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班級上課,為什麼學霸數學能考到140,而你連及格都拿不到?
這是因為將近80%的題目學霸都做到過,能夠準確把握各個題型!很多同學會認為做數學題需要很強的數學思維,當然這也重要,說到底還是因為見過。
(1) 對於大部分題目,40%~50%是因為做過太多類似的題目,所以直接就瞬間解掉了。比如高考的第一道選擇題,集合題,你要談什麼「數學思維」嗎?
所以,做過、見過類似的題目,這個是根基。解題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所以,看到題目的第一瞬間,一定是「是否見過這道題」或「是否見過類似的題目」,只不過這個思路太快,所以被忽略了。給各位推薦公眾號《最好的高中生》,裡面分享了高中各科的學習方法以及提分技巧,更有各科學習資料等實用乾貨,可以幫助大家有效提高成績!
(2) 有30%的題目,大概是「可以通過轉化,很快歸到已經做過的類似題目」上。
我想起一個笑話,說有個數學家失業了,去當消防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然後總管考他:「如果有個房子著火了,按照什麼步驟去滅火?」這個數學家很流利的回答出來了。
總管很滿意,就開了個玩笑,問數學家:「那麼如果你看到一個沒有著火的房子呢?」
數學家說:「那我就把它點著了,這樣就轉化成一個已知的問題了。」
雖然是笑話,但我覺得,其實解題的時候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這樣。這些題目,雖然表面有一些不同,但很容易用「模型」進行控制。 不過是繞了個彎而已。
而學得好的人,是這樣的思維的:轉化一步,「啪」就到了自己熟悉的題目上了。學得差的人,是這樣的:轉化一步,不認識;再轉化一步,還是不認識;再轉化一步……在實戰中,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往往已經開始走錯方向了,甚至開始往回走了。
(3) 最後大概有20%的比例的題目,可能是真考查數學思維的。但高考試卷中,真正的比例要比20%小。
比如幾何的題目,只要不出在壓軸題,我覺得是考計算能力和熟練度的,和數學思維也沒啥關係。
選擇題和填空題的最後一題,以及最後的壓軸題,也只是有一定的概率會出到所謂的考查「數學思維」而已。
那麼,最後算下來,大概有10%的題目是真需要動腦子去想的,這個時候各種思維都有可能用上,什麼轉化、圖形結合亂七八糟的。
如果說到「數學好的人和數學一般的人在思維上的差異」,我覺得是「抽離模型」的差異。數學好的人,直接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應該是比較強的。
解題思路大概是這樣的:
(1) 「三方面湊」,指的是「條件」、「結論」、「知識點」(該考點的公式等)
(2) 到了最後一步,有時候靈光一閃就想到了,有時候想上幾個小時也想不出來。雖然會使用一些技巧,但也基本上是看天的了。
注意:到達這一步的時候,很容易進入「忘掉時間」的狀態,不知不覺之間,很可能就幾個小時過去了。
(3) 絕大部分題目,其實根本到不了最後這一個階段。包括有些所謂的「壓軸題」,用一些常規的轉化和技巧就解出來了。而這些,都是平時的時候訓練、歸納總結出來的。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在高考前儘可能的擴展思路弄懂這些題型,不要擔心,高考數學雖然千萬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涉及的考點就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