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現場|垃圾「躲貓貓」綠化帶成藏身地

2021-01-10 瀟湘晨報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日訊 近日,網友劉先生(化名)撥打輿論監督部熱線反映,李滄區安順路和沔陽路路口的越秀天悅海灣對面有一處綠化帶,經常有人在此處隨意傾倒生活垃圾,影響城市容貌。

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觀海新聞記者來到李滄區安順路和沔陽路路口實地探訪。該道路上並無明顯垃圾,但當記者走進綠化帶時,一股臭氣撲面而來,很多垃圾藏匿在綠化帶中。

記者進入綠化帶內,看到地上撒滿了各種顏色的塑膠袋、塑料水瓶、一次性飯盒、被汙染紙巾等生活垃圾,整個區域斷斷續續超過了20米長。記者注意到,綠化帶內樹木茂盛、地形複雜,清理工作本就難以進行,再隨意傾倒垃圾,更是增加了該區域的清理難度。

一位過路市民表示,自己每天都會從這經過,綠化帶中的垃圾不僅影響市容,散發的氣味也十分難聞。希望有關部門可以將垃圾儘快清理走,並對該區域進行管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來源:青島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陳赫張子萱陪孩子躲貓貓,看到安姐的「藏身之處」,真是個機靈鬼
    不僅動手做了扎染,甚至還出了一個教程,而且還跟張子萱一起陪著孩子玩躲貓貓遊戲。自打陳赫跟張子萱在一起後,倆人非常的避嫌,從來不會曬與對方有關的動態,所以在這一次的躲貓貓中依然不例外。只見此次的拍攝者是張子萱,而陳赫、安姐是需要躲得那個人。陳赫這麼一個大體格,他並打算讓自己藏的多麼隱蔽,只是跑到了一個特別大的透明紙箱子裡,所以很快就被張子萱給發現了。
  • 吃垃圾吐肥料,生物質綜合破碎機大力推進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
    園林綠化廢棄物主要是指園林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產生的枯枝、落葉、謝花、樹木與灌木剪枝及其他植物殘體等。園林綠化廢棄物日產量較大,本身不易壓實、佔用空間,來源廣泛、不易收集。園林綠化廢棄物並未納入城市垃圾分類目錄,大部分園林廢棄物都以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進行填埋、焚燒、堆放。
  • 變成亭廊藏身綠化 裝上電子鼻自動聞氣 新奇公廁體現城市溫度
    原標題:變成「亭廊」藏身綠化,裝上「電子鼻」自動聞氣,這些新奇公廁體現城市溫度    外觀上是一座綠意盎然的亭廊在設計中,楊浦區綠化市容局借鑑了園林中的亭廊結構,在外觀上採用了鋼架結構作為支撐,與長陽創谷的百年工業底蘊相融。亭廁周邊種上剛竹、安吉拉月季、紅楓、垂絲海棠、火焰南天竹等各類花卉植物,又添了幾分清新優雅。「第一次看到以鋼架結構作為外觀的公廁,感覺很新鮮,公廁周邊綠植環繞,環境清幽。」市民張老伯說。
  • 北京市整治潮白河通州段巨型垃圾帶
    2018年9月12日,有媒體報導了潮白河河邊出現「巨型垃圾帶」的問題。通過核實,該垃圾帶就位於潮白河左岸河北省一側,但土地屬於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飛地」。由於堆置的垃圾為建築垃圾和砂石等,既汙染了環境又對行洪造成了隱患。  二、清理整治實施情況  市委書記、市總河長蔡奇9月13日就該問題作出批示,要求快速處理。
  • [論文]網體對「躲貓貓」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和比較(組圖)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新華網和新浪網在特定時間段內關於「雲南躲貓貓事件」的報導文本進行框架分析。  關鍵詞:框架理論;「躲貓貓」事件;新浪網;新華網  引 言  近幾年來,國內運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漸成氣候,主要探索對新聞事件進行報導時的組織原則和探討傳媒對人們認知特定群體的形象的影響因素等。
  • 「藏身之所」要具備哪些要素?
    近日,《廣東韶關南雄發現疑似當年項英、陳毅「藏身洞」》成了愛好考古、獵奇探險乃至驢友們的關注點。
  • 圓桌小記者實地考察垃圾「變廢為寶」
    「為什麼要開展垃圾分類?分出來的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是如何『變廢為寶』的?」9月12日,北京青年報旗下「教育圓桌」舉辦新學期首次圓桌小記者線下體驗活動,北青報記者王斌在海澱區學院路黨群服務中心帶來了一堂特別的培訓課《小記者眼中的垃圾分類》。
  • 線上聽、現場看、全力辦,「星期三問城管」本期聚焦市北區城市管理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 通訊員 鍾棟2021年1月6日,第23期也是2021年度第1期「星期三問城管」活動如期舉行,本期活動邀請市北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鄭樹明作為上線嘉賓,就市北區的環境衛生、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城市管理問題,與市民進行互動交流。此次活動採取「線上聽、現場看、全力辦」的方式進行。
  • 潮白河巨型垃圾帶被曝光 通州環保局:已經苫蓋 等待後續處理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董振傑)日前,法制晚報·看法新聞曝光了在河北三河與北京通州交界處的潮白河中出現巨型垃圾帶一事,通州區有關部門到現場進行實地查看。9月26日,通州區環保局再次對此事進行回應稱,該事件引起市區兩級政府部門相關領導重視,正在積極處理中。
  • 海口南海大道13萬平方米綠化帶被佔 有關部門近期復綠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4日消息(記者 孫春麗)「南海大道路邊人行道和綠化帶被挖得坑坑窪窪,出現大面積的泥土,這是怎麼回事?」24日上午,一位住在海口南海大道附近的居民劉女士憂心忡忡地對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說。
  • 男子深夜酒駕,與交警玩起了躲貓貓,蹭一身灰後被逮個正著!
    男子深夜酒駕,與交警玩起了躲貓貓,蹭一身灰後被逮個正著!眼看著自己的位置暴露,棄車男子慌忙逃竄,在大馬路上跟交警玩起了躲貓貓,交警的體力太好,追得特別起勁,該男子心想這不是長久之計,還是找個地方貓起來藏好,一邊跑一邊看旁邊有沒有藏身之處,在緊要關頭,他發現了一處下水道排水口,裡面非常黑,毫不猶豫地跳了進去,這一幕沒能逃過一位交警的法眼,喊著自己的同時趕緊去下水道把車主撈上來。
  • 線上聽、現場看、全力辦 「星期三問城管」本期聚焦市北區城市管理
    在接線現場,市北區城市管理局安排專人記錄問題並及時進行責任分解,組織局機關和系統下屬的市政、環衛、綠化等作業公司,針對市民反映的問題,第一時間安排工作人員現場查看並快速處置,力求問題及時有效解決。  「現場看」——現場觀摩、全面展示,打造為民服務「示範點」  在線上活動進行的同時,市北區城市管理局還組織記者現場觀摩了商丘路打通工程和河西街道廚餘垃圾示範線路兩個為民服務「示範點」。
  • 世界最毒樹:"見血封喉"藏身機關大院[圖]
    「隱身」多年的「見血封喉」樹浮出水面  「見血封喉」藏身機關大院為世界最毒樹 大院根據專家意見妥善處理該樹  東方網6月22日消息:「市某機關大院內有一棵世界上最毒的樹——見血封喉樹,種下好幾年了都沒人發現」,昨日,林業部門的退休專家蕭老伯向記者反映稱,該樹在該大院內已經藏身多年,但由於一直被當成另外一種綠化樹,所以多年來一直都沒人認出其是傳奇毒樹「見血封喉」。
  • 天津港爆炸現場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如何解決
    大災過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怎麼將損失降到最低,怎麼處理事故現場?據紅星機器了解,天津港「8·12」瑞海公司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現場由於化學物品爆炸和有毒粉末的擴散,其處理難度相比一般情況來說要更加困難。如何面對這些困難,解決困難,還公眾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成為目前的重中之重。
  • PM10成鄭州空氣首要汙染物 副市長痛批問題渣土車
    PM10成鄭州空氣首要汙染物 副市長痛批問題渣土車 2014-07-14 13:07:15  當天,市領導一行先後到中原區李江溝城中村改造項目、金水區萬達中心項目、鄭東新區建業天築一期工程和經開區趙莊社區移動式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工地等施工現場,實地察看建築工地揚塵汙染治理以及投入的環保設備運行情況。
  • 上海每天兩萬多噸生活垃圾分類了嗎?記者隨機挑一個小區跟蹤,真相...
    缺了硬體引導,垃圾在出門前就沒有被分好類。而居民獲發乾溼分離的「二合一」垃圾桶後,結合志願者的上門宣傳和帶教,很多人便不由自主地開始嘗試分類。 要讓居民有分類的欲望,垃圾投放設施的設置是門學問。業內人士坦言,在這一點上,上海仍有不小的「短板」——上海相關部門的一項聯合調查發現,目前上海城市化地區裡有物業管理的封閉式小區,按標準配置垃圾桶的不足三分之二。
  • 央視記者歷時1年調查:無視國家禁令的黑買賣 骯髒的洋垃圾變成...
    實際上,從2017年初開始,《經濟半小時》記者歷時一年多,在天津、山東等地追蹤洋垃圾,深度了解洋垃圾的危害,見證了洋垃圾整頓前後的明顯對比。清洗之後的塑料碎片被塞進機器加工,髒兮兮的垃圾搖身一變,成了灰色的塑料顆粒,業界稱之為再生料,老闆告訴記者,他每月可以生產一百噸左右這樣的塑料顆粒,而像他這樣的處理廠,在山東、河南交接的莘縣、鄆城、濮陽等地有上百家,每月可處理洋垃圾近萬噸
  • #太平洋垃圾帶正威脅人類#
    近日,位於荷蘭的海洋清理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刊文稱,太平洋垃圾帶漂浮著超過8萬噸垃圾,主要是塑料瓶、塑膠袋等塑料製品,相當於500架噴氣客機的重量。現在太平洋垃圾帶的面積已經超過法國、德國、西班牙3個國家面積的總和。
  • 「綠眼睛」上線,杭州邀請千萬雙眼睛一起守護城市綠化
    將杭州打造成「生態文明」之都,建設成「美麗中國樣本」城市,城市園林綠化極為重要。為開展好、落實好、配合好「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百日集中攻堅行動,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特別開發了「綠眼睛」小程序。希望通過「綠眼睛」,讓廣大市民都能參與進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持續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