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演變與物質的生死輪迴

2020-08-22 周慶和1178559755

宇宙,因零性態空間的分化而誕生質能,質能因四個層次的組合與中子衰變而形成氕氘兩種基礎物質。兩種基礎物質在氕氫的乾性引力作用下凝聚星球,星球則在乾性斥力作用下揮發能量。

星球以氕氫的乾性作用力為凝聚力、以氘元素為聚合單元,而仍然以兩儀2個、八卦8個、河圖洛書19-1個(減去一個5陽核心性體)、六十四卦64個,這樣的2+8+18+64=92,這樣四層次的核子、電子層變化式製造的92種自然元素。

以上是對以前已經發布文章的簡單回顧。因為簡單回顧並不能囊括所有前提內容,所以,閱讀下文有不能理解的讀者朋友請參閱筆者前期發布的相關文章。

一、元素的變化

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是質中子結構與電子層結構不合理的自然調整。衰變的最終結果都逃不過92種元素的範圍。

因為四個層次的組合是變化不出五個層次的,所以,以氘原子為基礎單元四個層次聚合形成的92種元素,是宇宙中永恆存在的、或者說無論如何變化都逾越不了四個層次組合的基礎物質。

要說92種元素的變化:一是在星球壓力環境中釋放能量;二是在超新星爆發以後的太空環境中吸收能量。這樣的變化循環,其過程體現的就是星球的生死盛衰演變。

至於質子、電子、光子衰變說。只是根據中子衰變、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延伸想像,其實不會發生。原因就在於基礎結構逃不過四個層次組合,而質子、電子、光子,都是最穩定的基礎結構。

目前有學者認為恆星內部的元素聚變到鐵就會停止聚變,鐵以上序號的元素只能在超新星爆發中才能完成聚變。理由是鐵以上序號元素的比結合能不增反降。

其實,這是對元素質量來源的認識錯誤造成的。即:認為高序號元素的質量數快於序號數的增長純粹是由增加中子造成的,所以鈾238-92=146,就是認為鈾238是由92顆質子與146顆中子組合形成的。其實,大部分元素的質中子都是平衡的。

因為錯誤認為高序號元素的質量增長都是由增加了中子造成,所以加入了多出的核子數,計算鐵以上元素的比結合能都是不增反降了。

實際上,一個原子核中,即使多了一顆中子,也會造成原子核結構的不穩定,而成為放射性元素衰變。多了大量中子的高序號元素,根本不可能從誕生至今穩定存在上百億年。如果我們能夠應用所有原子核質中子大致平衡的認識,去計算比結合能,自然就會得出序號越高比結合能愈大的結論。

那麼,高序號元素的原子量快於序號的增長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只要我們改變認識,解開這個問題則非常簡單。

極性對應學的質能分化式是:0(10-10)-9-4能量=1-6質量。

因為高序號元素的聚合程度與能量的釋放率比低序號元素高,所以其質量的生成率比低序號元素高。因此,高序號元素的原子量快於序號的增長,完全是由深度聚合釋放能量產生的,根本不是增加中子造成。

為什麼一個從質子中分離出來的頂夸克的質量,竟然達到了質子質量的200倍?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剝離能量產生了質量的結果。

二、質能的分合循環

因為質能源於零性態空間的正負性分化,即0=1-6+9-4分化。所以質能合則歸零,分則成性。

質能分化過程,就是從生走向死的過程;質能的複合過程,則是從死寂走向新生的過程。質能最初四個層次組合,就是從歸零組合開始,因對立分化而生,最終則因質能分離而死。物質從生到死的過程,就是質量聚合與能量揮發的過程。

因質能分離而死亡的物質,其實只是質量體失去了能量活性,能量體失去了質量的依託而已。所以,所謂死,並非存在的消失,而是輪迴的一個轉折點。

因死亡而展示的質能雙方對立極性,則達到了最為強烈的極端程度,所以、接下來開始的就是質能的反極化過程——揮發質量吸收能量而復歸於零的過程。

恆星的誕生,就是:質量體(成品元素包括原始氘氫)在氕氫乾性引力的作用下聚合集結;能量體則在氕氫乾性斥力作用下被排擠揮發的過程。

恆星,因乾性剩餘(缺少中子結對的多餘氕氫)而吸引凝聚質量體的聚合集結(+5對1-6坎性體-5性的異性相吸,體現的就是星球引力與質量重力);同時,也因為乾性剩餘而對能量體具有排斥力(+5乾性體對(9-4)離性體+5性內在本質的同性相斥)而排擠釋放能量,就是恆星生命的開始。

恆星在釋放9-4離性能量的同時,也排擠揮發氕氫+5性體,如太陽耀斑爆發大量揮發氕氫離子。其造成的結果是使恆星凝聚力下降。因此,當恆星最大程度放盡能量時,表現凝聚力的5陽乾性體也會被排擠揮發到最大限度。星球在失去大部分凝聚力的情況下,就會在內部能量膨脹力與自轉離心力的作用下解體——表現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將恆星一生中製造的、已經最大限度被排擠了能量的物質元素,拋撒於廣袤的宇宙空間。就是給子孫星球的繁衍、地球之類生命萬物的繁衍,留下的物質遺產。

在恆星內部被最大限度排擠釋放了能量的物質元素,進入廣袤太空後,因失去了壓力,而開始逆向吸收積累於虛空的低密度熱性能量,並恢復原子的電子活性而互相排斥,成為瀰漫於太空的彌撒物質——星雲。因此,宇宙的熵增與熵減也是循環的。宇宙得以永恆的一個基本要素就是循環。

恆星解體前存在於星球中外層壓力較低環境中的質量體,則因未放盡能量而具有強大的凝結力,所以不能逆向吸收能量而揮發成為彌散物質,而只能保持石塊、金屬塊之類的物質原貌。地球上不時光顧的隕石、隕鐵之類的天外來客,就是超新星爆發拋撒的中外層物質被地球吸收的現象。

恆星中內層物質元素,則因徹底失去了能量,表現的就是一堆沒有凝聚力的灰燼。然而,由於強烈極性對應的原因,一堆灰燼顯露於充滿低密度能量的虛空環境中,也會逆向吸收能量而恢復生機。

因超新星爆發而彌散於太空的元素,是質能極端分化而失去能量的死亡元素的恢復過程。失去能量而沒有了凝聚力的元素在充滿能量的太空環境中,因吸收虛空態離性能量而揮發擴散,直至成為歸零元素而完成一個循環。

但由於元素吸收能量而歸零並不會改變原子核結構,所以當星球吸收這些歸零元素以後,其質能分化,就是元素新生命的開始,元素在星球引力作用下開始新一輪的質能分化過程。

地球大氣層,就是從太空中吸收到的、或者從地球質量體中釋放出來的、結合虛空態能量的歸零元素,經過壓力排擠少量能量後存在的氣體元素。

彌散於太空環境中的元素,則因零壓力能夠吸收到足夠能量而表現零性態,即:1-6+9-4完全平衡的歸零組合。太空歸零元素表面上完全失去物質性態和形態,對光也基本沒有吸收和折射能力,所以我們無法通過觀察而發現這些物質。

零性態元素也不是暗物質,零態元素對外根本不會表現任何作用力。只有具有乾極性的氕氫能夠凝聚零態元素。

太空零態元素彌散區一旦進入氕氫,就會產生凝聚並釋放能量。恆星揮發氕氫,就是為了繁衍子孫星球而派出的攝取零態元素的使者。太陽通過耀斑爆發而揮發的氕氫,其作用就是凝聚彌散於太空的零性態元素。

與太陽引力輻射同性相斥的氕氫,以太陽風形式一直揮發到太陽的最外層空間而形成氕氫積累層。如果太陽能量層外面存在零態元素,就會與氕氫結合形成具有重力的凝聚物質。

氧元素由八個氘元素聚合形成,其原子核結構是最為合理的結構,所以氧元素應該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元素。如果氕氫結合到的是氧元素,就會以兩氫一氧的結對方式形成水分子。在太陽系外層空間形成的充當凝結星球精子的彗星,就是氕氫結合氧元素以及其它元素形成的凝聚物。

由於氕氫具有乾性凝聚力,水則具有坎性凝聚力,所以氕氫與水兩者合二為一的彗星,具有最為強大的吸引彌散物質、凝聚物質形成星球的能力。

太陽系行星和衛星的誕生,就是由彗星進入太陽或行星近距離空間的彌散物質積累層——如土星環之類的物質積累層,而吸收凝聚物質形成的嬰兒星球。因此,行星、衛星誕生之初,也是要經歷一段聚集質量、釋放能量的燃燒放能過程的。我們的天文觀察看到的,象月球一樣,因釋放氣體而產生大量凹坑的星球(有人認為是隕石坑),就是誕生不久的嬰兒星球。

太陽系行星,自外向內逐個誕生,並因能量層的擴充膨脹而逐漸遠離太陽。因此,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與星齡正相關、與密度正相關。我們可以根據星球物質積累層的距離,如土星環的距離,再根據衛星遠離行星、或行星遠離太陽的速度和距離去大致計算星球的星齡。

三、質能的分合循環,推動物質結構進步的動力機制

我們知道元素的化分化合都是需要吸收或釋放能量的,但我們的科學卻從來沒有探索過物質吸收與釋放能量的價值所在。

首先需要明確,元素化分化合吸能放能並不是簡單的吸收熱量與釋放熱量。能量的基本作用是動力,能量的高級作用則是信息。現代社會的影像文字信息,都是通過能量記錄、處理和傳遞的。

在此,我們需要疑問的是:難道能量的高級作用僅僅是記錄於磁碟、傳輸於虛空的電磁波信息?不是的!人類使用的信息能,只不過是最為低級的信息能;高級的自然信息能,是能夠自動記錄於物質、自動複製物質結構的虛空態信息能。

物質結構,從簡單的元素到複雜的蛋白質,就是通過自然信息的複製記憶功能,以及自然機制的優勝劣汰,而發展進步到高級階段的。假如自然沒有這套信息複製記憶功能和優勝劣汰機制,那麼,92種自然元素,就如26個英文字母,讓他隨機拼寫,是無論如何都拼寫不出一部莎士比亞作品的;而通過信息的記憶複製與自然優化,則無論什麼樣的複雜結構,只要給予時間,最終都能實現。宇宙從簡單的元素化合,到誕生生命,再到生命進化人類,就是通過這個機制實現的。

生命DNA的複製。一方面是物質結構的複製,另一方面則通過能量信息的記憶與優化實現的;我們人類通過文化信息的傳承而選擇人類文明的優勝方式。其實,這種信息傳承和推廣可以追溯到簡單化合物。元素化分化合通過吸收與釋放能量而記憶和傳承信息,並向全世界推廣這種信息;作為高級生命的人類,結合或揮發的靈魂態高級信息能,同樣會向全世界傳播推廣。

這種在虛空中廣泛傳播的信息就是自然規律——道。所以,宇宙中通過優勝劣汰最終能夠保存下來的物質結構、生命結構,都是在宇宙中傳承推廣的自然規律作用的產物。在宇宙統一規律基礎上進化的外星人,雖然與地球人會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一定是為了進步優化功能的需要而體現的差異,而並非自成體系的差異。

《西遊記》描述孫悟空駕起斤鬥雲,傲遊於各個星宿之間。其實、這並非神話小說的毫無根據,而是對宇宙生命信息傳遞的一種表達。我們將來尋求與外星人交往,只能通過修真形成的、質能等量複合歸零的、能夠把億萬年時間化歸為零的——零態生命才能實現。

本篇已經從物質起源跨越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跨度有點大了。就此打住吧!

周慶和

——於2020年7月16日晚

相關焦點

  • 140億年前並非宇宙絕對起點,或許宇宙一直在經歷「生死輪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波爾·施泰恩加德和英國劍橋大學的尼爾·圖爾克這兩名物理學家在2011年共同提出了一個理論,即宇宙大爆炸發生了不止一次,宇宙一直經歷著「生死輪迴」的過程,而人們所認為的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並非宇宙誕生的絕對起點,那只是宇宙的一次新生。
  • 宇宙也有輪迴?新諾貝爾獎得主發現30個「上一個宇宙的幽靈」
    可能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宇宙大爆炸,該理論認為我們如今的宇宙是有一個起點的,這個起點叫做「奇點」,138億年前的某一個時刻,這個奇點發生了大爆炸,我們的宇宙由此誕生,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源自於這一場規模無可比擬的爆炸中
  • 意識是生死輪迴的根本,覺智是解放思想的鑰匙!
    這一直是人類探索宇宙生命規律的永恆課題。自從宇宙有了生命物種以來,生命,對整個宇宙來講,可以說是宇宙誕生之後出現的最神奇的事物了。而生命中的意識與覺(悟)智(慧),則是更加複雜而神秘了。地球能有幸的成為一顆生命星球,並且經過幾十上百上千上億萬年的進化,終於在數百萬年前有了智慧生命———人類!
  • 星球核心>至高密度>物質本質>宇宙輪迴>高維視角>真實世界……
    天體最終的大小都是由其核心和其周圍環境決定的(物質包括黑洞物質與能量的本質與特性還有宇宙輪迴請點我頭像查看相關文章,因字數過多就不在這裡在做詳細說明了,請見諒!)。,能量的本質是擁有物質擁有自己的家,它們渴望擁有更多的物質,它們喜歡更大的家而不喜歡與其它的能量擁擠在一起。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的運轉和輪迴都離不開物質與能量的本質特性。
  • 宇宙是個輪迴?意識不會消失只會從頭開始,愛因斯坦曾做過研究!
    地球出現生命並非是個巧合,生命能夠出現經過了各種複雜程序,雖然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無法解釋地球上出現生命原因,無法解釋生命結束後又會以怎樣的形式在地球上生存,科學的進步讓大家發現了很多新事物,同時對宇宙有更多了解,讓大家把生命的出現和宇宙聯繫到了一起,對此很多科學家們注重研究瀕死前的人類
  • 宇宙輪迴論稱宇宙不會真正毀滅,在舊的毀滅時會誕生新宇宙
    最近,美國科學家斯坦哈特(Steinhardt)和英國教授特洛克(Turlock)就宇宙研究問題提出了一種新觀點:宇宙大爆炸是存在的,但它不是宇宙的起點,而是宇宙的過渡。他們聲稱宇宙是會輪迴的。1948年,美國天文學家加莫(Gamow)在天文學家哈勃(Hubble)和勒麥特(Lemaitre)的研究理論基礎上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大爆炸理論解釋了宇宙的起源。密度無限大的點(稱為「奇點」)發生爆炸創造了宇宙。在奇點爆炸之前,宇宙中的一切都不存在,包括時間和空間。斯坦哈特和特洛克的理論使科學家重新研究宇宙的起源。
  • 物質本源的大膽猜想
    這股沉寂已久的能量在慢慢吸收外界的能量之後緩慢的成長著,演變著---- 而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能量」的通過某種方式的會聚而逐漸的形成一種物質化「外衣」,從而形成了可探測的細小物質存在。 這些物質又經過不同的順序排列,凝聚,漫長時間之後,演變形成人們所認知的一切物質存在。
  • 以獨特的科學視角,探尋轉世輪迴的宇宙法則
    以獨特的科學視角,探尋轉世輪迴的宇宙法則生死輪迴是數千年來人類熱議的話題,經久不衰,我同樣也非常感興趣。這期視頻非常特殊,夾雜了我個人多年以來對於輪迴諸多獨特的思考和總結,很多觀點可能是大家第一次聽到,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這個話題,一定要堅持看到最後!
  • 《明日邊緣2:生死輪迴》既是續集也是前傳,無限的時間循環!
    2014年上映的科幻史詩《明天的邊緣》續集正式命名為《明天的邊緣2:生死輪迴
  • 真的有生死輪迴和因果報應嗎?
    輪迴是梵語,意為生命的循環和流轉等。它是佛教觀點之一。它是指一切芸芸眾生的靈魂都在它生前或善或惡的業力支配下,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鬼和地域)和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溼生)中生死循環,如車輪迴旋不已,無休無止。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科學家:宇宙輪迴,上一個宇宙的終結
    這也就表明,宇宙有一個起點,所有的物質都集中在這個點上,它是非常緻密的。直到138億年前的某一時刻,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把所有物質都分散開來,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宇宙。
  •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萬瑪才旦《氣球》上映 朱婧汐《生生不息》演繹生死輪迴 時間:2020.11.20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生死疲勞》,六世的輪迴,莫言告訴讀者這樣的道理
    在莫言的眾多作品中《生死疲勞》非常重要。在這裡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與中國本土的佛教輪迴文化結合,創作出了不朽的文化篇章。這部作品讓他與諾獎的距離更進一步。01歷經十幾年的構思,最終一氣呵成,寫出《生死疲勞》之前莫言就構思過這本書的內容和寫作方法
  • 海洋地殼的生死輪迴
    又是如何逐漸走向成熟,邁入晚年,最終結束生命從而進入下一輪迴?孕育期任何生命的出現都有一個孕育期,海洋地殼也不例外。地幔柱是高熱異常的地幔物質,將往上運移,將克拉通底部熔融,並進一步將地形平緩的克拉通拱起形成穹隆,產生三支成120度角的放射狀張裂(圖1),因為這樣符合能量最小原理。
  • 全息論才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德道經》關於宇宙的秘密(五)
    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蒼天,蒼天效法大道(混沌宇宙),大道效法自然(自然存在或自然而然)。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宇宙也是。《陰符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此句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為宇宙運行千變萬化,身手行動變化多端。)這句話本身就說明了人與宇宙具有全息關係。
  • 連宇宙也無法擺脫消亡的命運,為何大自然中的萬物皆有生死?
    太陽是太陽系的主宰,包括地球在內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太陽運轉,根據科學家們研究,大約50億年之前,太陽誕生,太陽系也隨之出現,不過,太陽系並不會永遠在宇宙中存在,即使沒有外界因素的幹擾,太陽也會在大約50億-70億年之後,走向生命的終結,在經歷過紅巨星的演變之後,最終超新星爆發,變成一顆白矮星。
  • 佛說無我,那又是「誰」在輪迴?
    一、給輪迴安立主體,解釋「誰」在輪迴號稱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的教義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補特伽羅;耆那教講世界是由七諦構成的,七諦的主要內容是「命」、「非命」,在「非命」中就有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意為物質、材料。它本身有一定的形態,是構築世界萬物的基料。由於補特伽羅也是組成人體的基本材料,故亦隱含有「人」的意思。耆那教認為補特伽羅也是一種實體。
  • 彼岸花背後的故事,未能突破生死輪迴,留下的只有遺憾
    大家好,我是老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彼岸花背後的故事,未能突破生死輪迴,留下的只有遺很多人問我紅色的花除了玫瑰,還有什麼比較好看,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彼岸花,它的紅色真的非常絢爛。在佛教四花裡面,曼珠沙華的故事最為悽美,它象徵輪迴,愛情,至死不渝。而這個花還有一個更加沒的名字,沒錯,就是彼岸花。曼珠沙華,曼珠代表葉子,沙華代表花。曼珠沙華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特點,花開的時候見不到葉子,葉子盛開的時候鮮花早已枯萎。
  • 外媒:宇宙輪迴可用彭羅斯階梯現象解釋
    我們的宇宙,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製宇宙的奧秘,但卻忽略一個基本的概念,那就是我們是生活在三維世界。我們所觀測到維度也僅限於三維。通過研究我們的宇宙理論上得知我們的宇宙是通過200億年前的大爆炸中所誕生的,誕生之前我們的宇宙是什麼樣的?為什麼那個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宇宙原點」就突然爆發了?那個體積無限小,密度卻無限大,溫度無限高的宇宙原點爆發後瞬間以光速的形式向外擴展,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宇宙。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為何大爆炸之後,宇宙中會形成各類元素?
    在大爆炸發生的38萬年之後,第一批原子產生,最早的一批恆星也出現了,第一批恆星是藍巨星,它們的的主要組成物質是氫元素和氦元素,伴隨著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氧元素和碳元素開始在恆星的內部形成,這個時候,恆星和恆星之間、星系和星系之間發生了碰撞,導致了很多新的元素和物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