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今天的底氣,來自於10年前這篇23頁的論文!

2020-12-05 騰訊網

近日,華為遭美國貿易制裁後,任正非的表態受到各大媒體關注。任正非對華為的5G技術充滿了信心:

「華為的5G是絕對不會受影響,在5G技術方面,別的國家兩三年內肯定追不上華為。」

值得注意的是,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華為在5G的成就,離不開一位土耳其的科學家的貢獻:

「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的阿勒坎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

「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

埃達爾·阿勒坎教授

任正非採訪實錄

我們在全世界有26個研發能力中心,擁有在職的數學家700多人,物理學家800多人,化學家120多人。

我們還有一個戰略研究院,拿著大量的錢,向全世界著名大學的著名教授「撒胡椒麵」,對這些錢我們沒有投資回報的概念,而是使用美國「拜杜法案」原則,也就是說,受益的是大學。這樣,從我們「喇叭口」延伸出去的科學家就更多了。

大家今天講5G標準對人類社會有多麼厲害,怎麼會想到,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Arikan教授發表這篇論文兩個月後,被我們發現了,我們就開始以這個論文為中心研究各種專利,一步步研究解體,共投入了數千人。

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我們的5G基本專利數量佔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土耳其教授不是華為在編員工,但是我們拿錢支持他的實驗室,他可以去招更多的博士生,我們給博士生提供幫助。

那麼,這位土耳其科學家做了什麼工作?這與華為的5G技術又有怎樣的聯繫?

5G基礎:極化碼

1958年,埃達爾·阿勒坎(Erdal Arikan)出生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但他的求學生涯多在美國度過。1981年,阿勒坎在位於加州理工學院獲得本科學位,隨後他去了美國的另一所名校——麻省理工學院,於1985年得到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博士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阿勒坎的博士生導師是美國人羅伯特·加拉格(Robert Gallager)教授。而加拉格的導師,也就是阿勒坎的師祖,則是大名鼎鼎的資訊理論鼻祖香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勒坎在學術上可謂師出名門。而在博士畢業、回到故鄉土耳其的畢爾肯大學後,阿勒坎研究出了開創性的技術。

在畢爾肯大學這所並不算著名的大學,阿勒坎十年磨一劍,終於在2008年大功告成,發表了主要用於5G通信編碼的極化碼技術方案。

當年他發表的論文在2008年的

IEEE期刊上

文章一共23頁,但作者只有他一個人。

這篇文章發表後,就被華為注意到了。

華為有很多科學家,研究能力一流,他們評估了阿勒坎的論文,意識到這篇論文至關重要,因為其中的技術可以用於5G編碼。

任正非向阿勒坎頒獎,以致敬其為人類通信事業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於是,華為與阿勒坎取得了聯繫,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申請了一批專利,並且以阿勒坎的極化碼為基礎封鎖了一批專利。科技企業的國際競爭,是專利之爭,也是利益之爭,必須先下手為強。

而極化碼的數學原理是什麼呢?大家可以看下圖這篇文章,大概需要有一些通信與編碼的基礎知識才可以看明白。當然如果具備線性代數或者群論的知識,那麼只需要花下時間,肯定可以看懂極化碼的原理。

其實,極化碼看起來很複雜,但本質上還是一些矩陣的乘法,比如,如果要對4個比特的[u1 u2 u3 u4]用極化碼編碼,那會得到另外一個4比特的信號(碼字)[x1 x2 x3 x4],這等價於以下的矩陣乘法:

5G標準:師徒之爭

華為在極化碼的基礎上開發出5G通信技術後,迎來了至關重要的5G標準投票——若能取勝,就能掌握5G通信網絡的話語權。

在去年的5G標準投票中,華為推崇的極化碼,受到了美國高通公司的阻擊,高通推崇的是低密度奇偶校驗(LDPC)碼。

而LDPC碼的提出者,正是阿勒坎的導師加拉格。

所以,在這場5G通信標準之爭的背後,是一對師徒的技術之爭。當然,表面上是技術之爭,背後也有國家利益之爭。

以美國的高通為代表的通信業巨頭自然傾向於用美國人提出的編碼方法,但華為為代表的通信業新秀也希望在這個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佔據先發優勢。在5G標準的制定中,經過複雜的博弈,最終形成了一個折衷方案:

LDPC碼成為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極化碼成為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

所以,這是一種現實的結果,華為雖然沒有完勝,但也沒有完敗。高通也一樣,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發展5G,誰也別把誰踢走。

從技術層面來說,LDPC在1963就發明了,但受限於當時的硬體條件,同時因為缺乏可行的解碼算法,所以此後30多年間基本被人們忽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1993年貝魯等人發現了Turbo碼並用於3G與4G通信後,受Turbo碼啟發,人們對LDPC碼進行了改進。結果發現,LDPC碼的性能比Turbo碼更好。

所以,LDPC碼被認為一種比較成熟的老牌編碼方案,效果確實是不錯的。但極化碼的優勢是計算量小,用小規模的晶片就可以實現,比較適應於5G的小基站,而且採用這種編碼方法的硬體商業化後設備成本低,因此也極具競爭力。

控制信道

上文提到,華為主推的極化碼主要用於5G的控制信道編碼,這是什麼意思呢?

控制信道是用來傳輸指令和同步數據的,這就好像我們打開電腦時,電腦需要讀取硬碟上的信息,這就需要給硬碟通電,這個通電過程就是由控制信號來傳遞的。

所以,簡單地說,華為的5G極化碼方案爭取到了「給電腦硬碟通電的管制權」,而不是「傳輸硬碟上的電影數據的權力」。

從數據量來說,控制信道的數據量要小很多,碼塊長度一般在20-300比特之間——這就好像你不是要傳輸高清的電影數據,只是要把電腦打開,不需要那麼多數據量來完成開機這個事情。而5G數據信道的碼塊長度要長得多,典型的數據量在3000~8000比特之間,而且碼塊非常多,其所傳輸的數據量比控制信道要高几個數量級。

所以,從數據量大小來說,LDPC碼取得的勝利更大一些,但這也不表示極化碼失敗了。畢竟,極化碼是一個新秀,還沒有在實踐上經過千錘百鍊,所以只能等5G大規模商用以後,我們再來評估極化碼的優越性到底是不是真的好。

對於極化碼來說,長度為N的數據塊,其編碼的複雜度是O(N log N)。而根據祖師爺香農的判據,這已經到達了5G編碼的最優極限。

所以,華為看好極化碼的未來,因為它極富理論優勢。而且華為已經在5G產業化上走得很遠了。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華為的底氣:因為掌握了技術,即使遭遇貿易戰,華為也有勝利的信心。

綜合:環球科學(作者:張華)、華為心聲社區

監製:王然

編輯:姜晶晶

相關焦點

  • 這篇123頁的文章,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不到10人」
    學術界有人說,這篇長達123頁的論文,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估計「不到10人」。這意味著幹了兩年多的研究要推倒重來,寫了五十多頁的論文要從零開始。」王兵說,這種大錯誤犯過兩次,小的不計其數。但同時,學術網站上卻出現了另一篇立意相近、結構類似的論文。作者是一名歐洲人,他的論文架構基於陳秀雄、王兵論文的關鍵想法,卻宣稱自己證明了「哈密爾頓—田猜想」。
  • 這篇123頁的文章,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不到10人」
    &nbsp&nbsp&nbsp&nbsp學術界有人說,這篇長達123頁的論文,全世界能完全看懂的估計「不到10人」。「確認過眼神,我是看不懂的人。」網友的態度真實而可愛。有科普作家說,「這是最難進行的一次科普。」
  • 華為視覺34篇論文入選CVPR2020 技術加持華為雲EI
    本次大會共收錄了來自全球的1470篇論文。華為視覺研究團隊此次為業界貢獻了34篇高質量的論文,其中包括7篇口頭報告論文。華為公司非常重視人工智慧研究,並將其作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重點攻關對象。計算機視覺作為圖像處理的基本工具,在華為公司的多項業務場景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論文工廠!162篇文章被撤!這本3分期刊竟讓中國學術界全面淪陷?
    其次,ERMPS雜誌近期又撤稿了162篇國人學者的文章(199篇中重複37篇),這也是繼2017年Tumor Biology雜誌撤稿107篇以來,最大的一次國人文章撤稿。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大多為作者對論文的被質疑問題不予回應。據論文打假大佬Eliesbik分析,這些論文中,至少有100多篇論文的圖像來自同一圖庫,相同的圖像經過旋轉、鏡像、裁剪拼接、調色等,最後被放到不同的文章中。涉嫌嚴重造假,有論文工廠批量生產之嫌。
  • 阿里平頭哥三篇論文入選ISCA2020;官方公布華為P40圓角曲率輪廓…
    打開APP 阿里平頭哥三篇論文入選ISCA2020;官方公布華為P40圓角曲率輪廓… Norris 發表於 2020-03-26 09:07:14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23篇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 Bik博士新發現:中國412篇論文或來自一家「論文工廠...
    近日,Elisabeth Bik博士再次曝出驚人消息,她和她的一群志願者團隊發現:至少有412篇(還在持續增加)來自中國醫院的論文可能出自同一個「論文工廠」!這些論文全部來自中國的幾十家醫院,其中三甲醫院就有數十家。
  • 10篇Cell論文聚焦人類泛癌圖譜
    2018年4月23日/生物谷BIOON/---2018年4月5日,Cell期刊發表了10篇關於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聯盟發布的泛癌圖譜(Pan-Cancer Atlas)的論文,其中一篇是Cell期刊的社論,還有一篇是關於這種泛癌圖譜的評論類型論文,剩下的8篇是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這種泛癌圖譜進行展開說明。
  • 華為的5G技術,源於這種數學方法-科技創新-每日科技網-多維度報導...
    值得注意的是,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華為在5G的成就,離不開一位土耳其的科學家的貢獻:「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的阿勒坎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  那麼,這位土耳其科學家做了什麼工作?這與華為的5G技術又有怎樣的聯繫?
  • 行業頂會連發兩篇論文,華為雲醫療AI新突破
    近日,第23屆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介入國際會議(The 23th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MICCAI 2020)論文錄用結果公布,華為雲醫療AI團隊的2篇科研成果被收錄,在醫學圖像邊緣分割領域實現了人工智慧技術的新突破。
  • 臺灣著名癌症學家陳慶士8篇論文撤稿,美大學公布75頁調查報告
    俄亥俄州立大學發布的一份長達 75 頁的報告稱,癌症科學家陳慶士(Ching-Shih Chen) 在 8 篇論文的 14 張圖片中「違反了公認的圖像處理和圖像生成方法,並存在故意偽造數據行為。」該報告建議,陳慶士與共同作者在2006 年至 2014 年發表的這 8 篇論文應該「立即撤稿」。
  • CoRL 2020獎項公布,斯坦福最佳論文,華為等獲得最佳系統論文獎
    來自史丹福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的研究者摘得本屆 CoRL 會議的最佳論文獎,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和上海交大等機構學者榮獲最佳系統論文獎,南加州大學研究獲得最佳 Presentation 獎。昨日,第四屆機器人學習大會(CoRL)公布了最佳論文獎、最佳系統論文獎等獎項。
  • 23魔方兩篇論文連續登陸國際學術期刊
    近日,23魔方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發表了兩篇與祖源相關的學術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華為雲2篇論文被MICCAI2020收錄,醫學圖像邊緣分割新突破
    近日,第23屆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介入國際會議(The 23th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MICCAI 2020)論文錄用結果公布,華為雲醫療AI團隊的2篇科研成果被收錄,在醫學圖像邊緣分割領域實現了人工智慧技術的新突破。
  • 為什麼說中國有信心底氣應對極限施壓,看這篇文章的五大解讀
    這篇文章說得很清楚了——1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發表國紀平文章,題目是《中國有足夠信心底氣戰勝任何困難挑戰》。這篇五千餘字的重磅文章從五個方面給出了權威解讀:1、面對一波又一波外部極限施壓,中國經濟表現如何?文章直接給出答案:中國經濟一步一個腳印穩健前行。
  • 600頁的數學論文,世界上只有幾個人看得懂
    並且,望月新一的論文通過了京都大學數理解析研究所編輯的國際專業期刊《prims》的審查。期刊上發表瞭望月新一撰寫的關於「宇宙際Teichmuller」的論文,長度達到了驚人的600頁建築早在6年前,也就是在2014年,望月新一就發表論文,表示證明了ABC猜想,論文證明長度足足有512頁。
  • 這是一個關於「華為與數學」的故事
    在全球擴建研發中心是華為甚至每一家談得上成規模的科技企業再尋常不過的操作,但對華為來說,在俄羅斯這一地區布局研究中心有著不同意義。這是一個關於「華為與數學」的故事。一個數學論文的偶然發現,讓華為實現了趕超,一舉成為5G時代的領頭羊。今年5月份,在華為剛陷入美國圍堵的狀況時,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就提到,華為在5G的成就,離不開土耳其數學家埃達爾·阿勒坎的貢獻。任正非表示,「十年時間,我們就把土耳其教授數學論文變成技術和標準。」
  • 華為雲3篇論文入選MICCAI 2019,加速AI醫療研究和應用落地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華為雲最新資訊 > 正文 華為雲3篇論文入選MICCAI 2019,加速AI醫療研究和應用落地
  • CoRL2020獎項公布,斯坦福獲最佳論文獎,華為等摘得最佳系統論文獎
    來自史丹福大學和維吉尼亞理工的研究者摘得本屆 CoRL 會議的最佳論文獎,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和上海交大等機構學者榮獲最佳系統論文獎,南加州大學研究獲得最佳 Presentation 獎。昨日,第四屆機器人學習大會(CoRL)公布了最佳論文獎、最佳系統論文獎等獎項。
  • 學者查閱蔡英文博士論文:缺頁、沒結論,"比較另類"
    原標題: 學者查閱蔡英文博士論文:缺頁、沒結論,"比較另類"  蔡英文(圖源:臺媒)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稱,近日,牛津大學經濟史博士徐永泰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查閱蔡英文博士論文,認為其論文多處「反常」。  徐永泰發現蔡英文的論文存在缺頁,並有多處手寫改動。他向圖書館提出疑問為什麼缺頁,圖書管理員無法回答。  「錯誤以手寫更改,比較另類。」 徐永泰稱,他認為蔡英文論文中用的很多字是美式拼法,也不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