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普還原為大眾本色——央視科教頻道《科學動物園》節目創新價值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電視節目創新是當代中國電視人面臨的緊迫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電視創新工作不僅僅關係到節目短期影響力的提升,更關係到電視臺甚至整個行業的生死存亡。作為電視策劃人,我一直將電視創新定義為節目文化價值的增值過程。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節目形式或傳播方式的改變,而是通過信息再造過程提升作品的文化傳播價值,進而拉動社會文化影響力,喚起廣告商的響應力,製造融媒體的競爭力。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央視科教頻道作為國家教科文傳播第一電視平臺,肩負著創作高質量教科文類精神產品的使命任務,於2019年10月14日開始,陸續集結亮相了多檔具有創新力的精品欄目。其中,《科學動物園》節目顯得十分醒目。該節目以主題化敘事方式和大型演播室形態,站在生態系統建設高度,通過科學視角聚焦地球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講述動物獨特的進化故事和生存本領,並將動物世界與人類社會生活、科技進步相關聯,積極倡導保護動物、維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先進理念,強調科普節目的趣味性和可視性,其節目內容和形態呈現出強烈的創新氣質,形成五大看點。

  強力打造新時代融媒體傳播氣質,形成了通過窄眾題材實現大眾傳播的基本態勢

  節目突破了以往科普題材電視節目窄眾化的傳播窠臼,在空間視覺方面圍繞大眾化傳播開展創新工作。節目將視覺空間設計從傳統的專題類小型演播室改造成具有現代科幻風格的大型演播室現場,以精緻的敘事方式和節目結構給科學以更加開闊和絢麗的殿堂感,使科學不再是小眾的文化產物,使科學家不再是少數社會精英。節目的敘事空間的拓展,使得科學傳播題材受到了應有的電視禮遇,使其開始具備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大眾性特質。應該說,這是央視科教頻道的傾心之作。

  在傳播風格方面,節目深入淺出,通過平民化敘事風格的確立,向普通觀眾詮釋專業的科學知識,降低了受眾的科學門檻,有效地擴大了受眾範圍。節目通過蝙蝠等一批動物,以快樂的基調傳遞科學知識,使得科學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定律,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個有趣的實驗。例如:在講到「吸血蝙蝠是動物界的大胃王」這一知識點時,動物推介人並沒有用抽象的數字去描述吸血蝙蝠的進食量,而是舉例「我的體重是120斤,如果換算成吸血蝙蝠的進食量,我一晚上得吃60斤的飯。」形象生動地解釋了吸血蝙蝠巨大的進食量,使人印象深刻。

  通過「知識反轉」情節設計幫助受眾重新構建縝密的科學思維

  節目在敘事邏輯方面,著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採用舊知聯結新知手段,用科學新發現顛覆社會傳統經驗或誤解,發揮出科普節目重要的傳播價值。節目在科學新知和傳統經驗二者之間通過權威的動物學專家以及神奇動物推介人雙方的現場介紹與相互的證實、證偽,破解了許多大眾科學誤解,構成節目的一大亮色。例如「蝙蝠是哺乳動物不是鳥類」「雷達並不是根據蝙蝠的生理特性發明的」等認知具有析疑匡謬、以正視聽的意義。對於受眾存在的科學知識灰色地帶,節目做出了肯定而鮮明的回覆或糾正。節目對於受眾科學知識的模糊與確定、熟悉而不熟知等狀態的巧妙利用,通過正確科學知識的揭曉過程形成了有特色的敘事趣味結構。這種「知識反轉」徹底顛覆受眾的部分認知,重新構建起嶄新的科學思維,真正做到了用創新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

  整合多種電視與科學元素,打造科普電視節目神聖的「儀式感」

  採取科學與電視多種元素融合的傳播手段是本節目又一重要的創新突破。節目對於時下流行的各類傳播要素進行了「跨界混搭」,真正做到了服務科學主題,形成多媒體融合傳播態勢。

  欄目以動物推介人的方式講述動物與人類仿生學故事,強化了科學的實證性與細節體驗感、代入感。推介人將科學知識傳播點拓展為有趣的故事,圍繞特定動物的某種特性,進行相關知識和信息的導入和掛載,瞬間拉近了動物與人類、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增添了節目的人文情懷。欄目以競賽的形式作為主要的敘事手法進行情節推進,清晰簡潔生動;節目突出競賽性,有效吸引了觀眾眼球;其評分辦法的設計更是充滿智慧:以觀眾和權威專家的累計分值作為評判「新知度」標準,並以此作為能否載入「動物新知圖鑑」的唯一評判標準,讓節目既有銳度又有溫度。在科普知識載入「圖鑑」這一莊嚴時刻,受眾感受到了科學的榮耀,獲得了精神的升華。

  嘉賓選手結構設計多元,現場互動讓冷科學呈現暖色

  節目中的神奇動物推介人來自各行各業,具備一定的專業背景。例如,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上海動物園飼養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學博士等。他們職業特徵和知識結構不同,對動物的特性有著自己獨特視角和發現,有的知識來自學術的角度,有的知識來源於與動物相處的過程。這使得深奧的科學知識存在於生活場景周邊的感覺,使得節目深刻地體現了大眾意識。

  嘉賓陣容的權威與多樣性也構成節目的亮點。節目嘉賓團隊由一名權威的動物研究員和一位擁有好奇心的觀察員組成,觀察員是廣大受眾的一個代表,缺乏專業背景、抱持傳統認知;而動物研究員作為科學的化身,利用涉獵廣泛的專業知識解答疑慮。觀察員與專業認識的一問一答,在觀眾與科學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橋梁。

  主持人、嘉賓和推介人的互動形成了聯動的三角敘事關係,這使得節目推進得以有步驟地進行。節目參與人員功能各異,信息傳達全面準確,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每個推介人結束介紹後,都有「專家出題-現場觀眾答題」的互動環節,有效調動了現場觀眾的參與熱情,使得受眾的科學體驗感大大增強。

  現代科技感的舞美設計,提升了節目大屏氣質,刷新了受眾的審美觀感

  學科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節目的時尚感、科技感的舞美燈光設計,成為《科學動物園》節目的又一重要創新。節目巧妙的使用了全息投影和動畫特效等前沿電視技術,增加了觀眾的視聽衝擊感,烘託出節目的現代氣質。例如:在引入「吸血蝙蝠」的時候,舞檯燈光幽暗,配合著緊張的音樂,利用投影技術和動畫特效,許多隻蝙蝠從屏幕中飛向觀眾席,成功渲染了緊張的氣氛,增進了受眾的代入感和參與感。再如:在節目中最後的打分環節,俯視鏡頭呈現出地屏中央一個圓盤刻度表,具象化了獲得分數,有效調動了觀眾情緒,渲染出炫麗的舞臺效果。舞美設計中的動物元素,透露著舞臺設計的巧思,同時也與節目主題相契合。大屏兩旁的長頸鹿、大象等燈光造型和嘉賓背後幕牆上的動物剪影,體現著節目製作的獨運匠心。對於知識點的提煉,節目通過字幕條小標題形式加以概括和強化,使人印象深刻。現場多媒體屏幕顯示技術有效烘託了氣氛。

  將科學的硬實力賦予節目的內容「硬核」,用電視融媒體傳播的軟實力給科學插上飛翔的「翅膀」,央視《科學動物園》節目值得點讚。(作者為CRIR國廣市場調查首席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重磅|CCTV-10央視科教頻道高質量改版亮相螢屏
    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把人民群眾對文化自信的認同、對科技創新的認知、對綠水青山的認識凝聚起來,同心築夢,CCTV-10科教頻道以新時代為坐標、以新思想為統領,以新突破為追求,按照「放大品牌欄目、整合優勢資源、強化差異傳播、凸顯專業特色」的總思路,在理念、內容、形式、手段上大膽創新,充分運用「5G+4K/8K+AI」等新科技手段,於近日全新改版亮相螢屏
  • CCTV-10央視科教頻道改版 7檔全新科技欄目亮相
    >立德樹人的教育平臺科學精神的弘揚平臺文化自信的展示平臺生態文明的傳播平臺擁抱新時代構建豐富多彩的教科文傳播格局7檔全新科技欄目擦亮科學底色《透視新科技》緊扣全球科技前沿和熱點,聚焦國家重大科技工程,解讀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展望科技前景,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打造最具影響力的大眾科普欄目。
  • 央視科教頻道改版:推出《百科探秘》《重訪》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節目文稿:央視科教頻道改版  主持人: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細心的觀眾朋友可能發現了,今天中央電視臺的十套節目,也就是科教頻道,有一個全新的樣子,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是因為這個頻道進行了改版,改版就會有新的欄目推出,我們先來看一個新欄目。
  • 央視科教頻道《地理 中國》推出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
    中國》推出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央視科教頻道《地理  紅網張家界站7月11日訊(通訊員 張洪濤)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聯合張家界市武陵源區旅遊局攝製的8集系列節目《探秘武陵源》,將於7月15日至7月22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播出。
  • 央視10套《走近科學》講述「公路醫生」的故事
    「王牌」欄目,近期以英達就地熱再生技術研發應用為主線拍攝的科普專題片——《公路醫生》,於11月19日在科教頻道CCTV10首播。  在道路養護行業,「公路醫生」可謂無人不曉;但以普通大眾為節目受眾的央視科普王牌節目,為何如此青睞「公路醫生」?25載創業故事,勵志感人?200餘項專利自主研發,成績斐然?交通部唯一鑑定「國際領先」,技術超群?「環保為先」的技術觀念,理念超前?《新聞聯播》的點讚,令人矚目?「公路醫生」企業文化,氛圍濃厚?
  • 央視欄目《走近科學》劇終
    IT之家10月1日消息 據媒體報導,央視科教頻道知名科普欄目《走近科學》9月30日播出最後一期節目,今後頻道或將會擇機重播該欄目。此外,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 30日下午也在微博透露: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走近科學》最後一期收官節目是「治理水花生」,至此,陪伴了我們20年的《走近科學》,終於要和我們說再見了。
  • 《科學動物園》為何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2019年10月,《科學動物園》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開播,激起觀眾濃鬱的科學興趣,引發如潮好評,有不少觀眾評論,「在節目中學到了很多動物知識,感覺突然被打開了一扇思維之門」「主題緊扣新知,達人演講很精彩,期待下一期」「激發了沉睡已久的想像力,讓大自然來到我們身邊,真是00後心中的『白月光』」……在當前電視科普節目不太受關注的情況下,《科學動物園》為何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廈大一小夥亮相央視,向大家介紹「萌萌噠」水母
    超~厲~害~廈門大學的小夥子尼紫泰最近登上央視啦!7日晚上,央視科教頻道的《科學動物園》欄目來了一名廈門大學的小夥子尼紫泰。他在節目中生動講述了海月水母的「長生不死」,並現場給水母餵食。其實,最近兩年,尼紫泰一直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做科普,介紹不同水母的特點。此外,他還設計一套水母表情包,用「萌萌噠」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了解水母。
  • 貴州脫貧攻堅專題片《黔路花開》將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本報訊 (記者 趙相康)12月26日,記者從省委宣傳部獲悉,由省委宣傳部、貴州廣播電視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聯合製作的貴州脫貧攻堅專題片《黔路花開》,將於12月28日、29日21:20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 21年了,宣傳科學、破除迷信的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
    播了21年,央視科普節目《走近科學》正式停播了。如果這是一檔正經的科普欄目,恐怕會死得悄無聲息。但強就強在,《走近科學》融合了悲哀與興奮、嚴肅與荒誕,比第六代的現實主義電影,更具寫實功力,給共和國人民提供了最具刺激性的電視娛樂。這是一個神奇產物,它的誕生,背後有一段宏大的歷史。
  • CCTV-9紀錄頻道:品牌升級 營銷創新
    【慧聰廣電網】在當下傳統電視受到網際網路全面衝擊的市場環境下,中央電視臺CCTV-9紀錄頻道開播5年來卻逆勢而上,收視份額以20%的年均增長率,成為最具成長性的全國性播出平臺。2016年,央視將成倍加大對CCTV-9的投入,以一系列原創巨製和海外精品提升頻道品牌,在踐行「懂中國,看央視」的使命中,實現紀錄頻道日漸提升的品牌傳播價值。
  • 科普創新大有可為
    在把厚的學問變薄、深的學問變淺的同時,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方式,科普將煥發更強大的生命力2020年12月31日晚,首都科學講堂特別節目——「2021科學跨年之夜」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薛其坤等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為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受到公眾的廣泛好評。
  • 央視科學解釋奧特曼變身,遭到奧特曼粉絲的無情嘲諷
    央視的科教頻道,相信大家以前一定觀看過,運用科學方式,解釋未知事物的發生,然而,沒想到最近央視,通過科學的方式,來詮釋了奧特曼的變身過程,緊接著
  • 2020晚間新節目創新特點:以「家」為載體激發情感共振
    2020上半年,疫情之下節目創新降速而未停步,以自身主流媒體之擔當,在輿論引導、信息發布乃至於受眾情緒疏導等方面,發揮了其他媒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經歷短暫的休整,自5月起各級頻道的節目創新重新回歸常態,並積蓄了應對未來變化的更加深厚的內力和更為充裕的能量。
  • 《海豚幫幫號》喜獲「中國龍獎」科普動畫類銅獎,多元發展助力科教...
    中國龍獎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創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支持,授權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承辦,歷經二十年的成長,現已得到國際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截至目前,已有來自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部作品參評。  本屆年會一共設置了科普長片、科普短片、科普動畫片和科普微視頻四大節目獎,特設特等獎、評委會獎和其他單獎項,一共頒布五個金獎、十二個銀獎和十八個銅獎。
  • 央視·創新進行時|科普節目出現如此低級錯誤,是化學太難嗎?
    期間小編看了不少電視節目,包括央視科教頻道的「創新進行時」。在名為《探秘廢舊家電拆解》的一期節目中,對冰箱的製冷劑做了這樣的介紹:節目內容:有一種冰箱製冷劑>節目內容:R600就是環戊烷。根據節目中的說法:不含氟利昂冰箱製冷劑為R600,R600通常叫環戊烷。那麼,實際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北京:聯合北京電視臺打造全新氣象科普節目
    1月11日,由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聯合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打造的全新氣象類科普資訊節目《氣象觀天下》正式亮相,於每周一至周五18:10—18:30在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
  • 《走近科學》全劇終了
    《走近科學》據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勁碩,微博帳戶「國家動物園博物館員工」,在微博透露出這一消息:今天,在科普界有一件大事,就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
  • 走近科學大結局,網友憶起節目內容一時百感交集
    9月3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張勁碩在社交平臺上爆料稱:「今天,在科普界有一件大事,就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最著名的節目,《走近科學》,將於今日下午播出最後一期。從此不再有《走近科學》了。此時此刻,應該說點什麼呢?百感交集」。對此,網友紛紛表示:「 這個節目真的很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