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矽單晶到非晶矽 新中國半個世紀逐日腳不停歇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見證

  從1958年中國開始研製第一片晶體矽光伏電池以來,到現在已走過半個多世紀。光伏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崔容強告訴記者:「中國的太陽能電池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空間到地面、由軍到民、由小到大、由單品種到多品種以及光電轉換效率由低到高的艱難而輝煌的歷程。」

  據統計,從2002年至今,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猛增了77倍。2008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

  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首次發現光伏效應;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第一個單晶矽太陽能電池;1983年美國在加州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廠……人類從來未曾停止過追逐太陽的步伐。

  1958,我國研製出了首塊矽單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王佔國對記者說:「美國1957年左右拉出了首塊矽單晶,我國1958年也研製出了首塊矽單晶,隨後,中科院物理新成立的半導體研究室正式開始研發太陽能電池。」

  最初,研發出的電池主要用於空間領域。從1958年到1965年間,半導體所研製出的PN結電池效率突飛猛進,10×20mm電池效率穩定在15%,同國際水平相差不大。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導體所承擔了為「實踐1號衛星」研製和生產矽太陽能電池板的任務。在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P+/N矽單片太陽電池在空間中運行時會遭遇電子輻射,造成電池衰減,使電池無法長時間在空間運行。

  於是,包括王佔國在內的6人小組開始進行人造衛星用矽太陽電池輻照效應研究,實驗過程中,由於技術不成熟、設備落後,致使王佔國的右手嚴重電子灼傷,從此他一直飽受痛苦,直到1978年夏天進行植皮手術才有所緩解。記者注意到,王佔國院士右手手背上有一些黑色的褶皺,這正是老一輩科學家殫精竭慮獻身科學的印記。

  經過刻苦攻關,實驗結果給研究人員帶來巨大驚喜。王佔國院士介紹,NP結矽太陽電池抗電子輻照的能力比PN結矽電池大幾十倍!隨後,半導體所做出了將矽PN電池改為NP定型投產的決定,生產出了5690片NP結矽太陽電池,其中達到空間應用要求的成品3350片,圓滿完成了「實踐1號」衛星用太陽能電池板的研製、生產任務。1971年實踐1號發射升空,在8年的壽命期內,太陽電池功率衰降不到15%,該項目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重大成果獎。

  1969年,半導體所停止了矽太陽電池研發,隨後,天津18所為東方紅二號、三號、四號系列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研製生產太陽電池陣。

  王佔國院士說:「70年代末,我國與國際同期開展了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研究,該電池具有很高的光發射和光吸收係數,1999年,2×2cm2電池的轉換效率達22%。」

  1975年寧波、開封先後成立太陽電池廠,電池製造工藝模仿早期生產空間電池的工藝,太陽能電池的應用開始從空間降落到地面。

  1998,我國太陽能產業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太陽能電池開始進入萌芽期,研發工作在各地次第展開,但進展緩慢。

  崔容強介紹說,1986年國家計委在農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個五年計劃」中列出了《太陽電池》專題,全國有6所大學和6個研究所開始進行晶體矽電池等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內先後引進了多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包括雲南半導體廠從加拿大引進的1MW(兆瓦)生產線等,使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能力由原來的幾百KW(千瓦)一下子提升到4.5MW,這種產能一直持續到2002年,產量則只有2MW左右。

  「90年代中末期為我國太陽電池穩步發展期,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太陽電池生產技術和工藝得到穩定發展和提高,生產量穩步增長,基本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要並有極少量的出口。」崔容強說。

  1998年,我國政府開始關注太陽能發電,擬建第一套3MW多晶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範項目,這個消息讓現在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苗連生看到了一線曙光。可是,當時太陽能產業發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約,令不少人對這一新能源項目望而卻步。在合作夥伴退出的情況下,苗連生毅然逆勢而上,爭取到了這個項目的批覆,成為中國太陽能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1年,無錫尚德建立10MWp(兆瓦)太陽電池生產線獲得成功,2002年9月,尚德第一條10MW太陽電池生產線正式投產,產能相當於此前四年全國太陽電池產量的總和,一舉將我國與國際光伏產業的差距縮短了15年。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尚德的橫空出世及超常規發展帶來的「首富效應」啟動了中國太陽能產業的加速器,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和研發也駛入了快車道。

  天威英利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03年12月19日,該公司的項目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全線投產,填補了我國不能商業化生產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空白。

  2003到2005年,在歐洲特別是德國市場拉動下,尚德和保定英利持續擴產,其他多家企業紛紛建立太陽電池生產線,使我國太陽電池的生產迅速增長,目前,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佔到世界總產量的30%。

  王佔國院士指出:「近年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相關的技術研發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是,與國外相比可能還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水平、產業和市場發展等方面。比如,幾種典型太陽電池的實驗室最好效率都比國外要低,我國單晶矽、多晶矽的實驗室效率分別為19.8%、16.5%,而國外的分別為24.8%和19.8%。」

  而且,王佔國院士表示,我國太陽能電池製造中,很多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耗費了企業大筆資金,所以,我們應該加大設備的研發和製造,以降低成本。

  2005,我國拉開多晶矽大發展的序幕

  多晶矽是整個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命脈」,多晶矽原材料的短缺使太陽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嚴重製約了太陽能電池產業和市場的發展。

  另外,多晶矽原材料的先進生產技術一直基本上掌握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幾家主要生產商手中。由於種種原因(生產商對光伏產業能否保持穩定需求的疑慮、技術和市場壟斷的需要、擴產的滯後性),這些企業沒有一家宣布在中國建廠,更遑論技術轉讓。

  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嚴大洲表示:「國內光伏企業要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必須『苦練內功』,走自主研發的道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嚴大洲介紹說,我國多晶矽始於1964年,但是技術水平低、規模小、產品單耗高、生產成本高。2005年之前,我國年產多晶矽還不到世界年總產量的0.5%。

  因此,2005年,業內著名專家梁駿吾、周廉、闕端麟三位兩院院士聯名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等一份建議書,呼籲:「打破壟斷、政府主導、多方融資迅速建立年產上千噸級的多晶矽生產廠。」嚴大洲說:「院士的上書在業界引發了強烈反響,也堅定了我們走自主研發道路的決心。」

  在此背景下,科技部組織實施了863攻關計劃、「十一五」支撐計劃等,同時,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了《高純矽材料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圍繞多晶矽生產各環節的重大技術難題,實施重點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攻關和產業化成果,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體系,為多晶矽的產業化發展贏得了主動權。

  2004年,洛陽單晶矽廠與中國有色設計總院共同組建的中矽高科自主研發出了12對棒節能型多晶矽還原爐,以此為基礎,2005年,國內第一個300噸多晶矽生產項目建成投產,從而拉開了中國多晶矽大發展的序幕。

  嚴大洲說:「我國首條產業化示範線建成,一方面給了業內人士信心,另一方面,也標誌著多晶矽規模化生產技術體系形成,打破了國外多年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

  另外,在多晶矽的提純技術上,我國也不斷取得突破。目前,世界上普遍採用「改良西門子工藝」提純,純度雖高,但能耗大、不環保。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高文秀團隊另闢蹊徑,發明了「物理法」進行提純,2007年7月16日,部分樣品經日本方面測定,純度高達5N至6N(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矽純度,要求遠遠高於99.9%:以「N」代表小數點後「9」的數量,須在4N以上),電耗和水耗分別只有「改良西門子工藝」的1/3和1/10。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多晶矽生產都採用三氯氫矽工藝,這種高耗能工藝因四氯化矽等無法全部回收難以處理,環境汙染嚴重。2008年,中矽高科承擔了國家「863」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多晶矽副產物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該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成功完成了低溫加壓氫化技術的研究。嚴大洲介紹說:「目前,該項目已經在1000t/a和2000t/a多晶矽等項目上運行,四氯化矽經過幾次循環後,幾乎可實現全部回收利用。」

  而天威英利六九矽業現在採用的新矽烷生產多晶矽工藝耗電少,生產成本比同行業低24%,產量同比提高30%,副產品無汙染並且可全部出售再利用。

  王佔國院士稱,對目前佔據光伏市場90%的晶體矽太陽電池來講,轉換效率的提高和矽片的薄型化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徑。

  據江西賽維公關部總監姚偉介紹,該公司最薄的矽片為160m左右,達到了世界領先的產業化水平。

  2007,我國成為生產太陽電池最多的國家

  嚴峻的晶矽短缺使很多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處於停產狀態;不斷上漲的晶矽價格一步步蠶食著太陽能電池生產商的利潤。因此,尋找晶矽或減少對晶矽的依賴成為太陽能電池企業不得不面臨的選擇。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躍入了人們的眼球,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王佔國告訴記者,薄膜電池不用矽片,而是在玻璃等廉價襯底上沉積薄膜半導體有源層,可望大幅度降低材料消耗和成本。他呼籲,國家應該多多重視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

  薄膜電池中最常見的是非晶矽太陽能電池。與普通太陽能電池相比,非晶矽太陽能電池成本低、能耗低、無汙染、弱光好,厚度僅為前者的二百分之一,更適合與建築外牆結合構成牆體型太陽能發電系統,還可以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設備上。

  我國的非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研究也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早在1975年南開大學就開始進行非晶矽薄膜太陽電池的研究。上世紀80年代,我國從美國克羅拉公司引進一條1兆瓦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工業化較為成功。但截至2003年底,我國非晶矽太陽能電池還只有這一條生產線。

  然而,還是不斷有廠家朝非晶矽太陽能電池領域進發,並取得一定的成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村的太陽能熱水器系統採用的是由北京行者集團研發的非晶矽太陽能電池技術。這種太陽能熱水器可以為16800餘名運動員提供洗浴熱水;奧運會後,它可以滿足約1868戶居民的生活熱水需求,每年可節電1000萬千瓦時。

  行者集團總裁馬昕表示:「行者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非晶矽太陽能薄膜電池主要以鋼化玻璃作為製作原料,靈敏度高,而且能夠實現全光譜吸收,即便利用微弱的月光也可以照常發電。」

  近年來,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由2006年的181MW提升到了2007年的400MW。在我國,2007年行業增速約120%,預計未來3年內年均增速高達100%。

  8月29日,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環在第四屆綠色財富(中國)論壇上表示,儘管我國從2007年開始成為世界生產太陽能電池最多的國家,但與國外還有不少的差距。而且,在各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的開發上,我們還處在起步的階段,而國外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因此,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這樣理性的思考正是此時需要的。目前,全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太陽能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業正在慢慢抖落身上的泡沫,邁著更加紮實堅定的步伐,大踏步前行。正如《基督山伯爵》的結尾所言:「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大事記

  1999年,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承建了由原國家計委批覆立項的「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示範工程」項目,2003年12月19日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全線投產,填補了我國不能商業化生產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的空白。

  2002年9月,無錫尚德公司第一條10兆瓦太陽電池生產線正式投產,產能相當於此前4年全國太陽電池產量的總和,一舉將我國與國際光伏產業的差距縮短了15年。

  2004年1月19日,中國第一臺12對棒多晶矽高效節能大還原爐在中矽高科試驗成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至此,中國人掌握了由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壟斷20餘年的多晶矽生產核心技術。

  2005年,國內第一個300噸多晶矽生產項目在洛陽中矽建成投產,拉開了中國多晶矽大發展的序幕。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的民營高科技企業。

  2007年,尚德公司總產能將超過500兆瓦,產量超過300兆瓦,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名列世界光伏行業第二。

  2007年3月31日,由中矽高科承擔的國家863攻關課題——24對棒節能型多晶矽還原爐成套裝置,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2007年7月16日,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高文秀團隊自主研發的物理提純法,產出99.9999%以上純度的太陽能電池矽產品,電耗和水耗分別只有「改良西門子工藝」的1/3和1/10。

  2008年8月,江西賽維LDK正式向全球宣布,公司太陽能多晶矽片實際產能達到1000兆瓦,成為全球唯一一個進入太陽能光伏行業「G瓦俱樂部」的企業。

  2009年3月30日,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把冥王星技術應用在其冥王星電池生產線上順利生產,其中其單晶和多晶光伏電池轉換率分別約19%和17%。

  延伸閱讀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除了單晶矽、多晶矽、非晶矽太陽能電池外,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是一些新概念、新結構的電池,如染料敏化電池、有機薄膜電池、納米結構電池等,這些電池在未來10年將根據其穩定性、效率和成本情況先後進入市場。

  我國科學家也一直在進行新型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工作並取得一定成果。2004年,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在大面積染料敏化納米薄膜太陽電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造價僅為矽太陽電池成本1/10,而且工藝更簡單、性能更穩定,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用於發電的500W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示範系統。

  王佔國院士介紹說,高效、低成本的有機/無機複合納米半導體柔性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國際前沿研發熱點之一。以微米不鏽鋼帶為襯底的柔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重量輕、抗衝擊、可彎曲、易安裝以及應用領域寬等多方面的優點。

  據悉,2009年5月份,天津津能投資公司與美國聯合太陽能公司籤署了合同共同投資建設年產25兆瓦柔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

  展望太陽能電池的未來,王佔國院士說:「薄膜化、高轉換效率、原材料豐富、無毒性和低成本是理想的第三代太陽能光伏電池,這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劉霞)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非晶矽和非晶矽TFT?
    純度要求達到99.9999%,甚至達到99.9999999%以上。用於製造半導體器件、太陽能電池等。用高純度的多晶矽在單晶爐內拉制而成。在我們平常所接觸的集成電路晶片,太陽能電池板都有使用晶體矽,主要原因是非晶矽有很好的摻雜改性性能,其遷移率非常高,並且加工工藝簡單。在平板顯示中,我們沒有聽說使用單晶矽來做TFT,主要原因是平板顯示是低溫薄膜工藝,無法滿足單晶矽的製備條件。
  • 掛著氫彈巡邏邊境,為國奔波半個世紀,強5退役後誰來繼承?
    在1968年的中國,中國的軍隊裝備武器遠遠落後於蘇聯,為了不被外族侵擾,中國軍隊不得不研發出了一款戰機來威懾他國,強-5也就此應運而生。作為中國第一款強擊機,強-5又被稱為「五爺」,它出口了多個國家,在戰場上更是非常威風。
  • 光伏產業分化:非晶矽VS多晶矽
    發表於:2007-06-07 11:07:43     作者:Solarbe.com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非晶矽,與之前以尚德為代表的多晶矽電池陣營相比,存在本質的不同。簡單地說,非晶矽的原料是玻璃,而多晶矽的原料是價格不斷高漲的矽。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許多人慕名而來,在這裡,這些穿越時空的建築,仿佛讓大家走進了新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艱難時期。  然而二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常人不能涉足的禁地。
  •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編輯:王小盒    來源:中國氣象網   2017-06-15
  • 旭雙太陽能非晶矽薄膜組件獲得「金太陽」認證
    索比光伏網訊:世紀新能源網消息:2012年10月15日至16日,世紀新能源網記者從成都旭雙太陽能公司獲得消息,該公司非晶矽薄膜組件產品順利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成都分中心組織專家進行的工廠審查。 經過2天對生產、質量、採購、倉庫等部門現場管理的確認檢查後,審廠專家一致認定旭雙非晶矽薄膜太陽能組件完全符合CQC產品認證要求,且公司嚴格按照CQC/F 001-2009體系要求進行生產經營,同時經過審廠專家現場抽樣測試,旭雙非晶矽組件性能完全符合IEC61646:2008及IEC61730:2004。
  • 新一代矽單晶設備試產成功,突破行業封鎖
    尤其是去年,我國手機行業巨頭、晶片行業巨頭兼世界上5G技術專利最多的公司——民族之光華為遭到美國制裁後,不能在正常的進行晶片的研究開發,更是讓國人認識到了掌握自研技術的重要性。然而科研技術的突破和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像花錢買東西,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尤其是在如今,各項行業先進技術都被美國的大公司封鎖著,大部分元件都要送美國進口,讓國內的技術突破更是雪上加霜,特別是在晶片行業,美國更是步步緊逼,光刻機等技術一直是進度緩慢。然而就在光刻機方面失意之時,我國在晶片另一方面的關鍵技術做出了重大突破。
  • 【對比學習】非製冷紅外探測器:氧化釩與非晶矽優缺點?
    非製冷紅外探測器的熱敏元件主流材料以氧化釩(VOx)和非晶矽(α-Si)為主。第一部分:氧化釩(VOx)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Honeywell公司接軍方課題開始研究氧化釩薄膜,並於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出非製冷氧化釩微測輻射熱計。氧化釩也有多種複合形態,如VO2、V2O5、V2O3等。
  • 國內首臺硬軸直拉爐成功生長出8英寸矽單晶
    8月23日,浙江晶盛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晶體實驗室傳來好消息,由公司研製開發的國內首臺硬軸直拉爐成功生長出首顆8英寸矽單晶這是我國在半導體級矽單晶生長裝備領域實現的又一項重大突破,也進一步鞏固了晶盛機電在晶體生長裝備技術中的核心競爭力。  據了解,相比傳統軟軸直拉爐,晶盛機電開發的硬軸技術,克服了過去晶體在高晶轉下生長易晃動的缺點,可有效改善晶體的徑向均勻性。同時,研發團隊還解決了其中的軸動密封、抗震動、軸水冷、氣流場等諸多技術難題,從而為單晶體材料總體質量的提高夯實了裝備基礎。
  • 瑞奇戈德一非晶矽薄膜電晶體(a-Si:H TFT)——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發明液晶顯示技術的初期,使用簡單的X-Y電極尋址方式對液晶顯示器像素進行尋址,顯示圖像存在大量的串擾,即一個像素會被鄰近像素的變化所幹擾;後來提出了在每一個X-Y電極的交叉點設計一個具有開關作用的TFT薄膜電晶體和一個電容,用電容來存儲和保持施加在該像素液晶上的電壓。最早都是使用CdSe作為 TFT的有源層,1980年前後開始研究使用非晶矽材料做有源層的TFT特性。
  • 高性能非晶矽太陽能電池蘇州造 前景不可限量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以前確實如此,現在就不對了,陰雨天甚至在日光燈底下,一種太陽能電池照樣能發電。這種電池還能用在大棚上促進果蔬生長,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這種太陽能電池,就是高性能非晶矽太陽能電池。
  • 半個世紀之謎終解開
    這種神秘粒子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預言到了,但過去整整半個世紀裡,科學家們一直沒能找到它。LHCb發言人Guy Wilkinson激動地說:「五夸克可不是一種普通的新粒子。它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夸克聚合新方式,也就是普通質子、中子的基本構成。
  •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攜手本科生,求解跨越半個世紀的天文之謎!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蘇剛研究團隊基於氫化的T碳分子團簇提出一種新模型,對困擾天文學界半個多世紀的銀河系星際介質中2175埃紫外消光峰的物理來源給出新解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國際權威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論文第一作者為國科大物理學院博士生馬星宇,第二作者為國科大本科生朱炎炎。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據悉,大尺寸半導體矽單晶材料是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對滿足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意義重大。2018年起,西安理工大學劉丁教授團隊與西安奕斯偉矽片技術有限公司緊密協作,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直徑300毫米、長度2100毫米的高品質矽單晶材料。實現了採用自主研發國產裝備拉製成功大尺寸、高品質集成電路級矽單晶材料的突破。
  • 臺灣天文愛好者「跨海逐日」遠到安徽銅陵(圖)
    銅陵(安徽),2009年7月22日 臺灣天文愛好者「跨海逐日」 7月22日,在安徽銅陵太陽曆日全食觀測廣場內,來自臺灣的天文愛好者們展示本次觀測活動的宣傳畫。 當日,由臺灣島內天文協會組織的60餘名天文愛好者來到安徽銅陵,和當地人一起觀測日全食,並舉行兩岸天文研討會。
  • ...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號...
    ▲ 國內首臺新一代大尺寸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由西安理工大學和西安奕斯偉矽片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國內首臺新一代大尺寸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日前在西安實現一次試產成功。據悉,大尺寸半導體矽單晶材料是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對滿足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意義重大。2018年起,西安理工大學劉丁教授團隊與西安奕斯偉矽片技術有限公司緊密協作,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直徑300毫米、長度2100毫米的高品質矽單晶材料。實現了採用自主研發國產裝備拉製成功大尺寸、高品質集成電路級矽單晶材料的突破。
  • 獨腳潘2020逐日發布會深圳站助力無障礙公益
    7月18日,以「逐日」為主題的獨腳潘2020挑戰發布會在深圳市無障礙孵化空間舉辦。發布會上,獨腳潘表示今年他將向八百流沙發起挑戰,同時希望通過體育挑戰,推動中國無障礙公益的開展。挑戰再啟程:晝夜溫差50度,孤身跨越513公裡獨腳潘本名潘俊帆,原本是普普通通的城市居民,五年前的一場車禍,讓他了右小腿截肢,也讓他看到運動健身的力量。
  • 我的禮讚 為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9周年而作
    從入職到入行,從入行到深愛,那顆火熱的心依舊澎湃著。曾經共立拿雲志,難忘齊肩逐日春。鑄劍九霄銀燕靚,井噴七彩碧穹新。穿霞破霧奮蹄急,同是藍天追夢人。七律•為慶祝新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9周年而歌麻乃晨詩吟天籟動風簫,讚頌航空業績驕。
  • 非晶矽薄膜電池三年後或平價上網
    產業鏈終端是選用非晶矽薄膜還是晶體矽?誰將替代誰的「替代論」似乎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但事實發展並非如此。近日,強生光電董事長沙曉林就對記者信心十足地表示:「我相信非晶矽薄膜兩年後將有一個大突破。」  薄膜是成熟產品  沙曉林說:「現在很多人質疑非晶矽薄膜電池的轉換率和使用壽命,這是對非晶矽薄膜電池不了解造成的。
  • 柔性非晶矽太陽能電池性能的研究
    摘要:隨著光伏技術的發展,光伏發電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種類也越來越多,從傳統的光伏電站(離網或併網),到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到PV-LED等等。這些應用中,絕大多數採用的是剛性太陽能電池,如晶體矽電池。而在一些剛性電池無法勝任的場合中,柔性太陽能電池正以其獨特、柔韌的特點贏得了一席之地,在各種戶外便攜的應用裡,特別是科考、軍工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