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尤其對於那些十六七歲的少年而言,物理試卷就是一場人間慘劇。每年暑假開始的時候,我都會接觸到很多高一升高二的學員需求補習物理。然後他們會告訴我,從圓周運動開始,我就沒再聽過物理課。因為我聽不懂!
記得有一年暑假,一個學生過來諮詢時帶了他們班的成績統計表,全班54人,物理最高分52分,30分以下的人數有21人,剩餘同學基本在30-40之間,40分以上寥寥無幾。
我們小縣城一共就三所高中,這位學生在讀的學校排第二。物理試卷總分120分,難度上更沒有什麼特別的,甚至3道計算題都很常規,可以算作基礎題。各方面來說都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分數。
同時我們悲哀地發現,這個情況居然不是個例,而恰恰相反,它成了我們對高中物理普遍的認知。然後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物理,選修文科,甚至選擇了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藝術專業。
作為一個中學時代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作為一個多年從事物理教學的課外輔導老師,面對這種情況,內心失落之餘總還想著找一下原因,解決一些問題。我們都知道這些很難,但總要去做點什麼才能心安。
我沒有能力去影響其他老師怎麼教,但我想我可以告訴你物理應該怎麼學。
第一、認識高中物理。很多學生在剛接觸高中物理的時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也沒感覺很難,聽都聽得懂,學著學著就發現自己分數已經很難看了,但是看看周圍得同學好像都差不多,所以也就不放在心上,逐漸就失去信心再也不聽物理課了。
在初中,我們做絕大多數題的時候第一感覺是:這道題我做過,這道題老師講過。而到了高中,似乎不怎麼容易遇到這麼好的事了,但大家多少都會有過這樣的感覺:這個方法好像跟上次那個什麼題中第二步有點像,有點記不清了。
沒錯,就是這樣一種貌似、仿佛,但又想不起來的感覺!因為高中題量數十倍於初中,題目重複率是很低的。但是題型相似度很高,只不過是換一種說法然後將不同的細節重新組合。
所以我們應該跳出初中那種刷題、記題的學習習慣,改為積累方法,主動去歸納一些本質相同的題型。具體來說方法太多,沒辦法一一描述。這邊我只能粗略建議,所有題型按運動模型去歸納,理解力與運動的本質關係。
第二、堅持比努力更重要。我遇到一些高一的學生,尤其是男生,剛開始其實對物理很感興趣,分數上表現也一直還可以。但是因為很多人在他耳邊傳遞著一種思想:物理很難,學物理對高考不利,實在不行就選文科吧。於是在潛意識中,他給自己留下了後路,大不了就選文科嘛。
隨著物理難度增加,逐漸開始動搖信心,然後該留給物理的時間直接換給籃球了,該做的題也漸漸地不去思考就認定不會了,最後就不出意外地放棄了。真正追究起來,真的是因為物理太難嗎?不過是你自己偷懶了。
作為高中生,應該有能力客觀判斷自身情況。所以最開始的時候就要審視一下自己,這麼多年學習中,你更偏向於文科還是理科,以後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如果確定傾向理科,那就再也不要給自己改變的餘地,一根筋的去把物理學好。
第三、課堂專心聽講。有人一定會說,又開始廢話,誰不知道上課認真聽講啊!我這邊主要想說一下課堂筆記,其實我個人來說現在是比較反對在物理課堂上記筆記的。不是說筆記不重要,而是很多學生壓根就不會正確記筆記。
當我上課中問一些概念性問題時,很多學生習慣性去翻筆記,他把概念和公式都記到了筆記本上而沒有留在腦子裡。而且這些東西書上都有,何必再抄一遍。最關鍵的一點,在他抄寫PPT或者複製板書的時候,忽略了老師對這個知識點的分析,真正精華的部分被他錯過了。
這樣的認真其實毫無價值可言。奉勸各位同學,上課的時候你的思緒一定不要離開老師。哪怕他只是在講一個笑話,你也應該要被這個笑話感染然後放聲大笑,這樣你才能在他營造的氛圍中對下一個知識點有更好的理解。
第四、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或初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家庭作業:預習下一課內容。到了高中,不會有人提醒你課前要預習課後鞏固什麼的,完全就是靠自覺了。我見過有高中生為了擴大詞彙量直接背牛津大字典的,也見過剛進入高一才兩個月的學生,已經自學導數的。
沒有人給他們提過這樣的要求,但是為了學得更好一些,他們付出了更多,也走得更遠了。物理作為副課,並不要求大家做出什麼驚人之舉,只是在你的時間表上,應該給物理留下一席之地,每天能練習一兩道綜合題,回顧一下課堂上老師的喋喋不休,鞏固一下今天遇到的那個難點。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讀書本來就是個苦差事,過程必然是艱苦的,但美妙的結果值得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