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冷知識|「大腦左右分工」論,被誤解了很多年

2020-11-26 湖南在線

腦科學 / 神經科學方面流傳最廣的偽科學(誤解) 大概屬於 「左腦 / 右腦分工理論」(也可能被稱為其他名稱,比如 左腦思維 / 右腦思維)。雖然這個所謂「理論」已經被廣泛的、多次的證明是偽科學,並且從未在學術界引起任何嚴肅的討論,但是對 腦科學 / 神經科學 沒有任何涉及的普通人可能很難避免這一偽科學在各種媒體和場合的轟炸。而且 百度百科 還有神助攻,在 「斯佩裡左右腦分工理論」 這詞條下,開頭煞有介事介紹和引用科研人員的研究結論 / 評述,然而後文卻開始推銷實質完全不相關偽科學,是一個標準的 掛羊頭賣狗肉 案例。更不可理喻的是,還將這一偽科學理論冠上諾貝爾獎得主 Roger Wolcott Sperry 的名字。

這一偽科學理論的基本說法是:"人腦左右半球有各自獨立的意識活動。左腦傾向於用語言思維,負責邏輯理解、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抑制、五感(視、聽、嗅、觸、味覺)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腦可以稱作「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右半腦: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像、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

圖形化的表達:



當然, 既然是偽科學,那就免不了各種混亂的變體,比如下圖成功的把左右腦標反:



百度百科沒說錯的是,這一問題的起源來自 Roger Wolcott Sperry 的一系列研究,主要是關於左右腦連接性的研究( "split-brain" research)



一個典型的實驗是,人使用一隻眼睛一隻手來學習問題解決方法,之後當這支眼睛被遮蔽而另一隻眼睛睜開時,人可以使用另一隻手來解決問題[1]。這一系列的實驗證明了人腦在廣泛的任務上是左右腦協同工作的。另外,基於這一理論,Roger Wolcott Sperry 跟一位外科專家合作, 使用 Corpus Callosotomy(胼胝體切開術 腦前額葉切除手術現代醫學還有嗎?或者現代還有類似的方法嗎?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來治療嚴重的癲癇[2]。該手術的切斷左右腦的胼胝體,使得癲癇發病時的混亂放電不至於從一側大腦傳到到另一側腦。手術之後,因為兩個半球之間缺乏溝通,病人會表現為缺乏協調和語言障礙等。該手術因此也廣受批評,已極少被使用。

Sperry 的這一系列研究證明,人腦在處理一些任務時候存在偏側性,但又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的,胼胝體是協助聯繫的關鍵之一[3-5]。比如,對於大部分右利手著,其語言中樞在左半球大腦。但是如果一個這樣的人經過了胼胝體切開術或者患上中風,即使他的語言中樞沒有任何損傷,但大腦的整體協同工作因此必然受到破壞,那 TA 就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也失去了在大腦中形成語言、邏輯和推理的能力。因而一個突然中風的人,由於同樣的道理會摔倒,而 TA 幾乎不會形成因此呼救的意識,只能藉由別人的幫助救治——TA 腦中的意識是完全空靈遊移的,自己對這些意識不能夠掌控。

Sperry 的這些研究主要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之後他關於胼胝體切開術病人在術後出現行為異常的研究,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的時代風氣引力媒體的注意和炒作,『split-brain』一時成為流行詞彙。相關的 神秘主義、偽科學、邪教也吸收了這一概念。

1973 年,紐約時報記者 Maya Pines 在報導 split-brain 研究時候使用了這一標題: We are left-brained or right-brained; Two astonishingly different persons inhabit our heads Brain Split.brain pioneer Conflict[6]. 這個標題並沒有什麼不妥的。作者使用 Left-brained 和 Right-brained 只是為了做比喻。引起廣泛誤讀的是 Maya Pines 在文中寫到的這句話:

Two very different persons inhabit our heads, residing in the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s of our brains, the twin shells that cover the central brain stem. One of them is verbal, analytic, dominant. The other is artistic but mute, and still almost totally mysterious.

拙譯:兩個決然不同的人格置身於我們的大腦,也就是包裹腦幹的左右腦之中。其中一個人格是語言的、分析的,同時主導著我們的意識(正常狀態);另一個是藝術性但不成熟的,目前布滿神秘色彩(類似於胼胝體切開術或者患上中風後的狀態)。

這句英文原話如果不仔細閱讀,就會被錯誤的理解為:兩個決然不同的人格置身於我們的大腦,分別處於包裹腦幹的左腦和右腦之中,前者是語言的、分析的,主導性的;後者是藝術性但不成熟的,布滿神秘色彩。這就是這一偽科學概念的始祖版本。記者 Maya Pines 無心之間成了「左腦思維 / 右腦思維」偽科學概念之母。

1976 年,這一被誤讀的說法被 Harvard Business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借用,發表了 Planning on the Left Side and Managing on the Right[7]一文,給這一偽科學概念推波助瀾。1981 年,Roger Wolcott Sperry 因 split-brain 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比他的名字和研究傳播更遠的 是 對他的研究的誤讀——「左腦思維 - 右腦思維」/「左腦分析 - 右腦藝術」的偽科學概念。

而到處傳播的 左右腦思維測試量表 基本上來於各種招聘筆試題。在這方面從來就沒有統一的權威的所謂 心理學量表。大概是出於對這一偽科學概念的不滿,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分析了 1011 人的大腦功能磁共振數據,使用任何度量方法均不支持這一偽科學假說[8],當然,這樣的研究只能發表於 PLOSONE 雜誌上。

作者:Owl of Minerva

相關焦點

  • 腦科學:左右大腦分工合作,不存在某側優勢
    也就是說,人類的左右大腦是功能互補的關係,任何一側的大腦活動都不能主導或者影響個體的特點。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大腦活動的多種連接方式,我們常說的突觸就是大腦連接的網,突觸越多,實現的連接越多,寶寶就越聰明。
  • 腦科學:左右大腦分工合作,不存在某側優勢
    也就是說,人類的左右大腦是功能互補的關係,任何一側的大腦活動都不能主導或者影響個體的特點。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大腦活動的多種連接方式,我們常說的突觸就是大腦連接的網,突觸越多,實現的連接越多,寶寶就越聰明。
  • 生活中一直被誤解的5條動物冷知識,第一個就中招了
    在生活中,其實很多常識性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最初聽到的那樣。比如,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金魚的記憶只有三秒等,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關於類似的知識,我們還有很多誤解。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生活中一直被誤解的5條動物冷知識,一起來看看吧!
  • 周忠和:你對進化論的誤解有多深?
    你所理解的進化論是什麼?優勝劣汰?用進廢退?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但實際上,我們對進化論存在很多誤解。著名古生物學家、古鳥類專家、孔子鳥化石的發現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墨子沙龍上講述了進化論的常見誤區,本文根據講座第一部分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 《最強大腦》:左右大腦工作靠平衡
    「開發大腦?是全腦開發,還是開發右腦呢?」因為總是能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發關於如何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的培訓消息,所以,我還有點概念。 「是右腦開發,據說人類的大腦只被開發了10%,現在正是孩子的智力發展黃金時期,剩下的90%不能被放棄啊!」朋友興奮的說道。
  • 10個冷知識:人類到了宇宙中,會長高5釐米左右
    10個冷知識:人類到了宇宙中,會長高5釐米左右數學題02.全世界大約每5個人中就會有一個「數學恐懼症患者」,當他們碰到數學難題時,會引發大腦輕微的生理性疼痛。美容04.其實針灸、拔火罐、推拿,或者打玻尿酸割雙眼皮等,都可以在醫院進行,不僅正規價格也相對便宜很多,根本沒必要去一些
  • 學了很多道理,人生依舊痛苦?因為大腦的弱點,沒人告訴你
    我在學習法的章節,經常提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學習了很多知識,學了很多大道理,但卻依舊混得不好,過不好這一生。我在當時並沒有對這個現象的大腦原理進行進一步深入的分析,但是並不代表這個現象不重要。我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這個現象,比如:很多人經常說一套,做一套,無法「說到做到」,往往是說了而做不到!我們學習了一輩子,但是學習到的知識,對生活沒有任何一點作用!
  • 我們只用了10%的大腦?不!看看大腦每天是怎麼全力以赴工作的
    第一個是19世紀的生理學家們在開始解剖大腦,了解其結構的時候,他們發現大腦不只是由神經元構成,大腦中還有許多充滿液體的腔室,當時的認識局限在只有大腦中的神經元在做重要的事情,而大腦還有極大的利用空間。這個說法在多個方面都引起了誤解,因為大腦的結構對確保它能夠有效的運作至關重要,如果大腦沒有受到保護,不能獲得營養並且清除毒素,他便無法工作。
  • 25個冷知識:學校裡不大可能學到,但真實存在於世界的有趣事實
    25個學校裡不大可能學到,但卻真實存在於世界的有趣事實。睡覺一·長期趴在桌子上睡覺會使面部變形。
  • 教授:大腦不存在左右分工問題
    相關專家認為,有關左右腦年齡的測試沒有科學依據,左右腦沒有分工,從事複雜活動時實為左右腦協同操作。 左右腦年齡測試刷爆朋友圈 「這個男人的眼睛在一條直線上嗎?我的結果是,左腦33歲,右腦5歲。」近日,一則關於左右腦年齡的測試「刷爆」朋友圈。有不少網友曬出自己的測試結果,並配上了一些調侃的文字。
  • 10個冷知識:大腦的大小,和智商有關係嗎
    10個冷知識:大腦的大小,和智商有關係嗎義大利麵07.義大利人對麵條情有獨鍾,對於做麵條這件事人們更是一絲不苟,不僅如此,很多普通人家中都會有一份祖傳的獨家配方大腦10.通常我們會認為大腦越大智商越高,甚至有人會認為腦袋越大智商越高,但現代科學證明,人類的智商和腦袋的大小
  • 人類在對大腦的認識研究過程中,對大腦的幾種誤解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還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大腦。在人類對大腦認識的過程中,充滿了對大腦的誤解。誤解1:人類大腦只使用了不到10%的空間?即使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精英,大腦的發育水平也只有13%左右。這意味著我們有很大的潛力變得更聰明和更成功,因為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多餘的大腦。但真的是這樣嗎?劍橋大學的專家發現,人腦非常活躍,整個大腦一直在被使用。不同的大腦區域對應著不同的身體功能,如看、聽、說和肌肉控制。因此,大腦不會是無用的。研究發現大腦中沒有需要開發的區域。事實上,即使是簡單的任務也需要整個大腦的參與。
  • 想像力導致的社會大面積分工
    智人的出現一開始人類,有眾多的種類分支,人類在達爾文的進化論體系下逐步進化出,更強壯的身體、更敏感的感官、更有記憶能力的大腦等等,這些進化累積下來的優勢讓原始人類更能適應複雜的環境中打獵、記住並採集各種野果等生存方式。
  • .| 每天一條冷知識
    混亂的形狀和混亂的名字,使得人們很難區分三者,於是在1988年頒布的國家標準GB 8854-1988《蔬菜名稱(一)》中便採用「筍瓜」作為北瓜的正式名稱。沒錯,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世界種南瓜比賽吧,那種可以生長成一輛QQ那麼大的「南瓜」其實是筍瓜,因為只有筍瓜才有生長到那麼大的天賦。不過那種筍瓜已經沒有吃的價值,瓜皮和瓜肉已經開始纖維化,不然怎麼能撐得住那麼大的身板。而這巨型的筍瓜只是人類培育的玩物而已。
  • 14個冷知識:看起來不大科學,但卻真實存在著的有趣知識
    14個看起來不大科學,但卻真實存在著的有趣冷知識。 二·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奇怪的風俗,比如有些地方打車時是不能笑的,因為打車時露出笑容,會被視為一種不友好的表現。 三·心理學家認為,人在5-6歲左右才能擁有成人的記憶能力,而在此之前的記憶幾乎是一片空白的,這段記憶也被稱為嬰兒記憶。
  • 拆解大腦:腦門大就聰明嗎?一分鐘了解大腦構造和分工
    失語症揭示大腦分工原理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還不太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但他們主要有兩個派別:一些人認為大腦是一個協作的完整體,人們思考、記憶、說話等等都是由大腦作為一個整體完成的,因此,一小部分大腦損傷不會有大礙,他們有很多證據,因為很多大腦中風或者受傷的人,可能會有遲鈍、運動障礙等,但總的來說心智完好
  • 17個或許看起來很奇怪,但卻真實存在的冷知識
    17個或許看起來很奇怪甚至讓人無法相信,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真實存在著的有趣冷知識金星火山05.金星上火山的數量,比太陽系中任何行星都要多很多06.人類剛出生時大約擁有9000個味蕾,但到了60歲時,味蕾就只剩下4500個左右。07.水在真空中,會先沸騰再凍結。08.女生的心跳通常會比男生快一些。
  • 生物冷知識科普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大腦還是皮膚
    生物冷知識科普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大腦還是皮膚時間:2020-06-24 21: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生物冷知識科普 人體最大的器官是大腦還是皮膚 支付寶小雞莊園每日答題的答案是很多小夥伴們現在每天都必做的一件事,為自己的小雞賺取飼料,那麼答題的過程當中很多小夥伴就會不知道答案
  • 章魚有幾個大腦!這些冷知識你聽過嗎?
    二零零一年的數據顯示、中小學生每天不吃早餐比。例在7%左右、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早餐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2、風雲轎車當年是沒有準生證的黑戶。全國很多地方都會查這款車、查到直接扣押。
  • 10個冷知識:三十五億年後的太陽,亮度可能提高百分之四十
    10個冷知識:紅綠燈的實際尺寸,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大 消費胡惟庸劇照 08.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是明朝開國功臣胡惟庸,洪武十二年胡惟庸下獄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