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造軟體機器魚 遊出「菲爾普斯速度」

2021-01-15 浙江在線

2017-04-11 22:15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章咪佳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

浙江大學實驗室裡的一條「魚」4月5日出現在著名大眾科學雜誌《新科學家》上。它全身柔軟無骨,能以每秒6釐米的速度不動聲色地暢遊3個小時,速度達到世界同類軟體機器人最快。

當天,浙大航空航天學院李鐵風、黃志龍課題組的論文「快速遊動的軟體電動魚」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線。「魚」,正是他們「養」的。 

平板身材,「肌肉」發達

浙大軟體機器魚身長9.3釐米,體重90克,最大遊速每秒6釐米,按距離身長比相當於小魚「清道夫」的遊速。

無負載最大遊速達到每秒13.5釐米,按距離身長比相當於菲爾普斯的遊速。

軟體機器魚外形酷似蝠鱝(鰩魚的一種,人稱「魔鬼魚」),比一枚雞蛋略重。博士生李國瑞將它投到魚缸中,它就如真魚附體,撲扇著「兩翼」划水前進。可是翻遍全身,記者也沒在它身上找到螺旋槳或電機之類的部件,就一塊扁平的矽膠。這讓它怎麼動?

「它有肌肉——電子肌肉。」通訊作者李鐵風指著它柔軟的「肚皮」說,這是機器魚的核心部件。這一層薄薄的「電子肌肉」,實際上由3層材料組成:上下兩層是透明的介電高彈體薄膜,中間是導電用的碳膏或水凝膠;3層材料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就像北京著名小吃「茯苓餅」。如果給它兩極通上交流電,它可以像心臟一樣地「跳」動!

所謂介電高彈,就是指材料能在電壓的刺激下產生形變。2000年,Ron Pelrine等科學家發現一類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具有介電高彈的特性。「事實上,很多高分子聚合物薄膜都有這種特性,比如一個氣球,我們將它進行適當改性後,它能在電壓的刺激下膨脹16倍。」李鐵風說,團隊將這一特性結合力學原理,對這種薄膜改性處理後,就成為「電子肌肉」的功能材料。

電子肌肉一張一弛,就帶動兩翼撲扇起來!它能在紅外信號的操控下實現左拐、右拐、前進。

△73攝氏度水中遊泳前進  

△0.3攝氏度的水裡,也很利索

△看,這顆手感Q彈的「心臟」,「撲通」,「撲通」就能帶動魚的兩翼撲扇

據介紹,這是國際上已知報導中遊得最快的軟體機器魚。「電子肌肉在電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快速響應,所以我們這個撲動的頻率比較高,遊動的速度比較快。」李鐵風說,「此外,『魚』在水中,包裹它身體的水就是產生電壓的負極,這也是我們設計中的一個創新設計。」

為什麼要仿生蝠鱝?

科學家為什麼要將蝠鱝作為仿生對象呢?

浩渺的深海中,蝠鱝是一種非常優雅魚類:微微扇動胸鰭,再向前滑行一段,仿佛在藍色的大海中飛翔。

李鐵風說,蝠鱝遊泳時非常省力,這一點讓科學家深受啟發,對機器魚來說這就意味著省電。電子魚靠體內封裝的450毫安時(相當於手機容量的十分之一)的鋰電池供電,續航能力可以達到3小時。此外,因為沒有任何電機等結構,機器魚遊動時產生的噪聲幾乎為零,名副其實地做一枚「安安靜靜地美男子」。

在李鐵風的想像中,今後在大型水族館裡,真假蝠鱝同池遊泳,會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將來可用於輔助醫療康復、海底環境探索

研究的核心模塊「電子肌肉」,還能發展現有的可穿戴式醫療康復設備,或許會比硬質機械式產品更為舒適與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浙大造機器魚渾身的材料都是工業級的材料,在國內有巨大的產量和化工工業基礎,造價低廉,並且對環境友好。這也是課題組努力的目標,除了省電、還要省錢、環保,適合工業級的生產製造。「我們希望將來製作機器魚能像製造我們的橡膠鞋底一樣簡單,在模具中一衝便能成型。」李鐵風說。

「我們認為,軟體機器魚可用於水下探測、偵查以及海洋環境與生物信息監測。軟體化可以大大提高機器魚的環境適應效果,保證它可以更容易、安全地通過狹窄區域。全軟體、高機動、長航時的機器魚結構,也可為流體力學研究和水下智能器件設計提供良好的搭載平臺。」

 

1491920126000

相關焦點

  • 李鐵風:舍電機棄馬達,浙大裡「遊」出全球最快機器魚 |榜單人物
    關於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
  • 人造「血」可驅動機器魚遊動
    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了一項工程學最新突破:美國團隊研製出一種液壓液組成的人工合成血管(人造循環)系統,可以通過機械傳動和電力驅動的方式為軟體機器人提供動力。在對該系統的測試中,一個軟體的機器獅子魚能夠逆流遊動,拍動胸鰭。  科學家們對機器人動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與平衡進行過深入研究。
  • 「飛魚」菲爾普斯要和大白鯊比誰遊得快?別逗了!
    據外媒報導,人和動物速度高手過招,能贏嗎?號稱「飛魚」的菲爾普斯就算是外掛「尾鰭」,和對手大白鯊的速度也天壤之別,更別提「不敢在同時間一起下水」了。但史上挑戰動物「高手」的人類名將並不止「飛魚」一人。   毋庸置疑,有「飛魚」美稱的菲爾普斯應該能代表目前人類在水裡的最快速度。
  • 【前沿技術】高遊速仿生機器魚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受美國國防部多學科大學研究計劃資助,維吉尼亞大學與哈佛大學合作,研製出仿黃鰭金槍魚和大西洋鯖魚的機器魚,並研究了其高頻擺尾下的速度和力量。
  • 合成血管系統問世 人造「血」可驅動機器魚遊動
    2019年06月20日 04:54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合成血管系統問世,為軟體機器人供能
  • 軟體機器人新型驅動技術來臨:外加電場和磁場
    軟體機器人由於其本質上的可塑性,有著傳統的剛性機器人無法具備的一些優點,比如更安全,更抗摔,並且能夠兼容各種獨特的運動方法。但是由於常用的供電和驅動方法並不具備柔性特質,軟體機器人的這些優點不得不打折扣。但是在上周,兩種新的方法被發表,分別利用外部磁場和電場來驅動軟體機器人的撲翼運動。上圖為浙江大學研發的軟體機器魚。該軟體機器魚利用介電高彈體薄膜作為軟體撲翼。
  • 新型機器魚速度和能效大幅提高
    仿生學對機器人研發至關重要,機器魚就是將仿生學用於機器人科學的典型例子。雖然目前機器魚在速度、靈活性等方面還無法比擬真正魚類,但差距在逐步縮小。一國際研究團隊在最近的《科學·機器人》雜誌上刊文,介紹了一種遊泳速度和能量效率俱佳的新型機器魚,其速度可達每秒1米,而在此速度下,一個10瓦時電池組可支持其續航4.2公裡。        魚在遊泳時,會產生沿著身體從頭到尾的波浪狀運動,增加這種波動的頻率,就會提高其行進的速度。
  • 合成血管系統問世,人造「血」可驅動機器魚遊動
    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了一項工程學最新突破:美國團隊研製出一種液壓液組成的人工合成血管(人造循環)系統,可以通過機械傳動和電力驅動的方式為軟體機器人提供動力。在對該系統的測試中,一個軟體的機器獅子魚能夠逆流遊動,拍動胸鰭。科學家們對機器人動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與平衡進行過深入研究。
  • 仿生智能機器魚成功遊過維港
    「創交會」上演示的仿生機器魚。智能移動住宿品牌「微宿」受到關注。特寫1.機器魚遊動靈活如真魚魚是怎樣遊泳的?這個問題吸引著許多科學家與工程師,研究魚遊泳的力學與流體力學原理,設計與控制仿生機器魚。創交會上,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的杜如虛院士及其團隊展示的仿生智能機器魚成為熱點,展位前圍了一波又一波的觀眾。搖頭、擺尾、前進……機器魚在水中靈活遊動,其靈敏度和真魚幾乎沒差別。
  • 南科大研發出遊泳最快的仿生機器魚,破了金氏世界紀錄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下簡稱「VAYU」),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深港高校聯合研發出世界上50米遊得最快的仿生機器魚
    鄧蘇 攝中新網深圳3月2日電(鄭小紅 鄧蘇)南方科技大學(簡稱「南科大」)2日向此間媒體透露,該校工學院機械與能源工程系教授王崢課題組與香港大學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魚VAYU Fish(簡稱「VAYU」),近日以26.79秒的成績創造了「機器魚50米最快遊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
  • 北大教授謝廣明:以自然為師,打造智能仿生機器魚
    ,不僅僅長得像魚,還有跟魚相似的功能,而且在集體行動時也湧現出集群現象。北京大學工學院謝廣明團隊,基於人工側線系統的仿生感知技術,讓仿生機器魚能夠感知周圍流場環境的變化,從而估算自身與流體的相對速度,以及和同伴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本文是對謝廣明教授專訪。 來源|人工智慧人物 為什麼要研究像魚一樣的機器人?
  • 製造機器魚:科學家模擬魚類運動機制
    從實用性和美觀的角度,製造一條能遊泳的機器魚是個不錯的主意;而且,它很可能將幫助我們在外星球的海洋中尋找外星生命。早在20世紀90年代,第一條機器魚——麻省理工學院研製的「robotuna」(仿生金槍魚)——就進行了水下實驗。儘管這項工作十分超前,但有關魚類如何推進的數學原理至今仍然模糊不清。  幸運的是,科學家正在逐漸接近目標。
  • 5位浙大人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
    其中,5位浙大人入選,分別榮獲發明家(Inventors)、先鋒者(Pioneers)、遠見者(Visionaries)稱號。李鐵風軟體智慧機器人年齡:32 歲職位: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獲獎類別:遠見者獲獎理由:專注於軟材料和軟體機器人的多場耦合力學研究,對軟材料和軟體機器人的力學行為分析設計做出了重要貢獻。
  • 菲爾普斯也沒有遊過他
    即便強如菲爾普斯,也曾經輸過比賽,那場比賽裡最大的贏家不是選手,而是一件泳衣!昔日名揚天下的「鯊魚皮」泳衣為何現在不讓穿了呢?穿上鯊魚皮泳衣之後,連菲爾普斯也沒有遊過他,可見「鯊魚皮」泳衣的強大。雅典奧運會上,菲爾普斯一己之力就攬獲了6枚遊泳金牌,在各個項目中都獲得了奧運冠軍,從此成為了世界泳壇最矚目的男人,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穿上了鯊魚皮泳衣。後來在北京奧運會上,菲爾普斯斬獲8枚金牌創造新紀錄,讓各個國家的運動員都對他處於瞻仰的狀態,覺得這哪是正常人能夠發揮出的水平?
  • 機器魚未來玩法大揭秘
    在未知領域的探索中,由MIT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最新推出的一款SoFi機器魚映入我們的視野,它看起來像是一條真魚,可以擺動尾巴並向前遊動。SoFi機器魚能夠不受限制的進行海底探查SoFi機器魚,在設計上,其身體內部放置了攝像頭,可以用來靠近海洋生物,更好地記錄它們的生活習性,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海底生物。
  • 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謝廣明-智能仿生機器魚 | CCF-GAIR 2018
    CCF-GAIR 2018 延續前兩屆的「頂尖」陣容,提供 1 個主會場和 11 個專場(仿生機器人專場,機器人行業應用專場,計算機視覺專場,智能安全專場,金融科技專場,智能駕駛專場,NLP 專場,AI+專場,AI 晶片專場,IoT 專場,投資人專場)的豐富平臺,意欲給三界參會者從產學研多個維度,呈現出更富前瞻性與落地性相結合的會議內容與現場體驗。
  • 菲爾普斯身體大揭秘:水中怪獸,陸地行走常摔跤
    8月12日,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男子200米自由式比賽中,以1分42秒96的成績獲得金牌,並刷新世界紀錄。  行 水中怪獸,陸地行走常摔跤  如果問菲爾普斯最不喜歡什麼訓練科目,陸上跑步必定為首選,因為他經常會無緣無故地摔倒,甚至菲爾普斯平時走路漫不經心都有摔倒的危險。而且地上的體能測試,他也總是隊內的最後一個。
  •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開發生物型「軟體機器人」
    但是,位於漢普頓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蘭利研究中心的兩名實習生正在聯手開發一系列類似於充氣蠕蟲的軟體機器人驅動器,這些「軟機器人」部件靈活,可以模仿生物的運動,使其成為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執行探險任務的理想選擇。
  • 機器魚來了!遊動姿態跟真魚一模一樣
    「咦,這兩條魚長得好奇怪哦,原來是機器魚啊!」順著市民發出的驚呼聲,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了赫瓦機器人展區。只見展區內擺放著一個較大的水池,兩條「魚」正歡快地擺動著軀體,在池子裡暢遊,走近定睛一看,才發現這兩條「魚」其實都是「機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