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金融年會 泛鈦客科技CEO鄧江談科技賦能產業升級

2021-01-13 金融界

來源:時刻頭條

2020年11月21日,第十一屆中國汽車金融年會在廣州萬富希爾頓酒店舉行。主辦方為全國三大經濟類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及《中國汽車金融》雜誌社。

本次年會主題「科創未來」,就新經濟態勢下汽車金融如何利用數位化轉型,回歸服務本質,加快線上化發展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泛鈦客科技CEO鄧江受邀出席並現場分享了「科技創新如何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的內容對話。

科技如何提升金融服務與風控?

汽車金融是泛鈦客科技智慧金融解決方案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在談到如何借力科技提高服務效率時,鄧江表示:「金融的本質是具有中介性質的資金通道服務,一頭連接著資金端,另一頭連接著資產端,需要在保障運營合規的前提下做到降本增效、達成共贏」。

近年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飛速發展,帶動金融標準化服務流程的升級。2017年,泛鈦客科技由長安新生深圳金融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新生」)發起設立,利用自身業務場景的深入理解和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專注於為金融機構提供各場景下的智慧金融解決方案,實現更便捷高效的業務目標。

泛鈦客科技為長安新生打造了一整套行業領先的智能工廠系統。通過運用活體檢測、文字識別、語音語義處理等技術進行信息的錄入和處理,流水線作業、智能化調度、碎片化管理,實現整個運營流程70%以上自動化。即使疫情期間,通過智能工廠達成的線上無接觸汽車金融服務依然能夠保障貸款流程高效運行,幫助長安新生疫情開始的幾個月中業務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

在科技如何平衡汽車金融審批效率與風控的問題上,鄧江認為:風控端考量的還是交易的真實性和客戶本身購車意願的合理性,在這個過程中可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客戶進行更加精準的識別,減少對客戶信貸意願的誤判。

科技正在成為汽車金融第一生產力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正處於後疫情的復甦關鍵期。隨著消費需求的釋放以及各項政策的利好,汽車市場在下半年慢慢好轉。今年前8個月,乘用車市場零售累計零售為1101.4萬輛,較前7個月累計增速提升3.3個百分點,快速回暖。

預計2025年,90後汽車消費佔比有望達到54%,成為國內市場中堅力量。在受到信用卡為先導的消費習慣影響下,90後對於汽車消費金融接受程度普遍較高,對服務精細化程度要求更高,嚮往流程簡單、審批快捷、場景多樣的服務體驗。這些消費習慣的改變,既給行業生態帶來新的機遇,也意味著更多挑戰。

無論是細節場景還是業務流程,都離不開科技的賦能和助力。泛鈦客科技智慧金融解決方案以金融科技為承載,優化貸前、貸中、貸後的管理和創新,高效連接資產端、資金端、消費者,實現智慧營銷、智慧風控、智慧運營的數位化、智能化與生態化。

相關焦點

  • 智慧金融:泛鈦客鄧江談賦能汽車產業升級
    在今年11月21日第十一屆汽車金融年會上,泛鈦客科技CEO鄧江分享了智慧金融如何實現汽車產業升級的觀點。本屆年會的主題是「科創未來」,在廣州萬富希爾頓酒店舉行。由國內經濟類媒體《21世紀經濟報導》及《中國汽車金融》雜誌社;會議的核心議題是智慧金融如何「科創未來」智慧金融:用科技提升金融服務與風控汽車金融是泛鈦客科技智慧金融解決方案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
  • 泛鈦客科技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斬獲《金融電子化》2020「開發創新...
    青島泛鈦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鈦客科技)憑藉自主研發的汽車金融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斬獲「2020金融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開發創新貢獻獎」,將智慧金融賦能於金融業轉型的突出表現得到業界專家評審的一致認可。同臺獲獎的還有郵儲銀行、農業銀行、民生銀行等大中型銀行,以及華為、IBM等科技企業。
  • 泛鈦客科技人工智慧應用於金融全場景業務
    中國金融服務業智能化轉型的速度,在全球範圍內名列前茅,金融科技發展的規模和前景都不容小覷。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塑造的新環境、產生的新壓力,一時間讓金融機構的諸多問題凸顯出來,譬如數倉系統陳舊、數據結構單一、系統維護成本高、人力效率低、業務系統孤立、審批程序繁瑣……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金融行業從業者,也影響著金融服務的質量與升級。
  • 泛鈦客積極擁抱人工智慧 不斷拓展金融服務邊界
    青島泛鈦客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智慧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將先進的智能科技技術與複雜的金融業務場景相結合,不斷拓展金融領域的邊界。吹響了進擊智慧金融的「集結號」據了解,傳統金融機構IT系統架構平均要經歷10年一個周期的大升級,90年代末,傳統金融機構比如銀行、保險公司大多採用的是國外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
  • 投實與泛鈦客戰略合作 打造「金融科技+內容科技」新模式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泛鈦客最新資訊 > 正文 投實與泛鈦客戰略合作 打造「金融科技+內容科技」新模式
  • 信也科技林臣焱:多維度升級風控系統,科技賦能金融數位化
    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從中國經濟改革、科技創新、金融變革等多個角度深入分析2021年中國經濟將迎來的機遇和挑戰。信也科技副總裁 林臣焱在此次年會周的金融峰會「科技之變,金融科技創新的驅動與賦能」論壇上,信也科技副總裁林臣焱闡述了智能風控如何賦能金融機構,以及隨著數位化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可以如何滿足機構更多的業務需求等問題。
  • 「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倪元錦)《財經》年會2021-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27日在北京舉辦,聚焦數位化轉型與全球經濟走勢,以及數字經濟產業變革。
  • 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清華經管EMBA「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主題論壇召開 2020-12-01 2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1款福克斯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汽車年會2020時尚科技車型獎
    2021年1月8日,2020年(第十四屆)中國汽車年會暨領創峰會以線上直播形式舉行。此次年會由經觀傳媒、《經濟觀察報》與車壹條聯合主辦、新浪汽車戰略合作、國家電網戰略支持。峰會主題為「大道之行,守正創新」,邀請宏觀經濟學者、行業專家、企業高管等多位嘉賓線上互動,圍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動向和汽車企業在疫情下的新責任、新藍圖進行理性分析與討論;並在盛典上為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中積極承擔責任、做出突出貢獻的車企與媒體公司頒發獎項。
  • 變革者鯨算科技的賦能「遊戲」
    科技賦能,效率革命的新戰場翻看鯨算科技的「簡歷」,會發現這個低調的品牌背後,更為公眾熟知的是旗下的金融科技獨角獸閃銀。閃銀成立的2013年,被認為是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元年,也是變革之年。金融科技的誕生,不只是金融形態的變化,也是金融走向科技化的開始。
  • 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國際峰會召開
    2020年12月26-27日,由由中國消費金融協會、中國金融科技組委會發起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科技年會暨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國際峰會」在上海盛大舉行。  峰會匯聚了來自監管機構以及國內知名銀行、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共計300位行業精英出席及20+發言嘉賓發表各自對金融科技的見解。
  • 金融科技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歐陽日輝認為,從中國金融改革開放進程看,無論是國有金融機構、股份制企業,還是異軍突起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前赴後繼的探索者、受益者,其中,金融科技一直與之密切相連。  浪潮之中,經歷了改革的風雨洗禮,走過了萌芽、起步、成長、洗牌、轉型的金融科技,外部環境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行業內生動力正由需求推動型轉向供給推動型。《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擁有不同金融基因、電商基因、產業基因的平臺走在了發展路徑分化的十字路口,或成為數字科技突出的賦能者,或成為專注普惠金融的服務者,或成為新市場新業態的開拓者。
  • 利用視頻直播技術,泛鈦客研發新一代遠程視頻面籤平臺,助力消費...
    【獵雲網(微信:i lieyun)北京】6月5日報導(文/孫譯蔚)4月18日,中國建設銀行旗下的全資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揭牌,這是國有大行成立的首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
  • 大數據產業觀察 | 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強多家中國公司 科技企業...
    ●●● 國內數聞 ●●●2018全球金融科技100強:螞蟻金服第一,京東金融第二畢馬威和金融科技投資公司H2聯合發布了2018年金融科技100強榜單,對全球各地改變金融行業的金融科技公司進行了排名,螞蟻金服第一,京東金融第二
  • 創業黑馬:21世紀20年代將成為科技賦能產業的時代
    來源:發布易發布易11月24日 - 創業黑馬(300688)董事長牛文文在「第十二屆創業家年會暨產業加速大會」上表示,21世紀20年代將會成為「一億中流」的時代,成為科技賦能產業的時代,成為自我造血、獨立發展的時代,成為產業加速的時代。
  • 薩摩耶數科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數位化轉型從金融延展到各行各業,金融科技所具備的新興科技先發優勢,也迎來一個更大的機遇,即用科技賦能數字中國。近些年實體因數位化轉型需求而產生的市場缺口非常大,特別是疫情之後,零售、餐飲、教育培訓、醫療、製造業等場景急需線上化、智能化改造。這種數位化改造既包含內部治理數位化,又涉及對外服務的數位化,給金融科技服務商的業務拓展帶來諸多機會。
  • 金融科技助力小微數位化升級信息不對稱可以得到多維度解決
    九三學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汝芳表示,加強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它們在賦能科技創新和小微企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既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選擇,也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