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鍾豔平 郭童)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也是無數野生動植物的家園。為了提高公眾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意識,22日,「科學味兒」大講堂之「身邊的野生動物」主題講座在新華網開講。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貓盟CFCA)CEO黃巧雯、愛加自然創始人高向宇、人文地理攝影師陳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趙序茅等參加活動並帶來精彩演講,分享他們與野生動物的故事。
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貓盟CFCA)CEO黃巧雯
提到貓科動物,人們一般會想起家貓,其實,貓科動物大家族中還有很多其他物種,例如雲豹、猞猁、老虎等。「我國貓科動物種類豐富,在對中國24片區域進行紅外調查的過程中,四川甘孜州的中部就有7種野生貓科動物。」黃巧雯說,「若發現一個地方有多種貓科動物,則意味著它所處的生態環境非常健康、完整,同時,在這片區域我們還能發現多種有蹄類動物,正是它們,為貓科動物提供了食物來源。」
愛加自然創始人高向宇
「鳥有四個特點,體表覆羽、前肢為翼、體溫恆定、卵生。」高向宇是資深雙語觀鳥導師,他以照片、視頻形式,形象生動地介紹了大家身邊隨處可見的不同鳥類,他介紹,鳥的生態類群可分為遊禽、涉禽、猛禽、陸禽、攀禽、鳴禽等六種。「觀鳥就像是打球、看書、看電影一樣,是一種業餘愛好。觀鳥產生的記錄可以成為鳥類保護研究的支持數據。」另外,他還介紹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夥伴機構開展的自然觀察保護項目,公民科學志願者的參與也可以助力自然保護。
人文地理攝影師陳婷
在《影像背後的故事》主題演講中,陳婷分享了自己在生態攝影過程中,與北極熊、棕熊等野生動物相遇相處的趣事,她表示,生態攝影不是單純的野生動物觀賞和拍攝,而是一個了解和記錄它們與自然關係的過程,它們的命運與地球的命運息息相關,保護它們的家園也是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希望能用自己的圖片和文字,引起大家對野生動物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趙序茅
趙序茅做《動物的綠水青山》主題演講,通過大量精美圖片,他分析了猴子的各種行為以及動物的情感、智慧等。「我在研究生時期學的是鳥類,讀博時期研究的是獸類,我最好的青春都跟『禽獸』在一起了。」趙序茅笑談,他認為,人和動物的距離是衡量生態文明的標尺,地球上不僅有人類,還有各種動物、生物、微生物等,綠水青山是人與動物共同的追求。
本次活動由新華網科普頻道、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中國全球圖片總匯(移課中國)、中國綠髮會、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聯合主辦,且講座內容於新華科普頻道微博、鬥魚直播、中國數字科技館等平臺同步直播,吸引諸多網友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