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 不僅能形成「雙螺旋」,還會產生「四螺旋」結構

2021-01-21 基因谷

DNA 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遺傳物質,會形成一種「雙螺旋」結構,藉此才能完美地將遺傳訊息精確複製而遺傳給下一代。然而 DNA 的構造還有其他可能性,英國劍橋大學先前就已發現細胞中尚有一種「四螺旋」的 DNA 結構,主要發生於富含「鳥嘌呤」(Guanine,G)的區域,因此也稱作「G-四聯體」(G-quadruplex)。進一步科學家還發現 G-四聯體常出現於癌症相關基因的 DNA 區域內,很可能扮演著開啟或關閉這些基因的角色,因此四螺旋於癌症治療也有其重要性,也希望新藥研發公司能重視此生物學的基礎發現。

劍橋大學化學系的尚卡爾·巴拉蘇布拉曼尼安(Shankar Balasubramanian)教授為了更全面性研究 G-四聯體於人類細胞 DNA 的分布情形,首先研發出能精確辨認 G-四聯體構造的「抗體」(注)。有了這項強有力的「研究工具」後,研究團隊得以將細胞中大部分 G-四聯體分離出來。再藉由次世代核酸定序分析這些四聯體的核酸序列,並與已知的人類基因體序列比對後發現,細胞中的 DNA 竟有約一萬個 G-四聯體,而且多分布於調控基因表現的 DNA 區域,此外癌症相關基因的區域出現 G-四聯體的機會更高。研究內容已刊登在 2016 年 9 月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期刊。

當 DNA 處於雙股螺旋結構時 G-四聯體並不會產生,只有在 DNA 進行複製或基因轉錄時,雙股結構暫時被「解開」而暴露出單股 DNA,才有機會形成 G-四聯體。科學家也發現,某些細胞中的蛋白能協助 G-四聯體形成,少了它們形成的速度會很緩慢。

(Source:PMC)

由於 G-四聯體多出現在調控基因表現的區域,合理的推測它應該扮演調節基因表現的角色。科學家將能形成 G-四聯體區域 DNA 的鳥嘌呤置換為其他礆基,的確發現會使該基因表現下降;此外,若使用能與 G-四聯體結合的小分子化合物處理細胞時,那些具有 G-四聯體的基因表現量會明顯受到改變,而不具此構造的基因表現較不受影響。

最近,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一位博士班研究生 Caitlin Miron 女士(28 歲),從數量龐大的化合物中篩選出一款新穎的、能與 G-四聯體相結合的化學分子,將有機會用於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Miron 說:「雖然 G-四聯體能抑制基因的表現,但是此解構很容易被細胞內某些酵素解開,而我們篩選出來的藥物,作用有如強力膠一般會將此結構固定住,因此能抑制致癌基因的表現。」

Miron 已經測試此新穎藥物對數種癌細胞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有些種類的癌細胞生長確實受到抑制了。由於本次發現的重要性,Miron 於最近(2017 年 11 月)獲頒「Mitacs 傑出創新獎」(Mitacs Award for Outstanding Innovation)。有了此項突破性的進展,科學家將能以此為基礎開發治療癌症的新藥。

【Technews科技新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四鏈螺旋結構DNA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月20日報導】題:人類細胞中發現DNA四鏈螺旋結構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確立了DNA為雙螺旋結構這一理論60年之後,一種四鏈螺旋結構DNA出現了。  由4條而非兩條DNA鏈盤繞形成的四鏈螺旋結構此前就已在實驗室中獲得,但由於沒有證據表明該結構在大自然中存在,因此其被認為是偶然現象。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近日,英國科學家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的形成。2013年,在DNA雙螺旋結構發表60周年之際,劍橋大學化學系教授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帶領的團隊首次宣布在人體基因組中發現四螺旋DNA結構,這些結構主要存在於DNA中富含鳥嘌呤(G)的部分,並將其稱為「G-四聯體」(G4s),但當時還不清楚G-四聯體在基因組中的具體位置和功能,只是猜測它可能與某些癌症基因存在關聯。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DNA不僅有雙螺旋結構!
    原因是這一結構產生要求強酸環境,合成條件極其苛刻,被認為在生理條件下不可能存在。但隨著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科學家發現人體內有很多富G或者富C的序列有機會形成這種四連「結」的結構,通過基因編輯以及各種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人們推測這種結構在人體內是存在的,而且有著不小的作用。終於,澳洲Christ科學團隊,證實了 i-motif 天然存在於人類細胞中。
  • 美媒: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型DNA結構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首次在細胞內發現了一種被稱為「I-基序」的新型DNA結構。此前「I-基序」從未在活細胞內被直接見到過。這是一種DNA,但與我們已經知道的DNA有所不同。報導稱,自從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於1953年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後,「雙螺旋」就成為了人們對於DNA形態的代表性認識。但現在已知一小段DNA可以以其他形態存在,至少是在實驗室中,而且科學家們還認為,這些不同形態的DNA在DNA編碼的表現方式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一個令人心醉的謎題——DNA和RNA是如何演化出美妙的螺旋結構?
    而且這種整齊的螺旋結構還與另一種構成RNA和DNA骨架的化合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與RNA非常相似的結構。○ Nicholas Hud研究了早期地球上生命化學物質的可能起源。事實上,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那些構成了RNA的分子傾向於形成螺旋結構?還是螺旋結構出現在先,然後更適合這種螺旋結構的分子形成了後來的RNA?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1953年1月,沃森訪問國王學院時看到了這張照片,立刻領悟了雙螺旋模型的關鍵。他在回憶錄《雙螺旋》中寫道:「在看到圖片的瞬間,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圖片上佔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從螺旋結構中產生」。
  • 【DNA結構】追尋生命的「雙螺旋」
    只有清楚了DNA的結構,才能知道遺傳物質是怎樣傳遞的,才能解釋一個個「為什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三支向DNA神秘王國進軍的隊伍。第一支隊伍是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的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和生物化學家富蘭克林。富蘭克林用X射線拍攝到了清晰而優美的51號X射線照片,由此認定DNA具有雙螺旋結構。威爾金斯還計算出了DNA分子螺旋的直徑與長度。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原標題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新華網倫敦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DNA的雙螺旋結構
    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這一結構不僅解開了查戈夫法則的成立之謎,更暗示了互補的雙螺旋具有自我複製機制。所有讀到這篇論文的人都震驚了。那麼,解開DNA結構之謎的關鍵是什麼呢?論文對此一筆帶過,也很少有人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螺旋狀的雙鏈旁邊標有小小的箭頭,箭頭分別指著相反的方向。沒錯,DNA的雙鏈在化學層面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有頭也有尾,而雙鏈的方向恰好相反。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Nature子刊:首次在人類活細胞中「看見」DNA四螺旋,癌細胞中更多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撰文:nagashi導讀:四螺旋DNA不僅不會讓你變超人,還會讓你得癌症?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實現活細胞四螺旋DNA的單分子可視化,並對其功能進行解析!
  • 研究證明: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四螺旋DNA結構
    劍橋大學研究證明: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四螺旋的DNA結構。圖為四螺旋DNA結構模型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劍橋大學最新的研究證明,人類基因組中存在四螺旋的DNA結構,科學家稱該研究成果與人類發現DNA結構具有同樣的歷史意義。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醫生通常用它來透視人體,而物理學家用它來分析晶體的結構。當X射線穿過晶體之後,會形成衍射圖樣———一種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圖形。不同的晶體產生不同的衍射圖樣,仔細分析這種圖形人們就能知道組成晶體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蘭克林精於此道,她成功地拍攝了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 此時,沃森和克裡克也在劍橋大學進行DNA結構的研究,威爾金斯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他們看了那張照片。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如今,DNA 的雙螺旋結構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科學家們卻並沒有停止對 DNA 結構的探索,因為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有可能改變生命科學的進程。 新結構 i-motif 是一個 DNA 四鏈「結」。
  • 讓蛋白像DNA那樣精確配對形成雙螺旋結構
    2018年12月25日/生物谷BIOON/---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蛋白經設計後能夠精確地配對和結合在一起,就像DNA分子相互配對形成雙螺旋一樣。這種技術能夠設計蛋白納米機器以便潛在地協助診斷和治療疾病,允許對細胞進行更加精確的操控並讓它們執行各種其他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