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勞》,六世的輪迴,莫言告訴讀者這樣的道理

2020-12-05 姜教授語錄

莫言的眾多作品中《生死疲勞》非常重要。在這裡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與中國本土的佛教輪迴文化結合,創作出了不朽的文化篇章。這部作品讓他與諾獎的距離更進一步。

01歷經十幾年的構思,最終一氣呵成,寫出《生死疲勞》

之前莫言就構思過這本書的內容和寫作方法,只是當時他還沒有想好用什麼小說結構將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很好地融入中國本土文化。怎樣能讓讀者覺得可以接受,還不會有心理上的疏離感。

恰好有一次他到承德的一座有名的廟宇去參觀,看到牆壁上佛教六世輪迴的壁畫,莫言很快有了靈感,回去之後就開始著手這本書的創作。他一氣呵成,僅僅用了43天就完成了這本接近50萬字的小說。

對於作家來說,短時間內完成一部作品並不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莫言是這樣想的,他這種創作可能會影響作品的質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莫言的這本書非常成功,這也是他最喜歡的作品。憑藉這部作品,他拿到了諾獎。

02動物視角看人類,展現人性的弱點

這莫言講述了一個關於輪迴的故事。西門鬧是當時的一位地主他樂善好施,勤於農事卻在土改的時候被槍斃了。西門鬧覺得自己死的冤枉就在閻王殿裡天天喊冤。

閻王對西門鬧說,因為你老是喊冤,老是忘不了仇恨,其實西門鬧早就死了,身體已經爛了,你的那些後代已經長大了,西門鬧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你還念念不忘。就因為你念念不忘,所以就不能讓你投胎成人。

西門鬧墜入畜生道,經歷了六世的輪迴。從人變成了驢後來又成為了牛、豬、狗、猴最後轉生為大頭嬰兒。六世輪迴中,他用動物的眼睛看待人世間的人情冷暖,關注建國之後50年來社會風貌的變化,角度新穎,令人深思 。

03西門驢的傳奇人生

西門鬧轉世為驢,但他有人的記憶。看到祖宅被佔,正妻白氏因為地主婆的身份被折磨,自己的幾個小妾背叛他嫁給他人,西門驢很生氣。但是現在的主人藍臉對它很好,他暫時放下了仇恨。

當時正在建立農業合作社,很多人自願加入農業合作社集體勞動,也有人不願意但不敢與時代大背景反抗,被迫加入了合作社。藍臉他堅信國家是讓自願入社的自己不願意必然就可以不參加。他成為村裡唯一的單幹戶。

驢是一個有活力愛折騰的動物,它仿佛一個英雄。看到自己的妻子白氏沒有犯錯誤卻被審判折磨的時候,他大鬧公堂想保護妻子。結果傷了白氏,破壞了東西,他逃跑了。

在追求自由的路上遇到了另一頭驢,兩驢曖昧的時候發現了兩頭餓狼。為了保護自己現在的愛驢,他和餓狼鬥智鬥勇。終於用自己的蹄子殺掉了他們,成為了大英雄。但是有兩個可恥的獵人搶佔了他的功勞,人性的醜惡展現出來。

後來西門鬧成為縣長的御用驢,成為交通工具。一次出行路遇不測,他的蹄子受傷,縣長拋棄了他,當時正值災年,沒有縣長保護,很多饑民闖入藍臉家,搶了糧食和驢。西門鬧的一生結束了。

西門驢的之一生追求自由與正義,最終身死他人之口。當時的人們壓抑自己最終也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

莫言的這本書就是藉助動物的眼睛來看高高在上的人們是多麼的懦弱,無能。在某些方面連動物都不如。非常具有諷刺意味。每一世,西門鬧都在與命運做鬥爭,都在與生活賽跑。

04一切從土地中來又要回歸土地。

對於書中高密農村的百姓來說,土地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但是他們卻背棄了土地。不事生產,只知搞運動。為了錢財,把土地賣出去,最後他們得到的其實永遠要比失去的多。

莫言其實就是想要告訴人們生死皆疲勞,要了解自己的本心,保有淳樸。如果對這本書感興趣,點擊下面卡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莫言《生死疲勞》:一位地主的六世輪迴,看盡50年的變遷與恩怨
    《生死疲勞》便是這樣的一部幻覺現實主義小說,將農民、土地、子孫、以及圍繞這片土地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整個故事的展開延續了五十年之久,歷經四代人。五十年的風雲變幻,又會生出多少事端與恩怨,莫言通過一位含冤死去的地主,在六世輪迴之中用「第三隻眼」看盡世事的變遷與發展,以及後世子孫的各自造化與荒唐。
  • 人生六道輪迴,《生死疲勞》如何通過動物的眼看50年人世悲歡
    「人畜其實同理,輪迴何須六道?恩仇未曾報。世事車輪轉,人間高低潮。驢折騰、牛犟勁、豬歡叫、狗在廣場集會,猴子學帶帽。人民公社解體,舊帳一筆勾銷,是非誰知曉?佛眼低垂處,生死皆疲勞。」莫言一段仿水調歌頭將《生死疲勞》嚶嚶道來。一段跨越50年的歷史在別樣的視野中緩緩展開。
  • 以《生死疲勞》和《我是貓》為例,淺談用動物視角批判當下社會
    莫言小說《生死疲勞》通過幾隻動物的視角對我國自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史進行了深刻描寫。該作品打破了單純地描寫中國農村與土地、農民與土地的傳統寫實主義,給中國現代文壇帶來了全新的印象。一、《生死疲勞》中動物視角下的社會諷刺和批判莫言的長篇小說《生死疲勞》,描寫的是「西門鬧」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鎮壓槍斃,先後經過轉世為驢、牛、豬、狗、猴等動物並最後轉世為人的六道輪迴,多角度、多視維地目睹、見證了高密東北鄉這個中國農村半個世紀多的歷史變遷,最終完成了歷史變遷中獸性視角下的人性批判和回歸的期盼。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更富有理想主義色彩,也是這樣的傾向使得《天堂蒜薹之歌》更吻合諾貝爾文學獎的理想主義文學評選標準。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西方對莫言的眾多小說,重點解讀了三部,其中《天堂蒜薹之歌》就是其中之一,在諾貝爾獎的官網上還特別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並且從1988年創作之後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語言銷往歐美多個國家。
  • 獨家剖析莫言獲獎原因
    由此看來,諾貝爾獎委員會讀懂了莫言,他們在授獎詞中所說:莫言的魔幻現實作品融合了民間傳說、歷史與當下為什麼是莫言《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楊梅菊 陳娟 發自北京10月17日,中國作家莫言的新作、也是他的第一本劇作集《我們的荊軻》在北京首發。其時,該書網絡預定量已經超過5000冊。讀者的趨之若鶩,顯然與六天前的那個獎項有關。
  • 莫言受聘北師大教授 強調自己仍是農村作家
    在現場,莫言朗讀了自己的短篇小說《狼》以及小說《生死疲勞》中,西門鬧被藍臉小鬼押著轉生回到人世變驢的節選。     中新社北京1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2日傍晚現身北京師範大學,受聘為該校文學院教授。莫言說,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作家能再次登上瑞典的領獎臺。
  • 【再復專欄】父女對談:莫言野性,高行健詩意
    誰能想到,《生死疲勞》中一個地主分子(西門鬧)的生命苦旅再加上想像的生死輪迴,會把一個時代的大荒誕全部端出?又有誰能想到,一部《蛙》卻寫盡中國萬千生命尚未降生就已慘遭種種劫難的悲喜劇?        劉劍梅:您曾說過,天才之法乃是「無法之法」。高行健、莫言只抓住文學的基本法(您說的「心靈、想像力、審美形式」等三要素),其餘的便自由發揮,自由想像,不拘一格。
  • 莫言兄長憶往事:莫言第一學歷僅小學五年級肄業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山海經》《搜神記》 《世說新語》 《酉陽雜俎》 《太平廣記》 《三言二拍》 《聊齋志異》等經典直到魯迅小說的傳承的發揚。例子不勝枚舉:在他的長篇小說《十三步》裡,中學教師方富貴、張赤球被火葬場美容師換了臉,使人想起了《聊齋》裡的《陸判》 ;屠小英思夫一節裡的三個故事直接就是《警世通言》裡《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的翻版;整個一部《生死疲勞》 ,使人聯想到《聊齋志異》裡的《席方平》等多篇人死復生,死後轉生的故事; 《蛙》的個別章節使人想起了《聊齋志異》裡的《青蛙神》 ; 《酒國》裡的雜技藝人種桃, 《檀香刑》裡砍下的人頭會說話
  • 莫言:我不願意做白色的烏鴉
    身為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的莫言,受到本校同學的格外歡迎。在回答關於《生死疲勞》的問題時,他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想我永遠是烏鴉裡面多數的一隻,我不願意做白色的烏鴉,不願意引人注意。」對於當天擔任主持人的莫言,勒克萊齊奧送上熱情的讚美。去年他曾拜訪莫言的故鄉山東高密,在那裡他看到了帶給莫言靈感的紅高粱,還看到了莫言出生的老屋。簡陋的樣子還是三十年前莫言離開的樣子,這樣勒克萊齊奧聯想到「文革」階段一家人經歷的苦難。在那種環境下,才能看出莫言夫婦如何創造全新的生活,激發出文學的才情。
  • 彼岸花背後的故事,未能突破生死輪迴,留下的只有遺憾
    大家好,我是老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彼岸花背後的故事,未能突破生死輪迴,留下的只有遺很多人問我紅色的花除了玫瑰,還有什麼比較好看,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彼岸花,它的紅色真的非常絢爛。而這,像極了人世間的輪迴轉世,在佛教中,生死輪迴是無法逆轉的,緣起緣滅都無法改變,而曼珠沙華終究成了輪迴的代名詞。雖然花開的時候見不到葉子,葉子盛開的時候見不到花,但兩者在輪迴轉世的時候,卻依然能再交錯的期間聞到對方的香味,那種纖細的緣分觸不可及,雖然世世代代無法見到對方個,卻依舊能再輪迴期間跟對方擦肩而過。
  • 聽取蛙聲一片——於蛙聲中讀莫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蛙》, 這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 初讀完,意猶未盡,腦海裡只覺著有「蛙、娃、哇」這些聲音在迴蕩 、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莫言的作品一貫遵循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揭露當下社會現象,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關注人的命運。
  • 莫言奪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成中國第一人
    長期以來,莫言的作品如《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為瑞典文壇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漢學家陳安娜女士翻譯的巨著《生死疲勞》今年剛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國際書展上被隆重推薦。莫言此次得獎,可謂眾望所歸。回望坎坷諾獎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獻媚?賄賂?
  •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人莫言,為何許多讀者和學者卻對他進行諷刺?
    讀者也好,學者也罷,為什麼不尊重莫言,好多人還對其諷刺挖苦呢?你得看看莫寫的是什麼東西?在大多數人看來,他的文字都不代表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水準。 想一想,為什麼沒有人對魯迅先生這樣呢?因為魯迅的文章都是刺向反動派、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利劍。
  • 莫言,首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為何課本卻不收錄他的文章
    莫言出身農村,11歲輟學後就放牛羊,這樣的生活讓他對自然有著優於常人的敏感度。後來莫言參軍入伍,離開了農村。 後來的《紅高粱》《蛙》《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等等優秀作品,讓莫言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和崇拜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剛結束一個半小時的講座,接下來還要接受記者的採訪,顧彬緩解疲勞的方式竟然是喝酒。  「喜歡喝二鍋頭?」「不,有時候不好喝,但好喝的酒太貴。」「喝過青島的琅琊臺嗎?」「昨晚剛喝的,71度的,我喝了兩瓶。」「您酒量真大。」「沒問題,我是海量。」  說最後一句的時候,顧彬仍是那幅很認真的表情,好像剛剛發表完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看法。
  • 讀莫言小說有感:關注中國農村女性,拓寬題材,敢於突破禁區
    莫言是人們熟知的作家,也是有爭議的作家,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我讀過他寫的很多小說,如《紅高粱》、《紅樹林》、《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不論是《紅高粱》中的我奶奶戴鳳蓮,還是《豐乳肥臀》中的上官魯氏,即我母親,還有《紅樹林》中縣委書記的兒媳婦,無一不是這樣。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小說中說過 :無論處境如何,女人的痛苦總比男人多,而且程度也更深。
  • 可用天眼看輪迴的人,也許就潛伏在你身邊!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給機械部部長陶先生看後說他腰部脊髓變色,這和早先醫院的檢查吻合。我問她怎麼能看到細胞,她說她可以放大那個肝臟再看那細胞。我和她以小孩子的方式聊天,她開始告訴我許多有趣的事:她小時在母親的懷裡吃奶,就可以看到媽媽的心臟跳動,肺也變大變小地呼吸,她用小手去摸,可是摸不到。
  • 《雲圖》為什麼一定要是六世輪迴,你不許導演只是想省錢嗎?
    至於有些人揪著不放的輪迴轉世、前世今生什麼的,不知道原著是怎麼說的,反正看電影並沒有覺得導演有這方面的暗示(當然,也可能我智商不夠,沒看懂),反正我更願意相信導演為了省錢和避免人物過多才會有這樣的安排。
  • 莫言作品遭搶凸顯諾獎效應 過度消費折射社會心態
    在北京圖書大廈,莫言獲獎當天晚上7點,書店得知莫言獲獎後就設立專架,當晚就有讀者來購買莫言的《蛙》,第二天9點書店一開門,就有很多讀者前來搶購,約半小時就搶購一空。在中午時,《生死疲勞》到貨150本左右,不到半小時又搶購一空。在網絡書店方面,當當網數據顯示,莫言獲獎當天,所有莫言書籍銷售近萬冊,相比以前有20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