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預製艙一直是作為國家電力輸送配套設備使用的,省去了常規變電站建築施工的難度,可移動,可組裝,易拆卸。但是它也有難點,就是運輸和吊裝。那麼運輸和吊裝考驗的是什麼呢?就是預製艙底座的結構強度。
預製艙底座的結構強度對艙體的吊裝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艙體結構設計時需要進行強度校核計算以確保底座結構承重安全,縮短產品設計周期。在國網基建部印發的110KV二次設備預製艙實施方案中,就要求艙內活動地板地面與艙體底座底端面之間高差小於300mm,艙體和基礎採用現場焊接固定。
如何使預製艙底座具備對應強度來承受吊裝及運輸帶來的壓力影響?
1.預估底座吊裝荷載。假如預製艙的整個重量大約在10T左右,其中底座全部由鋼結構型材製成,重量大約在5T左右,其餘的頂蓋、外殼、保溫板及立柱大約在7T左右,剩餘的電纜、線槽盒等姑且不計,利用固定的公式計算考慮底座起吊過程中的重力作用,其較大變形需滿足GB50017-2003《鋼結構設計規範》規定的受彎構件變形容許值18.75mm,結構變形滿足規範要求,吊裝時底座的等效應力滿足材料的強度要求。
2.底座結構設計。預製艙底座骨架採用H型鋼與槽鋼焊接組合,底座四周採用HM250*175的H型鋼,中間的兩根縱梁採用HM200*150的H型鋼,在中間縱梁的下部等間距焊接5#槽鋼,底座上部兩側的10#槽鋼用於固定屏櫃,屏櫃下部進線,櫃底空間假設首末端連接的艙內二次等電位接地網。過道鋪設陶瓷防靜電地板,防靜電地板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打開,便於後期調試和維護。中間過道的架空層內鋪設鈑金電纜槽盒用於光纜和電纜的走線。
3.底座優化設計。在預製艙底座圖紙設計之初,就對其所承受的的重力和壓力進行模式分析,然後制定一定的優化方案。例如:(1)在底座長度方向的中間增加一根H型鋼,用來加強整個底座的結構剛度、減小吊裝時的壓力,防止變形。(2)增大底部槽鋼的間距,減少材料的使用,中間預留線纜漕盒過孔,使整個底座的重量減小,這樣自身重力就變小了。
要想使預製艙底座具備對應強度能承受吊裝及運輸帶來的壓力影響,在預製艙工廠預製化之初就要想到,現在的預製艙都是採用標準化設計、模塊化建設的理念,在出廠前就將全部組裝完成,並完成設備接線和調試工作。所以在圖紙出來後就需要開始進行一系列計算,來比較如何更合理的施工及用材,可以使預製艙底座在吊裝和運輸時承受住整個箱體自身的重力和外來的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