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有意識以來,就一直對浩瀚星空有著無限的好奇,幻想星河的對面有另一個廣闊的世界。
到了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讓幻想變成可現實,人類終於擺脫了地球的桎梏,第一次體會到了宇宙到來的震撼。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初入宇宙時的震撼慢慢轉變成了對未知的好奇,各種探索宇宙的方法和發明相繼出現,這其中就有著名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
截止2020年6月8日,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已經在宇宙中默默飛行了快43年的時間。此時距離地球約223億公裡,和地球單程通訊需要20小時36分鐘,飛行速度約為55000公裡每小時。
如果不算佔據天然優勢的帕克太陽探測器(24.7萬公裡每小時),那麼「旅行者一號」絕對是人類最快的飛行器,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遠的飛行器。
那麼「旅行者一號」憑什麼能飛這麼遠呢?或者說它究竟使用了什麼動力,以至於能夠在宇宙中43年飛了223億公裡呢?
我們都知道,火箭想要飛到宇宙中需要大量的燃料,所以隨著火箭荷載的增加,所需要的燃料也在增加。
而化石燃料能量轉化率很低,這也就意味著當火箭整體荷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出現即便將整個地球的化石能源都燃燒,也無法將它送出地球的情況。
為了跳出這個死循環,同時也為了讓探測器能夠飛得更遠更快,科學家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也就是飛船在進入宇宙之後,逐漸靠近某個引力稍大的星球,然後藉助這個星球的引力將自己「拋」出去,就像人類扔鏈球一樣。
採用這樣的方法能夠以極小的消耗,換取相當可觀的加速度。更主要的是,如果拋一次不行,還可以繼續換顆星球拋第二次、第三次。這種借力的方法被科學家們取了一個非常貼切的名字——引力彈弓。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太陽系外側的四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以及海王星正在向太陽一側靠攏,這種極為罕見的排列方式通常176年才會發生一次,而這個時候也是利用引力彈弓探索這四個行星絕好的機會。
為了不錯過這次機會,NASA隨即啟動了「航海家計劃」(Voyager program),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相繼升空。
事實上,在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並未打算讓旅行者一號和二號飛出太陽系,只是單純的想讓它們探測太陽系外側四個行星,只是後來臨發射的時候才想到將它們作為「地球名片」發射到宇宙深處,這才在它們身上放置了一些地球和人類的信息。
由於受到荷載的限制,將它們帶入宇宙的泰坦Ⅲ型火箭並未給它們留很多的燃料,好在這兩個探測器堅持飛到了木星,並利用木星的引力大大提高了飛行速度,以至於飛掠土星之後它們的速度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5公裡/秒。
下圖能夠看到旅行者二號利用了四次引力彈弓,速度一次比一次快。
1980年11月,已經在宇宙中飛行了3年多的旅行者一號,在圓滿完成了考察木星、土星等天體的科研任務之後,由於飛行軌跡的偏移,不得已結束了對太陽系外側行星的勘探,轉身朝著絢爛的宇宙深處飛去。
當然了,旅行者號們之所以能夠飛得這麼遠和這麼久,一方面得益於引力彈弓的幫助,另一方面在於使用了自身能量進行變軌和姿態修正。
而它們自身的能量都來自於一個使用了鈽-238做燃料的同位素熱電機,只要將鈽-238衰變產生的熱量轉化為電能,那麼就能夠基本維持探測器的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鈽-238是一種有些奇特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約為88年,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的汙染,甚至具有極高的可回收性。正是因為具有這些特性,科學家們才最終選擇了鈽-238作為旅行者號的能源。
不過由於荷載極為嚴格,所以旅行者號們身上攜帶的鈽-238大約只有幾公斤。而根據NASA的推測,旅行者號目前剩餘能量將會在2025年完全耗盡。
屆時它身上攜帶的所有科學儀器將會全部關閉,並且徹底和地球失去聯繫,然後在孤獨和寂寞中奔赴宇宙深處,成為人類文明在宇宙中存在過的證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