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波如何幫助我們了解宇宙

2021-01-07 科技領航人

人類用肉眼能看到的可見光感知宇宙。然而,對於宇宙來說,還有比我們利用可見光看到的更多的東西,這些可見光來自恆星、行星、星雲和星系。宇宙中的這些物體和事件也會釋放出其他形式的輻射,包括無線電輻射。這些自然信號填補了宇宙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即宇宙中的物體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像它們那樣運行的。

天文學中的無線電波

無線電波是電磁波(光),但我們看不見。它們的波長在1毫米(千分之一米)到100公裡(一公裡等於1000米)之間。就頻率而言,這相當於300吉赫茲(1吉赫茲等於10億赫茲)和3千赫茲。赫茲是常用的頻率測量單位。一赫茲等於一個頻率周期。所以,一個1赫茲的信號是每秒一個周期。大多數宇宙物體每秒發射數百到數十億個周期的信號。

人們經常把「無線電」發射與人們能聽到的東西混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使用無線電進行通信和娛樂。但是,人類不會「聽到」來自宇宙物體的無線電頻率。我們的耳朵可以感知20赫茲到16000赫茲(16千赫)的頻率。大多數宇宙物體的發射頻率都是兆赫,遠高於耳朵聽到的頻率。這就是為什麼射電天文學(包含X射線、紫外線和紅外線)經常被認為揭示了一個我們既看不著也聽不見的「不可見」宇宙。

宇宙中無線電波的來源

無線電波通常由宇宙中的高能天和活動發射。太陽是地球以外最近的無線電發射源。木星也會發出無線電波,土星也會發出無線電波。

太陽系外和銀河系外最強大的無線電發射源之一來自活動星系(Agn)。這些動態天體的核心是超大質量黑洞。此外,這些黑洞將產生巨大的物質噴流,這些物質會隨著無線電發射而發光。在無線電頻率上,它們往往能超過整個星系。

脈衝星,或旋轉的中子星,也是無線電波的強大來源。當大質量恆星以超新星的形式毀滅過程中,就會誕生這些強大而稠密的物體。在極限密度方面,它們僅次於黑洞。由於強大的磁場和快速的旋轉速度,這些物體發射出廣譜的輻射,它們在無線電中特別「耀眼」。像超大質量黑洞一樣,強大的射電射流是由磁極或旋轉的中子星發出的。

許多脈衝星因為它們的強無線電發射,被稱為「無線電脈衝星」。事實上,來自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顯示了一種新的脈衝星,這種脈衝星在伽馬射線中最強,而不是更常見的無線電。它們誕生過程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射線告訴我們更多關於每種物體所涉及的能量。

超新星殘骸本身可能是無線電波特別強的發射器。蟹狀星雲以其無線電信號而聞名,文學家喬斯林貝爾(JocelynBell)是通過研究無線電信號確定它的存在。

射電天文學

射電天文學是研究空間中發射無線電頻率的物體和過程。迄今為止檢測到的每一個源頭都是自然發生的。在地球上,這些輻射是由射電望遠鏡收集的。這些是大型儀器,因為探測器面積必須大於可探測波長。由於無線電波可以大於一米(有時大得多),所以範圍通常超過幾米(有時30英尺寬或更大)。一些波長可以像山一樣大,因此天文學家們已經建造了一個擴展的射電望遠鏡陣列。

與波的大小相比,收集區域越大,射電望遠鏡的角解析度就越好。(角解析度是指成像系統或系統的一個部件的分辨能力。即成像系統或系統元件能有差別地區分開兩相鄰物體最小間距的能力。)

無線電幹涉測量

由於無線電波可以有很長的波長,標準射電望遠鏡需要非常大才能獲得任何精度。但是,由於建造體育場大小的射電望遠鏡成本高昂(特別是如果你想讓它們有任何轉向能力的話),需要另一種技術來達到預期的效果。

無線電幹涉測量是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它的目標是實現高精度的坐標角解析度,這種解析度可以從非常大的蝶形天線中獲得,而且不需要花費任何費用。天文學家通過使用多個相互平行的蝶形探測器來實現這一點。每個人和其他人在同一時間研究同一個對象。

這些望遠鏡協同工作,有效地起到了一個巨大望遠鏡的作用,其大小相當於整個探測器組的大小。例如,非常大的基線陣列具有相距 8,000 英裡的探測器。理想情況下,一組不同間隔距離的射電望遠鏡將協同工作,以優化收集區域的有效大小,並提高儀器的解析度。

隨著先進通信和定時技術的發明,人們已經可以使用彼此相距很遠的望遠鏡(從全球各地的不同點,甚至在地球軌道上)。這項技術被稱為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它顯著提高了單個射電望遠鏡的性能,並幫助研究人員探測宇宙中一些最有活力的天體。

無線電與微波輻射的關係

無線波段也與微波波段(1毫米至1米)重疊。實際上,通常被稱為射電天文學的,實際上是微波天文學,儘管一些射電儀器確實檢測到的波長遠遠超過1米。

混亂的根源來自這裡,因為一些出版物將單獨列出微波波段和無線電波段,而其他出版物將簡單地使用術語「無線電」包括經典無線電波段和微波波段。

相關焦點

  • 宇宙神秘無線電波突然出現,持續時間過短無法鎖定起源地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文望遠鏡,不僅僅是為了觀測宇宙中的各種星體,現代望遠鏡還有一個神奇的功能,就是捕捉來自宇宙間的信號。科學家想要搜尋這些信號,一方面是想知道宇宙中是否還存在著地外生命,另一方面是想知道早期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
  • 科學家們監聽的宇宙電磁波是無線電波嗎?
    本文是基於回答一位網友的問題,原題為:宇宙天體傳來的電磁波會是無線電波嗎?這位朋友似乎沒有弄懂電磁波與無線電的關係,所以問題不準確。電磁波不僅僅是無線電波,電磁波本身就包含無線電波。無線電波就是電磁波裡面頻率最低,波長最長的那個波段的光,是不可見光。因此,太陽每時每刻都在向太空發射著電磁波,這其中就有無線電波。宇宙中所有的恆星等天體每時每刻都在向太空發射著電磁波,這其中也有無線電波。
  • 無線電波望遠鏡搜尋來自 130 億年前宇宙黑暗時代所發出的訊號
    而目前,為了一道來自宇宙歷史中黑暗時期(dark age)的訊號,該科學團隊正在搜尋來自 MWA 的數據。了解這段黑暗時期能夠幫助科學家回答當今宇宙中的主要問題。科學團隊中的一員暨 UW 物理系的米格爾·摩拉利斯教授(Miguel Morales)表示:我們認為在那段時期的宇宙性質對於第一批恆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並推動當今宇宙的結構特徵。
  • 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無線電波,那銀河系會是這個樣子
    ,銀河系中心將如何呈現的在人類面前。而宇宙中充滿了發出輻射的天體,我們將其視為電磁光譜可見部分中的光。可悲的是,在宇宙周圍發射的大多數電磁輻射(光)都以人眼不可見的波長存在。當我們看著夜空時,所看到的類似於一幅剝去某些色彩陰影的畫-美麗但不完整。
  • 繼續了解「無線電」的科學知識,無線電波的用途都有哪些?
    那麼有小朋友知道是誰發現了無線電波嗎無線電波這麼神通廣大可它看不見摸不著的那是誰第一個發現它的呢無線電的用途我們了解了「無線電」「無線電」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無線電」「無線電」還有哪些用途呢
  • 繼續了解「無線電」的科學知識,無線電波的用途都有哪些?
    那麼有小朋友知道是誰發現了無線電波嗎無線電波這麼神通廣大可它看不見摸不著的那是誰第一個發現它的呢怎麼發現的呢無線電的用途我們了解了「無線電」「無線電」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無線電」「無線電」還有哪些用途呢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繼續了解……
  • 外星人能截獲地球發出的無線電波嗎?
    另外,人類已經發出的無線電波是否會洩露地球的行蹤呢?這些問題,其實都涉及星際通信,也就是在恆星之間的通信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來估算一下,宇宙之大,到底如何才能接收到人類已經發出的無線電波?外星人能截獲地球發出的無線電波嗎?
  • 萬物都在「閃閃發光」——利用無線電波看星星(下篇)
    這周,我們將把射電望遠鏡對向宇宙中各種各樣的天體與各個角落。利用無線電波觀察到的天體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能觀測到些什麼呢?那就讓我們帶著問題繼續往下探索吧。又是如何演化的呢?這是天文學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用可見光或紅外線觀測星系時,我們可以發現星系是由大量恆星聚集而成的,但用無線電波觀測星系時,我們又可以知道星體與星體之間存在著很多的氣體與塵埃。
  • 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看到宇宙邊緣呢?
    宇宙很大,大到無法想像,而我們人類又這麼渺小,那我們又是如何看到遙遠的宇宙的呢?或者那麼大的宇宙,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看呢?比如說暗物質、宇宙起源,這些都需要紅外觀測的幫助了。近30年,紅外天文也是蓬勃興起,而如果我們把波長放到更遠的位置,到了無線電波波段,就存在一種對天文觀測影響更大的無線電波了
  • 人類首次,在太空中採集到小行星石塊,將幫助我們了解宇宙起源
    人類探索太空的欲望是無限的,只要機會合適且準備充分,我們就會進行大膽的嘗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我們對宇宙的認識變得越來越清晰了,相信終有一天人類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踏出地球邁入星際時代。NASA表示,這是人類首次成功採取到小行星的石塊樣本,這將幫助我們了解宇宙起源
  • 人類發往太空的無線電波能被地外文明接收到嗎?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人類自探索宇宙以來,一直沒有停上尋找地外文明的存在,為了尋找地外文明,人類向外太空發射了很多的無線電波,幾十年前還發射了旅行者一號,上面記載了人類文明的各種信息,然後向太陽系外駛雲,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不管是發射無線電波還是其它的探測設備,我們始終沒有發現地外文明的存在,甚至連簡單的地外生命目前也沒有發現
  • 使用無線電波數據製作的圖像揭示了銀河系的隱藏之美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最新的銀河系圖像揭示,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觀測到低頻無線電波,銀河系中心將如何呈現的在人類面前。該圖像顯示了穿過銀河系的磁場信號,其中包括強烈的恆星形成區域和劇烈的超新星爆炸殘留。
  • 尋找外星病毒,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起源嗎?
    通過給宇宙病毒學感興趣的科學家提供這樣一個平臺,NASA希望發展「新的研究領域來推動我們對病毒如何影響地球上——乃至或許太陽系中其他星球上——的生命起源與演化的理解」。最近,NASA贊助的宇宙病毒學工作小組吸引了許多富有經驗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的研究領域涵蓋多個方向。有了這些感興趣的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這些工作小組有望促使NASA繼續為宇宙病毒學研究分配更多資金。
  • 尋找外星病毒,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起源嗎?
    NASA的病毒焦點小組(Virus Focus Group)正試圖將病毒學上取得的進展整合到宇宙生物學中,以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它們在宇宙中的分布。通過給宇宙病毒學感興趣的科學家提供這樣一個平臺,NASA希望發展「新的研究領域來推動我們對病毒如何影響地球上——乃至或許太陽系中其他星球上——的生命起源與演化的理解」。
  • 尋找外星病毒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起源嗎?
    通過給宇宙病毒學感興趣的科學家提供這樣一個平臺,NASA希望發展「新的研究領域來推動我們對病毒如何影響地球上——乃至或許太陽系中其他星球上——的生命起源與演化的理解」。最近,NASA贊助的宇宙病毒學工作小組吸引了許多富有經驗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的研究領域涵蓋多個方向。有了這些感興趣的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這些工作小組有望促使NASA繼續為宇宙病毒學研究分配更多資金。
  • 科學家多次接收到重複的無線電波信號,會是外星文明發出的嗎?
    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一個重要的疑問出現了,那就是外星文明存在嗎?雖然人類是一個非常自豪的民族,但是我們還沒有自大到,認為宇宙只有人類這一個文明。如果這樣認為,那人類跟井底這蛙有何區別。正是由於人類是智慧的文明,所以當我們真正認知到宇宙的浩瀚之後,對外星文明的存在已經不再懷疑。當然,任何事物想要確定其真實性,都需要找出相關的證據才行。
  • 無線電波測量法和三角測量法 如何科學的測量天體的距離?
    無線光波測量法是通過我們發送出的無線電波,碰到目標後會反射回來,被我們再次接收到,計算電波從發射到被目標返回所用的時間,將其除以2(往返時間變成單程時間),再乘以光速,就能知道目標天體的距離了。而三角測量法我們先設置一條「基線」,其精確長度當然是我們可以掌握的,然後在基線的兩端分別測量目標的角度。這樣,兩條不同角度的視線就和基線共同構成了一個三角形。
  • 這個望遠鏡能讓我們看到更遠的外太空
    這意味著它能夠開始繪製出更深遠的宇宙的無線電地圖。CHIME的主要目的是測量暗能量的成分,它被天文學家看作是一種促進宇宙加速膨脹的、最神秘的能源形式。除了這一龐大的工程之外,CHIME亦將幫助探測引力波,並分析不時從宇宙深處抵達我們星球的快速無線電脈衝,那些信號至今仍未完全解釋清楚。
  • 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大小的?
    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我們,生活在塵埃一般地球上的小小生物,我們怎麼可能測定這樣廣袤的距離數值?自從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來,我們似乎一種都難以擺脫自身在認識宇宙方面的先入之見,而這一點在關於宇宙究竟有多大這一點上尤為明顯。甚至在今天,隨著最新數據的獲得,宇宙的大小也仍然在不斷顛覆我們此前的認識,迫使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宇宙距離階梯一:無線電反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相當有信心地認為,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10萬光年。而我們能夠觀察到的宇宙範圍當然還要遠遠超越這一尺度。根據最新的理論,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整個宇宙範圍,即所謂的「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得到這一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