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次性犯罪的新聞一出,「化學閹割」一詞的呼聲就會特別高。
文明社會不能造太監了是吧,那給你來個化學閹割吧,化學閹割,一聽就很解氣,那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說,和物理閹割的切除不同,化學閹割是通過藥物手段使睪酮的產生減少,最終使睪酮下降至去勢水平。
說白了就是用醫學手法在一定時期內抑制某人的性衝動,但不破壞生殖器官。當藥物失效後,理論上來說可以恢復性功能。
為什麼是「理論上」?因為化學閹割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副作用,而性功能的恢復也要視用藥時間等因素而定。
由於副作用過大,化學閹割也被視為是一種變相「肉刑」,不但違反自由刑的趨勢,更涉及人道、人權等問題。除此之外,一些副作用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會使罪犯更容易心生仇恨,做出更多過激行為。
化學閹割起源於美國,第一例被執行化學閹割的人是美國一名猥褻了自己孩子的獸父。
但可怕的是,化學閹割在歷史上也不都是秉持正義,其帶來的副作用也因不可控性而被無限放大。
艾倫·麥席森·圖靈(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更是人工智慧之父。在二戰時期曾破譯德國密碼,為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
然而這名偉人就是死於化學閹割帶來的副作用,更令人唏噓的是罪名並非猥褻。
1952年,圖靈的同性伴侶勾結一名同夥進入圖靈家進行盜竊,而圖靈報警後卻被警方以」明顯的猥褻和性行為顛倒行為「而逮捕。說白了就因為圖靈是同性戀。
在被警方指控為同性戀後,圖靈沒有進行申辯。公審之後,政府給了他兩個選擇:坐牢,或者是接受化學閹割——圖靈接受了後者。
在那之後,藥物產生了包括乳房不斷發育在內的眾多副作用,這些副作用日夜折磨著圖靈。一年之後,圖靈終於無法忍受。
1954年6月7日,圖靈被發現死於家中的床上,床頭還放著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警方調查後認為是劇毒的氰化物中毒,調查結論為自殺,時年41歲。
2009年,時任英國政府及首相的戈登.布朗發表正式道歉聲明。2012年,包括霍金在內的11位重要人士致函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要求為圖靈平反。2013年12月24日,英國女王最終向圖靈頒發了的皇家赦免。
其實關於「化學閹割」的爭議這麼多年來遠不止人權、副作用這兩點,其抑制性犯罪是否有作用也讓兩撥人撕的昏天暗地。
因為爭議太大,目前世界上有「化學閹割」的國家大都實行」自願「原則,也就是說執不執行由犯人自己選,選擇接受化學閹割可以減少刑期。
不過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國家,是為數不多的強制執行化學閹割的國家——韓國。
韓國有關猥褻兒童的電影——《素媛》
有調查結果顯示,75.6%的韓國受訪者對於把猥褻兒童的罪犯閹割表示」贊成「,其中有37.3%的人要求用「化學方式」,而38.3%的的受訪者更為直接,他們要求直接剁掉。
此外,韓國人還有「化學閹割」偷窺狂的打算。目前來看,這個曾拍出過《熔爐》和《素媛》的國家,對於包括未成年人猥褻在內的性犯罪可謂「0容忍」。
除韓國之外,現在世界上有」化學閹割「的國家或地區還有南非、義大利、波蘭、英國等少數幾個國家。不過你也知道,這些國家裡並不包括中國。
絕不是我國對猥褻罪犯的恨比別人少。
從1999年歌手「紅豆」連續猥褻7名男童案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到2009年「貴州習水嫖宿幼女案」掀起輿論並最終廢除「嫖宿幼女罪」(因為不利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中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猥褻案的刑罰一直在不斷調整,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同樣是來自韓國的憤怒,凡是犯有兩次以上強J前科,或強J未滿十三歲兒童者,只要檢方在法庭量刑時申請定位,就會被強制戴上電子手銬24小時監控定位。
這些人靠近小學等禁區,中央管制中心也會發出警告,並由專門負責區域的警官出動了解。
當然,人權問題還是無法避免,但相對化學閹割而言,腳鐐的支持率明顯更高…..