的成功還無法滿足美國人的探索欲望,在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表面後NASA就開始著手準備研發一種星際探測器,能夠替代人類去探索太陽系外的世界。最終在1977年的5月,NASA正式將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星際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發射升空。據了解旅行者一號還攜帶了一張特質的金屬唱片,唱片裡收錄了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的聲音,由此可見旅行者一號不僅僅是星際探測器這麼簡單,它還有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的使者。
距今為止,「人類文明使者」已經在宇宙中飛行了40多年,根據NASA最新的消息顯示目前了旅行者一號接近太陽系的邊緣,但由於它與地球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最終它會與地面徹底失去聯繫,之後它將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就不得而知了。幸運的是經過了40多年的飛行,旅行者一號整體上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傷,很多網友好奇它是怎麼做到在滿是星球和隕石的太空中自由穿梭而不被撞擊的。
對此NASA的科學家表示,旅行者一號的飛行路線事先就已經設定好的,雖然它真正的飛行路線會與設定路線有些偏差,但只要偏差不大就不會撞到太空中其他的物質。這種方法是很多人造飛行器必須採用的,但是太空中充滿了隨機運動的隕石和小行星,地面技術人員又如何保證旅行者一號飛行40年都不會被撞到呢?實際上這種情況還真的有可能,但是一定程度上與技術人員的操控無關,而是與太空本身的情況有關。
大多數人對太陽系的了解來自一些科幻作品或者科普視頻,他們所看到的是一個系內遍布了隕石,小天體等的空間,但實際上宇宙中、太陽系內所有天體之間還是相隔著一定的距離。這段距離對衛星和行星來說算不上什麼,但是對於幼小的旅行者一號來說相當於一條鴻溝。以地球和月球為例,兩者之間有著大約38萬公裡的距離,從遠處看地球與月球之間有一條縫。但如果旅行者一號處於地月之間,那麼對它來說這段距離有些遙遠。
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太陽系其他區域,例如木星與其周圍的衛星和隕石。至於旅行者一號飛過木星和土星的時候為什麼沒有被兩者的引力吸引的原因,這就與旅行者一號利用的引力彈弓效應有關了。在技術人員的精密計算下讓旅行者一號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適當的位置,從而利用土星的引力作為彈弓為旅行者一號增添動力,這不僅節省飛行燃料還避免被土星吸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